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生存痕迹

2016.1.24 - 2016.3.13

《无题》(局部)

2013

布面油画、综合材料

198.1 x 152.4 cm

由David Kordansky画廊提供。

关于展览

地点:  中展厅

自2016年1月24日至2016年3月13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中展厅举办群展“生存痕迹”。本展览通过呈现8位国内外艺术家在形式、概念上迥异的作品,从艺术本体的角度探索作品的“生存痕迹”,从媒介、材料层面所记录的创作过程本身反映当代艺术的多元化面貌及其“边界”的不稳定状态;亦展现艺术创作者乃至当代人的“生存痕迹”,即其在技术视域下的存在状态。展览的题目“生存痕迹”源自1998年1月由冯博一策划、举办于北京东郊的同名展览,不仅试图对当代审美实践中的“生存”论题进行学术性的探索,亦在全球化—在地化的境遇下探究跨文化交互的状态与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生存痕迹”由UCCA馆长田霏宇和助理策展人郭希联合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安德鲁·贝克、李景湖、梁硕、马泰奥·洛佩斯、乔恩·帕斯托尼、施勇、田中功起和杨光南。本展览由巴可提供影像设备赞助, GENELEC(真力)提供音响设备赞助。

梁慧圭

 下载“生存痕迹”新闻稿。

关于艺术家和作品

安德鲁·贝克

安德鲁·贝克的作品虽然在形式上与抽象绘画有相似之处,实则探索了艺术作品在数码成像时代的呈现方式。他首先在一块玻璃上绘制出黑色的块面,并在暗室中曝光一张黑色的相纸以绘制出“光”的图案,随后在玻璃的背面附上曝光过的相纸,完成结合了摄影技术的作品。在此,图层的分割赋予作品以雕塑式的立体感,突破了二维平面的界限,而摄影技术的介入与“光绘”的瞬时性则赋予作品以时间感,凸显创作过程本身的痕迹。

安德鲁・贝克1987年生于新西兰,获梅西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现从事视觉艺术创作,工作、生活于新西兰的惠灵顿。安德鲁・贝克的近期个展包括:“回归”(Hamish McKay画廊,新西兰,2015);“台”(Hamish McKay画廊,新西兰,2014);“影子子集——开窗”(Govett-Brewster画廊,新普利茅斯,新西兰,2014)。参加群展:“似是而非的当下”(亚当艺术画廊,新西兰,2015)。

李景湖

李景湖长期生活在电子元件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尤其关注虚拟视觉技术对于日常生活的意义。李景湖搜集了住宅区居民的安卓手机,并委托住户拍摄自家的水龙头流水画面;随后他将播放水龙头画面的手机串联在一起,完成了参展作品《瀑布》。手机屏幕中的水龙头“瀑布”虽呈现了实地拍摄的影像,却因屏幕的媒介而获得某种虚拟性;在现实空间中,由手机组成的“瀑布”则注定仅具有比喻性的意义。在此,“以屏幕观看”这一行为本身以手机“瀑布”的形式展现出来,与屏幕中“瀑布”的影像共同构成互文性的修辞。

李景湖1972年生于广东东莞,现工作、生活于东莞长安;1996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李景湖的近期个展包括:“时间就是金钱”(魔金石空间,北京,2014);“效率就是生命”(魔金石空间,北京,2014)。参加群展:“石头、木头和天堂症候群”(1933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4);“不想点别的事情,简直就无法思考”(时代美术馆,广州,2014);“积极空间”(时代美术馆,广州,2014);“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UCCA,北京,2013)。

梁硕

梁硕一向关注日常生活中“物”的状态,以及景观社会中视觉秩序的结构。作品《费特8号》的标题取自英文单词“fit”,意指“去搭配、使适合”;如题目所示,梁硕在批发市场中购买、收集了各种物品,严格按照口径吻合的原则对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现成品进行嫁接与重塑,从而形成结构稳定且可随时拆卸的整体。由此,这件作品不仅呈现出事物生成的内在机制与外观之间的关系,亦将它们在现实生活语境中的符号所指置于一个全新的维度,从而挑战了生产—消费机制的一般性结构。

梁硕1976年生于天津蓟县,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是荷兰皇家艺术学院的驻留艺术家之一。梁硕的近期个展包括:“天地不通”(元画廊,上海,2015);“托普欧乐居”(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2015);“女娲创业园”(空间站,北京,2014);“卖短”(扬子江论坛,武汉,2014);“费特”(西五艺术中心,北京,2010)。群展包括:“开放的工作室——中日园林”(时代美术馆,广州,2015);“化生——中国当代艺术展”(老屠宰场艺术中心,蒙斯,比利时,2015);“在路上”(关山月美术馆,深圳,2014);“日常之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话语及观念生成”(蓝顶美术馆,成都,2014);“十个展览”(中间美术馆,北京,2014);“风景:实像、幻想或心像?”(时代美术馆,广州,芳草地艺术中心,旧金山,美国,2014);“长物志NO.4——梁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时代肖像——当代艺术三十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3);“不合作方式2”(格罗宁根美术馆,格罗宁根,荷兰,2013);“空间素描”(KadE艺术中心,阿默斯福特,荷兰,2013)。其作品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Het Domain美术馆(锡塔德,荷兰)、皇家美术学院(阿姆斯特丹,荷兰)和Eulsukdo文化中心(釜山,韩国)收藏。

马泰奥·洛佩斯

马泰奥·洛佩斯的创作源自旅行与邂逅,并延伸至建筑领域。在持续创作的《漂泊者》(2007—2016)中,洛佩斯以纸作为主要媒介,在一个平面上展示了其个人生活的轨迹。这些纸质模型使人联想到缺席的艺术家角色,也反映了其“漂泊”的生活方式。在《分针》和《时间作为活动》两部短片里,纸质物品亦是重要的道具。洛佩斯的影像和绘画创作试图捕捉过程与时间的呈现方式。

马泰奥·洛佩斯1978年生于哥伦比亚的波哥大,现工作、生活于纽约;200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的洛斯安第斯大学,获视觉艺术方面的学位。2012年,马泰奥·洛佩斯作为威廉·肯特里奇的学徒参与劳力士“导师与学徒”艺术计划;2010年,参与伦敦的盖斯沃克驻留项目;2009年,参与巴西圣保罗的艺术家驻留项目 FAAP/MAM。近期个展包括:“房间里的房间”(Casey Kaplan画廊,纽约,2015);“星座” (麦德林现代艺术博物馆,哥伦比亚,2014)。参加群展:“拉丁美洲的美国”(底特律现代美术馆,底特律,策展人:Jens Hoffmann与Pablo León de la Barra,2015); “全球化通行证”(希斯内洛斯·丰塔纳尔斯艺术基金会,迈阿密,波士顿美术馆,波士顿,2013); “第29届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巴西,2010)。其作品由纽约现代美术馆、巴西Inhotim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收藏。

乔恩·帕斯托尼

长期以来,乔恩・帕斯托尼在非具象绘画领域进行探索与实验。他的作品不仅表现出色彩、形式、光影渐变的复杂性,亦与空间的张力与物质性息息相关。参展作品均由多重图层构成,每个图层既是作品的一部分,又具有独立的意义——图层的叠加突出了绘画的“时间性”,亦试图打破二维绘画平面的界限。这些作品或许指涉了抽象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笔触粗粝的“行动绘画”式线条似乎施于几何抽象主义式的规则几何图层之上,仿佛承载着不同文化、艺术史信息的图层之间在进行某种对话。

乔恩・帕斯托尼1969年生于圣海伦娜,现工作、生活于洛杉矶。1992年,乔恩・帕斯托尼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洛杉矶。乔恩・帕斯托尼的近期展览包括:“乔恩・帕斯托尼”(David Kordansky画廊,洛杉矶,2015);“日以作夜—美国之夜”(巴洛克办公室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2014);“乔恩・帕斯托尼与亚历克斯・哈伯德双人展”(Eleni Koroneou画廊,雅典,希腊,2014)。

施勇

近期,施勇运用各类建筑材料创作了《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系列,其中的作品形态“优美”、色彩绚丽,表现出后工业时代的媚俗感。实际上,艺术家在每一件作品的内部都放置了同样高度的铝条,并在铝条之上书写了一些文字,全部文字按照作品序号排列起来,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些刻于相同高度铝条上的文字恰如不可见而无法逃避的现实——潜藏在不同色彩的华丽外表之下,被置于空间内最为“安全”的墙角,仅有一小部分为观众所见。由此,通过对文字内容故意的暗示与隐藏,以及“美好形式”对于信息的储存或消解,可见性与不可见性都被呈现出来。

施勇1963年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施勇的展览包括:“必要元素——中国移动影像”(Borusan当代艺术中心,土耳其,2015);“天人之际Ⅱ:上海星空”(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5);“戴汉志:5000个名字”(UCCA,北京,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鹿特丹,荷兰,2014);“不在现场项目,默片”(Ikon画廊,伯明翰,英国,2014);“GRASSTRESS 2011”(威尼斯,意大利,2011);“草稿”(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瑞士,2010);“Shanghai Kino”(伯尔尼美术馆,瑞士,2009);“仔细想想,昨天你究竟干嘛去了?”(比翼艺术中心,上海,2007);“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广东美术馆,广州, 2005);“天上·人间”(香格纳画廊,上海,2004);“第四届上海双年展:都市营造”(上海美术馆,上海,2002);“第三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2002)。

田中功起

田中功起的创作涵盖了影像、摄影、特定场地装置,以及介入型项目。艺术家近期创作了一系列旨在讨论“合作”的作品,致力于组织一个临时性的集体,将该集体置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下,并拍摄其互动状况,研究日常活动中相关的社会行为模式(记录人们以合作的方式弹琴、作诗、理发等)。本次展览选取了该系列作品中的《一件由五位陶作者同时完成的陶器(静默尝试)》——田中功起邀请五位制陶者共同制作一件陶器,同时,摄像工作人员和旁观者均出现在拍摄画面中。不同于一般的纪实风格,作品一方面呈现制陶者之间的互动合作模式与真实状态;另一方面,审视暴露在摄像与记录状态下的制陶者、旁观者和摄影师的反应。

田中功起1975年生于枥木,现工作、生活于洛杉矶。2000年,田中功起获东京造型大学艺术学士学位;2005年,获东京艺术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田中功起曾荣获2015年德意志银行的“年度艺术家”奖项,以及“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特别提名奖。近期个展包括:“脆弱的叙事者”(德意志银行美术馆,柏林,德国,2015);“五名钢琴家同时演奏一架钢琴(初次尝试)”(天桥当代艺术中心, 布雷斯特, 法国,2013)。群展包括:“2015年京都国际现代艺术节”(京都市美术馆,京都,日本,2015);“不和谐的和谐:对亚洲想象的批判性反思”(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首尔,韩国,2015)。田中功起的作品由诸多美术馆收藏,包括香港M+博物馆与日本东京森美术馆。

杨光南

杨光南擅长对日常化的经验进行推究和演绎,并以雕塑、装置、录像等方式将自身的经验转化为艺术作品。在《动作3号》中,一个小铁盒置于工业制造的吸尘器上,如传达不确定感的移动“简易房”。展览现场,这个“吸尘器”拖着“简易房”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做出“吸”的动作,触碰墙壁随后折回;镶嵌在铁盒后方的屏幕则如一个“窗口”,以“呼”的动作播放着通过低机位镜头偷拍的黑桥村街景——这些镜头实际上戏仿了类似监控的“偷拍”行为,也呈现出路人对于拍摄本身的反应。作品中的“呼吸”关系建构了一个循环的“消化系统”,不仅强化了低端的工业感与现实的无力感,亦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场域——诸如美术馆、黑桥村乃至扫地吸尘器制造厂——之间的张力。

杨光南1980年生于中国河北,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杨光南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杨光南的近期展览包括:“年代书写: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年代美术馆,温州,2015);“乡村诗学”(分泌场,北京,2014);“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空间站,北京,2014);“基础部”(泰康空间,北京,2013);“杂七杂八——青年一代的视觉修辞”(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苏州2013);“艺术三亚:不期而遇”(三亚,2013);“Sans Faute”(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园,昆士兰,澳大利亚,2013);“两城市间的记忆”(市政厅画廊,首尔,韩国,2013);“艺术三亚”(三亚,2012);“介入·自然——澳门艺术馆藏作品展”(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2012);“自然,自己”(FRAC,南特,法国,2011);“不可能的宇宙”(QUT,澳大利亚,2011);“游戏”(白盒子艺术馆,北京,2011);“第三方”(站台中国,北京,2011);“时态·当代艺术交流展”(岭画廊,重庆,2011)。

展出作品

查看更多

李景湖

《瀑布》

2015
安卓手机、视频、手机充电器、金属
尺寸可变
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

梁硕

《费特8号》

2013
现成品
303 x 103 x 303 cm
由艺术家和北京公社提供。

田中功起

《一件由五位陶作者同时完成的陶器(静默尝试)》

2013
影像
75分
由艺术家和维他命艺术空间提供。

田中功起

《一件由五位陶作者同时完成的陶器(静默尝试)》

2013
影像
75分
由艺术家和维他命艺术空间提供。

乔恩·帕斯托尼

《无题》

2013
布面油画、综合材料
198.1 x 152.4 cm
由David Kordansky 画廊提供。

乔恩·帕斯托尼

《葡萄酒爱好者》

2014
布面油画、综合材料
198.1 x 152.4 cm
由David Kordansky 画廊提供。

乔恩·帕斯托尼

《蛋黄酱》

2014
布面油画、综合材料
198.1 x 172.7 cm
由David Kordansky 画廊提供。

乔恩·帕斯托尼

《热午餐》

2014
布面油画、综合材料
198.1 x 172.7 cm
由David Kordansky 画廊提供。

施勇

《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No.24》

2015
铝合金方管、不锈钢配件、氟碳金属漆、铝条、丝网印
24 x 200 x 20 cm
由艺术家和没顶画廊提供。

施勇

《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No.22》

2015
石英纤维壁布、防水石膏板、合成树脂乳液涂料、聚苯乙烯板、进口照相纸超高精度输出、铝及聚乙烯塑料复合板、木质多层板、轻钢龙骨、橡胶、铝条、丝网印
220 x 162 x 18 cm
由艺术家和没顶画廊提供。

施勇

《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No.20》

2015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铝及聚乙烯塑料复合板、木质多层板、铝条
110 x 140 x 18 cm
由艺术家和没顶画廊提供。

马泰奥·洛佩斯

《漂泊者》

2007-2016
纸本绘画、剪纸、纸板箱
尺寸可变
由艺术家提供。

安德鲁·贝克

《三重转折》

2015
玻璃面丙烯、明胶卤化银照片
80 x 80 cm
由 Hamish Mckay 画廊(新西兰)和 Luis Campana 画廊(德国)提供。

杨光南

《动作3号》

2014
吸尘器、显示器、影像、铝
33 x 33 x 28 cm
由Leo Xu Projects提供。

杨光南

《看2号》

2013
双频影像
2分53秒,2分45秒
由艺术家提供。

1 / 15

视频资料

展览“生存痕迹”预告片

02:00

展览“生存痕迹”开幕现场

04:03

视频资料

1 / 2

展览“生存痕迹”预告片

02:00

展览“生存痕迹”开幕现场

04:03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