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卫生危机的余波下,演出行业的从业者们开始在线上寻找突破口。在此期间,有着丰富音乐现场与剧场表演经验的神炁现形小组却活跃在城市街头。他们认为,对于剧场里的表演,观众会带着理解与包容,但在公共空间里发生的行为与表演则不然——需要在尊重公共空间规则和产生表演内容之间找到平衡。此次项目邀请他们将行为与表演搬到城市公共空间,尝试改变越发警惕和疏离的公共人际关系,并探索意象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建立,其存在空间及持续时间的边界,以及城市空间的公共性和真实性。
本项目把开幕作为起点,在之后的数个月里组织四次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行走、两次在美术馆内进行的对谈及表演,并与UCCA Edge四层橱窗走廊的展览组成整个项目三个重要部分。项目邀请观众在发起人的带领下,在城市街道、公园等公共空间游移,进行即兴的行为与表演、尝试与街道建筑之间构建起某种意象,并在适当时刻解散——以此探讨公共空间表演的边界,其意象存在和解散的时机。每次行走过程中被记录、再创作或捡拾的内容将以影像、物件、照片或手稿等形式随展期逐步填充进展览空间。随时间推进,内容在展览中不断被添加,展览逐渐生长完整。
音乐作为神炁现形小组创作的重要载体,传递着他们对城市有机体的切肤体验,表达其对大城市当中个体生活的深切关照。项目中的四条行走线路分别对应了四首神炁现形小组在过去两年创作的音乐作品,摘选歌词与线路地图的剪影图案构成了展览空间的潜在线索。《川北》描绘了城市与文化的时代变迁(四川北路—山阴路—鲁迅公园),《长乐路50号》展现了都市化进程带来的改变与思考(长乐路—淮海路—复兴公园),《最温柔的水鬼》是对家乡温柔的表白(外白渡桥—南苏州河路—蝴蝶湾公园),《复兴岛的夜晚》则关注个体的细微生活(定海路—定海桥—共青路—复兴岛公园)。
观众可在美术馆展场游览、走进属于过去时的时空意象,或静坐狭长空间、去感受橱窗外面实际存在的城市景观。在展览末尾,特别放置了神炁现形小组录制的CD,其中播放的音乐与穿插其中所讲述的城市之中情感真挚的故事,一如标题“意游未境”所提示的整个项目的核心:城市里人与人的能量流转、人与城市的深层连接。该项目由UCCA Edge展览部林鹭琪和钱梦妮策划。
“触手计划”是基于UCCA Edge四层橱窗走廊而策划的实验艺术项目。这个狭长的半环绕式走廊空间连接着室内外的展厅,同时强化了观众对玻璃幕墙外整个城市的观看。此项目试图利用在美术馆不规则空间的展示和完整筹备的系列公共活动建立与戏剧、音乐、建筑等领域的连接,对共通的议题展开探讨。
“神炁现形”是一个上海的艺术小组,由孙大肆和张丽华共同发起。比起成果,“神炁现形”更加重视从“灵感”来临到作品呈现之间“顺理成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借由这些方法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连结。参与此次项目的成员有:孙大肆、张丽华、Yifei和沈健文。
孙大肆
音乐人、艺术工作者、神炁现形创始人之一。她留意从工作中梳理出善与美的方法,犹如她听循“道”的声音。
张丽华
专注于文字和影像呈现的能量交流。神炁现形创始人之二。她小心期待着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的“此刻”。
Yifei
多媒体叙述者,正在探索公共音乐/戏剧生活、厨房、特殊的居住空间及公园绿地等主题。一起来收集屏幕之外的丰富生活吧。
沈健文
自由创作者,以写作和摄影为主要媒介记录在城市中的漫游遭遇和见闻。关注个体在城市中的生存感,也关心人周遭的环境和健康的关系。
2021.11.28(周日)
四川北路—山阴路—鲁迅公园
UCCA Edge实验艺术项目“触手计划”第一辑“意游未境:城市意象的建立与解散”在2021年11月28日进行了第一场城市行走与表演,在活动中产生的内容以报纸折页、影像、拓印手稿、图片、窗贴及现成品的形式填充进橱窗走廊的展览空间。
发起人“神炁现形”小组带领11位线上报名参与者进行了第一次城市行走与表演活动,该场路线为:从四川路桥出发,途经上海邮政博物馆、四行大楼、大德里、恒安坊、群众影剧院、柳林小区、甜爱路,最后抵达鲁迅公园。
通过与城市产生有机连接,我们试图以“城市意象行为”为切点更为具体、切肤地阅读街区历史和人文景观,触及因公共卫生危机和网络行为影响而变得越发警惕而疏离的公共人际关系,并探索意象在公共空间中建立和存续的方法与边界。在这场行走中“意象”具体体现为:像旧时邮递员一样传递一则新闻。这条新闻信息对于当天每个个人而言都是最重要的,诸如关于疫情的传闻、流浪猫的归宿、被主流媒体遮蔽的电影奖项结果、被临时取消的航班。大家带着最重要的信息登上1932年竣工的住宅楼、鸟瞰周遭街区建筑,走入1927年建造的弄堂、向年长居民学唱一首影视流行歌曲,在1896年兴建,1988年更名的鲁迅公园正门“大舞台”集体收听耳机里由孙大肆创作的歌曲《川北》,最终将“邮递”来的信息写在1920年建造,列有两排水杉树的甜爱路公共留言板上。
而此间发现的其他事物,如空留痕迹的“西湖饭店”四字招牌、要排队才买得到的莹珠阁鲜肉包子、挂满枝头的宣木瓜,也成为整场活动最丰饶生动的注脚。
摄影:Yifei
2022.1.9(周日)
长乐路—皋兰路—复兴公园
第二场城市行走从长乐路广场公园(延中绿地东园)开始,12位参与者与发起人“神炁现形”小组在多云小雨的天气里,携带各自的一句诗出发,穿过即将拆迁的里弄,捡拾无人认领的旧物、高举着穿过人流密集的淮海中路。收集了雨水、气味、泥土、温度、注目,一句诗延展成一首诗,留在皋兰路原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现思南书局诗歌店)内。一行人最后抵达复兴公园,在春广场完成了表演。
通过与城市产生有机连接,我们试图以“城市意象行为”为切点更为具体、切肤地阅读街区历史和人文景观,触及因公共卫生危机和网络行为影响而变得越发警惕而疏离的公共人际关系,并探索意象在公共空间中建立和存续的方法与边界。在这场行走中“意象”具体体现为:创作、传递、记忆、表演一首诗。在高架下的绿地公园抓住第一缕灵感,在彼此相连的里弄里向动迁中的阿姨叔伯收集只言片语的故事,杨家李宅的信报箱已经斑驳,收旧物的三轮车挤在门口,年久失修的物件和更老的砖墙一同静默。像捡拾老物件一般,12位参与者的诗句随机串联,与当天捡拾的物件一齐展示在美术馆空间里。
摄影:Yifei
2022.3.29(周日)
外白渡桥—南苏州河路—蝴蝶湾公园
第三场城市行走以苏州河为主线,9位参与者在发起人“神炁现形”小组与项目策划人的带领下,从西往东,沿河而行。从九子公园出发,大家一路经过新闸路桥、乌镇路桥、四行仓库、西藏路桥、浙江路桥、四川路桥直至外白渡桥。随着河流的走向,大家在沿岸休闲绿地、步道、拆旧街区行走、停留,学习折叠纸船、拆分队伍在河流两岸互相观察探望,把彼时彼刻的心情祝语写在纸船底部、并试着将这船队放入水中。临近黄昏时分,大家在山西路桥上围坐下来,共同学唱了一支写给苏州河的歌。
通过与城市产生有机连接,我们试图以“城市意象行为”为切点更为具体、切肤地阅读街区历史和人文景观,触及因公共卫生危机和网络行为影响而变得越发警惕而疏离的公共人际关系,并探索意象在公共空间中建立和存续的方法与边界。在这场行走中,“意象”具体体现为:折叠纸船,通过船与行走和苏州河这一地理实体产生切身的互动关联。这一过程中收集到的“起舞路人”、“虚构门面”等视觉元素连同纸船和纪录影像共同邀请大家来展厅空间里参观。
2022.7.31(周日)
定海路—定海桥—共青路—复兴岛公园
第四场城市行走漫游经过杨浦区的工业遗存与街区新貌,发起人“神炁现形”小组与项目策划人带领参与者共25人,从即将拆迁的定海路出发,走过上世纪至今工人聚居的棚户区,经过由棉纺织厂改建而成的杨浦国际时尚中心,在江边平台感受肢体于烈日下、江风里的自在移动,又乘摆渡船随黄浦江的波澜起伏,在夏日傍晚的夕照中骑车前往复兴岛公园。夜幕降临之际,大家围坐在复兴岛公园的草坪上,学唱了一首关于复兴岛夜晚的歌。
这场行走中的“意象”具体体现为:让肢体沉浸在街区从工业到后工业时代的氛围变迁中。穿梭在棚户区的“废墟”里,身体本能地进入紧张状态,小心翼翼地辨识脚下的路与身旁的环境,触景忆起的集体生活的逼仄空间让人产生生理不适,但这样的记忆其实并不遥远。从工人聚居区沿路走向拆迁后改建的商业购物中心,与新空间诞生相伴的是社会生产模式与个体生活方式的剧烈变迁。沿途景观从旧居向新楼转换,漫步似是穿梭于时空中。在江畔与渡船上的肢体练习虽是一次集体创作,但在剧场式的场景与行为中,每一个人再度成为不必相互依赖的独立个体,只是伴随着耳畔的乐音与江风,在行进与立定中,听从当下最本能的身体判断。在傍晚的复兴岛公园,当歌曲合唱与创作将大家再次凝集在一起,夜风又将白天走过的风景吹散为对那段变迁史的浪漫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