UCCA北京

劳森伯格在中国

2016.6.12 - 2016.8.21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局部)

1981—98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关于展览

地点:  大展厅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2016年6月12日至8月21日在大展厅呈现大型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展出美国艺术大师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年—2008年)的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The 1/4 Mile or 2 Furlong Piece, 1981年—1998年),该作品由190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这是该作品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展出。劳森伯格的一系列拍摄于1982年访问中国期间的彩色照片《〈中国夏宫〉研究》(1983年)亦同时展出。此外,展览亦囊括罕见的纪录文献与档案,回顾劳森伯格1985年于现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划时代性展览“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即由“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简称“ROCI”)策划的“ROCI中国”,反映劳森伯格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创作灵感的努力;他试图通过艺术进行文化交流——这一愿望使其与彼时成长中的一代中国艺术家不期而遇,与随后被称为“’85美术新潮”的运动不谋而合。本展览由苏珊·戴维森与大卫·怀特联合策划,由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协助呈现。时隔30年,“劳森伯格在中国”作为大型展览项目再次向中国观众全面展现这位艺术大师的创作。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可视为一件独立的回顾性作品,创作历程横跨17年(1981年—1998年),反映劳森伯格创作生涯中几乎全部的重要主题,如白色绘画、混合体,以及“纸板箱”“过剩”等系列,包括由现成图像组成的拼贴作品或艺术家的摄影作品。该作品的灵感最初源于藏家罗伯特·迈耶霍夫与简·迈耶霍夫夫妇以“劳森伯格”命名的马驹,它于1981年荣获“马里兰之日奖”。作品英文标题中的“弗隆”(furlong)是赛马活动中的里程单位,而“2弗隆”则代表劳森伯格位于佛罗里达州俘虏岛的住所与工作室之间的距离,反映出艺术家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持续关注。《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具有典型的劳森伯格风格,挑战绘画与雕塑之间的传统界限。格子衬衫、从垃圾堆中搜集而来的捡拾物所组成的结构,以及施于莱克桑板上的丝网印刷图像作为一整件作品在展览空间的墙壁上延伸;这件庞大的作品亦包括音频部分,播放艺术家在旅途中搜集而来的嘈杂街头声音。《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的前半部分于1987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针对现当代艺术成立的新展厅落成展上呈现,展期长达11个月;这件作品1997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作为艺术家回顾展的一部分几乎完整地呈现,随后于1998年在休斯顿艺术博物馆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巡回展出。1999年,《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在马萨诸塞州北亚当斯市的麻省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这是本展览之前该作品的最后一次亮相。在持续的创作过程中,劳森伯格不断丰富、修改这件作品,其每次呈现均与展出场所的建筑结构相呼应。

除了《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劳森伯格在中国”亦展出《〈中国夏宫〉研究》——1982年初夏,劳森伯格在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旅途中拍摄了这两套作品,是被其视为艺术作品的唯一彩色照片集。劳森伯格使用哈苏相机,勾勒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日常生活图景,以敏锐的构图与独特的审美目光介入世俗生活,并融入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关注的城市环境与景观元素。这些罕见的照片为劳森伯格30米长的卷轴式摄影作品《中国夏宫》(1982年)——1985年举办于北京的“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中的重要作品——的研究性创作。

为回顾劳森伯格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互动,一系列档案与文献资料亦同期展出,反映劳森伯格对全世界最古老的造纸厂——安徽泾县宣纸厂——的首次访问,及其1985年在北京、拉萨举办的展览。在两个城市举办的展览均以ROCI——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的名义举办;ROCI亦指1984年至1991年进行的一系列国际性展览项目,呈现于智利、古巴、德国、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前苏联、委内瑞拉等地,以1991年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展览告终。本展览亦展出劳森伯格的手写版宣言、官方文件、小册子,以及记录1982年访问过程的旅行视频。展览“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曾使当时的中国观众感到惊叹并倍受启发——彼时,他们只能通过画册中的复制图像了解西方艺术,其对艺术的理解大致局限于学院派的油画、雕塑与版画。在3周(1985年11月15日至12月5日)的展期内,“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吸引了超过30万人次的观众。“ROCI”的理念实际上源于劳森伯格1982年的中国之旅。ROCI的艺术总监唐纳德·赛夫认为,“旧与新、东方与西方、地方性与国际性——发生于泾县的互动赋予ROCI项目在艺术与实践方面以动力与能量,并造成全球性的影响。因此,ROCI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与桥梁。”

“UCCA呈现劳森伯格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流期间所创作的重量级作品,为能再次审视劳森伯格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地位而激动不已,”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尤其值得兴奋的是,本次展览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劳森伯格回顾展在同一年之内举办,携手重新考量劳森伯格的多面性、国际性文化遗产。我们希望本次展览不仅反映劳森伯格如何启发中国,亦反映中国如何启发劳森伯格。”

12 13

下载“劳森伯格在中国”新闻稿。

关于展览

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期间,一系列相关公共项目亦同时举办,呈现中国艺术家、思想家的访谈,关注劳森伯格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双语画册《劳森伯格在中国》由休伯特&费希尔公司设计,收录UCCA馆长田霏宇的前言、策展人苏珊·戴维森与大卫·怀特合作撰写的介绍性文章,以及艺术史家池上裕子、UCCA助理策展人陈怡辰、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策展人朱丽亚·布劳特和许晓菁、研究助理珍妮弗·萨拉蒂等人的专题文章。《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在本画册中首次完整呈现。

特别鸣谢Tiffany & Co.蒂芙尼为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提供慷慨支持。双语画册《劳森伯格在中国》与相关公共项目由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创立的上海至美艺术发展中心提供慷慨赞助。公共项目亦由王俊峰与李景汉创立的金杜艺术中心支持,并获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的支持。非常感谢James Qin与Lily Liu对本次展览部分教育项目的支持。灯光技术支持来自红日照明,绿影室提供画框支持。展览部分相关视频由UCCA和首席视频合作媒体Action Media共同推出。语音导览系统由VART提供支持。展览的票务营销合作伙伴为微格娱乐、格瓦拉生活网。独家合作出行平台为滴滴专车。


关于艺术家

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年—2008年)生于德克萨斯州阿瑟港。从美国海军退役后,根据《退伍军人权利法》,他1947年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艺术学院接受艺术教育,随后于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进行学习,在此,他与包括约翰·凯奇、默斯·坎宁安、赛·托姆布雷、苏珊·韦尔在内的许多艺术家展开合作。劳森伯格1949年迁居纽约,1951年在贝蒂·帕森斯画廊举办首次个展。受到黑山学院先锋实验实践及纽约晚期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他发展出极富创造性的个性化艺术实践。凭借开放的艺术理念,他使用废弃的家常物件、商业产品、建筑废弃物、印刷品奏出视觉的和谐与杂音。1954年,他开始着手被其称为“混合绘画”(1954年—1964年)的系列创作:“混合绘画”具有激进的形式,艺术家将取自绘画与雕塑的语言杂糅在一处,同时,不同的媒介抗拒着简单地归顺于彼此的类别。1963年,纽约犹太博物馆举办了劳森伯格的首场回顾展。1964年,“混合绘画”系列与丝网绘画系列(1962年—1964年)代表美国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为艺术家赢得绘画类国际大奖。但对于这位极富争议的艺术家而言,他获得的每一声赞誉都伴随着同等音强的非议。

在创作与生活中,劳森伯格广泛涉猎表演、摄影、观念艺术和技术,使用的媒介包括树脂玻璃、纸板、织物、手工纸、有机或合成的各种回收材料。1966年,他参与创办了艺术与科技实验组织(E.A.T.),以鼓励艺术家与工程师之间的创造性对话。此时,劳森伯格作为一名成熟的版画家,将其试图突破限制的革命性热情带入版画工作室内的合作之中。从纽约迁居至佛罗里达海湾沿岸的俘虏岛后,他于1971年春建立的无题出版社,使其邀请艺术家友人在此驻地制作版画成为可能。1976年,华盛顿特区国家精细工艺收藏馆(现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为他举办回顾展,向这位被视为美国国家成立200年来重要的艺术大师致敬。该展览随后巡展至美国多家美术馆。

1982年夏,劳森伯格的中国之旅推动其创立“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ROCI,1984年—1991年)。为了这个流动的艺术制作及展览项目,他离开美国造访10个国家,从而广泛收集材料、拍摄照片,结交当地工匠并展出自己的作品。1985年,他回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ROCI”宣扬了艺术家对艺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及跨文化理解的信念,1991年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举办的总结性展览标志着该项目的结束。1993年,劳森伯格获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于1997年为其举办了大规模的职业生涯回顾展,该展览在全球范围内巡展至1999年。劳森伯格逝世后的首场生前回顾展于2016年11月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展览随后巡展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终其一生,劳森伯格的艺术创作秉承创新精神,并保持着对新兴材料、技术、观念的兴趣。


关于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致力于推广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罗伯特·劳森伯格的生活观念、艺术实践与激进理念。通过展览、奖学金、捐款、驻留项目,基金会进一步传播劳森伯格的信念——即艺术可以改变世界,确保其非凡的成就与贡献继续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并与当代艺术家进行互动。

展出作品

查看更多

罗伯特·劳森伯格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俘虏岛的工作室创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1—98)

1983

图片由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档案馆(纽约)提供
摄影:特里·凡·布伦特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1981—98
第1联
溶解转印、布料、丙烯、胶合板
245.1 x 94 cm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1981—98
第105至第108联
第105、107、108联:丝网印刷油墨、锈、铜
第106联:丝网印刷油墨、布料、丙烯、石墨、布料压层纸、胶合板
整体尺寸:321.3 x 795 cm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1981—98
第116联至第120联
第116联:丝网印刷油墨、丙烯、阳极氧化镜面铝
第117联至第120联:丝网印刷油墨、丙烯、漆包铝
每联尺寸:304.8 x 121.9 cm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1981—98
第130联至第134联
漆包铝、铝、钢、橡胶
每联尺寸:304.8 x 121.9 cm (不包括附属物)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1981—98
第160联至第164联
丝网印刷油墨、布料、丙烯、镀锌金属
每联尺寸:304.8 x 122.6 cm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

《〈中国夏宫〉研究》

1983
彩色照片
图像尺寸:66 x 66 cm;版面尺寸:101.6 x 76.2 cm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

《〈中国夏宫〉研究》

1983
彩色照片
图像尺寸:66 x 66 cm;版面尺寸:101.6 x 76.2 cm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罗伯特·劳森伯格 (1925—2008)

《〈中国夏宫〉研究》

1983
彩色照片
图像尺寸:38.1 x 38.1 cm;版面尺寸:61 x 50.8 cm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
© 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2016

1 / 9

视频资料

“劳森伯格在中国”口述历史计划

03:30

“劳森伯格在中国”展览开幕现场

01:35

视频资料

1 / 2

“劳森伯格在中国”口述历史计划

03:30

“劳森伯格在中国”展览开幕现场

01:35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