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导览

《宇宙之音》
如何向人介绍自己始终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对我来说,在您(展览的观众)面前是这样;对2019年的人类来说,在千百年后我们的后代面前,也是这样;甚至是百万年后,在宇宙中的另一种智慧生命面前,更是这样。

您现在听到的是旅行者号探测器带入宇宙、可能会成为介绍地球人类的一些声音。它们来自于我们日常世界的点点滴滴,携带着我们整体的记忆,在时空的涟漪中,缓缓地扩散出去。
《脐》
这件作品由塑料泡沫、贝壳和护肤品罐子组成。为塑料泡沫刷上涂层并打磨,是一项耗时的工程,过程中,塑料泡沫从原本的一般形态缓慢演变成了一种生物形态。因此,轻质、一次性的包装材料转而拥有了固定的形式,封装着时间。

雕塑的正面呈粉红色,形态如同人体,暗示着凹凸不平的脐。它被有意放在与视线齐平的高度,与民族志博物馆中的陈列方式类似。因此当你从背后观看这件作品时,其凹陷的形态犹如一副人类学面具。
《守护者》
在《守护者》中,一堆塑料泡沫变身成石碑一样的图腾柱,但它的质量实际上很轻,这玩弄着观众对观看对象的期待。这件雕塑的形式和有力的实体存在有着图腾的意味,象征着地球母亲的子宫;而它唤起了一种“守护”之感。

巧合的是,作品中的材料都具有保护的性质或功能,如汽车挡风板、贝母马赛克贴片、蛋盒、贝壳和塑料泡沫。 对我而言,制作过程中最有意义的环节是找到其中的关联,恰恰是缺失的部分使雕塑更加完整。我把自己的雕塑看作是一个有自身内在逻辑的生命整体。
《飘》
据说,新降临的婴儿在出生最初的那些时间里,首先体验到的是无所不在的重力;或者说,来自地球的引力。它无时无刻不拽着我们,让我们更难翱翔,让我们往下,让我们接受某种危险,直到死后被埋入地底。对,这是下落的感觉,我们在做噩梦时都知道。

但是无所不在的除了重力,还有空气。您一定走到了这件作品的周围,一定看到了那些旋转着的枫树的种子。它们长着两片翅膀,当它们被引力拽着向下的时候,我们仿佛可以说出“下坠”和“飘”的区别。
静物面具
静物面具系列是利用谷歌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google DeepDream为主体所“观察”到的图像组为素材,通过摄影测量法(photogrammetry)所生成的。在此观察行为当中,所有被观察的客体(无论生物非生物,人与非人)皆被人工神经网络视为像素(数据)并加以分析处理。即在此行为中,人的主体性被消解、物化,从而成为一种静物(still life)。
《海玻璃——平衡》
《海玻璃——平衡》是我在参观UCCA沙丘美术馆时受到启发而创作的一件雕塑。当我进入展厅,立刻就被落地窗背后的海平面吸引了。我站在这里,同时感受到室内和室外的空间。我希望创作一件作品,能与这个特殊的环境,特别是海平面相呼应。

和其他雕塑一样,这件作品始于偶然发现之物。我在垃圾堆里看到了这两块L形的玻璃,原本是家具的一部分。它们的颜色让我莫名想到大海。我把它们对放在一起,其形态让人想到海平面,也想到平衡。这两块L形的玻璃板托起一些像藤壶一样的物体,上面原本栖息着两枚贝壳。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这些藤壶状的物体由蛋盒铸造而成。鸡蛋的脆弱性质和藤壶的硬壳以及混凝土的重量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这些混凝土像自然中的藤壶一样,有机地附着和生长。

光滑的圆形和雕塑主体海洋般的色彩,都让人想起被海浪和岩石打磨而成的海玻璃。 雕塑中的物体与海玻璃之间也存在着一组对应关系。海玻璃原本是被扔进海里的垃圾瓶,但随着时间流逝,它变成了人们收集的珍贵玻璃品,也成为一种常见的DIY室内装饰材料,再次回归到人们的家中。
琥珀系列
自然中的琥珀是一种天然树脂化石,其形态多种多样,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动物或植物碎屑。而当下的人造物和技术物,如同天然琥珀中的昆虫一样,从时间体量上来说或可被看作超越人类物种存在的永久遗存,一种人的“幽灵”。这个项目以被有意或无意固化在人造石(混凝土)中的人造物/技术物为目标,开展一场“幽灵狩猎”(Ghost hunting)。
(临时的)小器具系列
从1945年象征人类纪起始的标志三位一体核试验(Trinity test)到1989年全球停止地表核试验的近半个世纪期间,千余起核试验使得大气中本底辐射(background radiation)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其后,随着大气中放射元素自然衰变的不断进行,本底辐射强度将按指数曲线下降。
装置“(临时的)小器具”由多种材料、电路板和其他元件拼装而成,其长杆末端的盖革米勒管(Geiger Muller tube)在探测着环境中的辐射值,它由于受到辐射粒子的不断撞击而晃动,这个运动会持续直至环境中的本底辐射强度衰减至人类纪开始之前的水平。
题目“(临时的)小器具”中的“临时”,表明了这个衰减时间从理论上来说可被计算,但尽管地表核实验已被禁止,其他人类活动依然在不断生产着辐射粒子,这种“临时”对于人类物种的存在来说可以被看做一种“永远”。“小器具”的英文是“Gadget”,它也是在三位一体实验中爆炸的第一颗核弹的名字。
《凝贮之盘(引道)》

这是我第一次同时创作绘画和雕塑,它们是一个整体。我对雕塑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绘画,所以这是一次绘画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迂回对话。我很好奇通过观看绘画和托盘中的不同材料,将如何延伸我们的感知,而雕塑和绘画之间的空间又会如何生成意义。例如,当你低头看向镜子时,会看到托盘上半圆形的玻璃,和绘画中的拱形相互呼应。对我来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建筑中的拱廊、一轮半月,以及映在水波中粉红色的夕阳。

整件作品源于我在街上发现的一块半圆形玻璃,它来自一个被丢弃的90年代风格的储物架。我在看到它时想到了月亮,于是把这块玻璃和托盘、塑料泡沫包装等被人丢弃在我工作室附近的工业园区里的物品组合在一起。另外,我在画布涂上胶水,把废弃的杂志拼贴在上面,形成了绘画中的纹理。实际上,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当代城市生活的残余。总有种冲动让我去再次想象它们潜在的用途,借此,我希望为我们感知周遭而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在万物运动的宇宙中》
很多人在接近或偶遇这件作品的时候,起初常常会被它的外观所迷惑。它看上去仿佛是一幅平淡无奇,甚至是毫无内容的黑色绘画。的确,这真的经常发生。随后人们发现它有些和画不太一样的地方,大家或是寻找、或是思索其中的原因。如果您在它前面停留足够久的时间,我相信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当您凝视着它,会突然恍然大悟它的内容所在。而那一刻的到来,也是在长久时间中电光火石的珍贵一刻。

很抱歉我们到现在还在卖关子,仍然不说出来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想说说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汉娜•阿伦特曾经试图论述人类有自我意志的生命和其他生命的区别。如果我们来审视一个没有自我意志的生命, 他们就像是一些无尽的循环,出生、成长、繁衍,最后死亡,每一代都重复相同的过程。而人类,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生命的这种“有死性”之后,我们会尝试打破它。阿伦特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我们在自我意志下的生命——人的生命:“仿佛在一个万物都做圆周运动的宇宙中,划出一条直线。”
《彩虹之上》
让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可能是在上班时间,倾盆雨下,雨过天晴的时候,某位在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突然说:“看哪,彩虹!”往往是话音刚落,大家就都纷纷探出脑袋,从工作中暂时抽身,走到窗边开始寻找:“彩虹在哪里? ”

我们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时刻会有人说:“请稍等一下,我手上还有好几张表格,等我做完表格再来找彩虹吧。”

因为我们都知道彩虹是稍纵即逝的存在。我们只能“遇到”彩虹,在偶然之间发现它。就像生活中其他色彩缤纷的东西一样,它不时地、不经意地出现在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为自己生命的那一刻填上颜色。

我们创作了一件装置,它随着天气或阳光的变化而不时地出现在阿那亚的沙滩上,用另外一种沙子渲染出我们偶然间才发现的缤纷色彩。
《日暮胶囊》

《日暮胶囊》是一件装置作品,由我在香港一个建筑工地发现的建筑灯组成。当时我经过一处工地,施工团队正在制作一个金属架,并把这些建筑灯安装上去。这种灯在香港很常见,你经常可以在天桥或人行道上见到。然而,尽管它们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却很少被我注意。在那一刻,它们吸引了我,因为工人安装和展现它们的方式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为了安装这些建筑灯而专门制作了简单自然的金属架。另一方面,这些灯在我看来就像人一样,而我希望赋予它们独特的个性,为这种被人们忽略的事物注入性格。也许,如果我把它们稍作改变,人们就会加以注意。所以在这组灯光装置中,每个铁架的高度都略有不同,而在灯管内,我浇筑了混凝土——另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我扪心自问,自己如何把如此机械和工业的事物转变成一种想象性的景观?我怎样能突出灯管里面的空间,而不是外界的空间?因为建筑灯往往用于照亮自身周围的外物,而我希望在灯的内部营造相对的意味,在灯管和灯罩之间的狭小空间里建立一种景观。因此,每盏灯管内的水泥的种类和形态都是不同的,当它们放在一起,你会感到某种节奏和韵律。它们不再是矗立在你面前的无生命之物,而是拥有了生机。

这件作品的题目是《日暮胶囊》,因为冬天临近,我希望人们看到这些灯时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不是在工地或工业区常见的那种冷冰冰的荧光灯。我尝试了不同颜色的滤纸、不同色阶的橙色,最终调出琥珀色的灯光。我希望人们被这些灯环绕时能感到暖意,或许还会唤起你对某种景观或风景的想象。

这件特定场域的雕塑作品是专门为沙丘美术馆的空间而创作的。当我看到沙丘美术馆的照片时,我想象自己是一名观众,从室内望向远处的地平线。我希望作品能增强并且呼应类似的体验。起初的灵感源自一把玻璃椅子,当时它被遗弃在垃圾车里,我看到后,把它带回了自己的工作室。当我看着这把椅子时,想到的是地平线、风景和心灵,而我认为对工业批量生产、被我们日常使用的产品进行再次利用和创作,会形成有趣的对照。我思考着能如何将其转变成一种心理感受,并和景观融为一体。

《宇宙之音》

《宇宙之音》
如何向人介绍自己始终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对我来说,在您(展览的观众)面前是这样;对2019年的人类来说,在千百年后我们的后代面前,也是这样;甚至是百万年后,在宇宙中的另一种智慧生命面前,更是这样。

您现在听到的是旅行者号探测器带入宇宙、可能会成为介绍地球人类的一些声音。它们来自于我们日常世界的点点滴滴,携带着我们整体的记忆,在时空的涟漪中,缓缓地扩散出去。

《脐》

《脐》
这件作品由塑料泡沫、贝壳和护肤品罐子组成。为塑料泡沫刷上涂层并打磨,是一项耗时的工程,过程中,塑料泡沫从原本的一般形态缓慢演变成了一种生物形态。因此,轻质、一次性的包装材料转而拥有了固定的形式,封装着时间。

雕塑的正面呈粉红色,形态如同人体,暗示着凹凸不平的脐。它被有意放在与视线齐平的高度,与民族志博物馆中的陈列方式类似。因此当你从背后观看这件作品时,其凹陷的形态犹如一副人类学面具。

《守护者》

《守护者》
在《守护者》中,一堆塑料泡沫变身成石碑一样的图腾柱,但它的质量实际上很轻,这玩弄着观众对观看对象的期待。这件雕塑的形式和有力的实体存在有着图腾的意味,象征着地球母亲的子宫;而它唤起了一种“守护”之感。

巧合的是,作品中的材料都具有保护的性质或功能,如汽车挡风板、贝母马赛克贴片、蛋盒、贝壳和塑料泡沫。 对我而言,制作过程中最有意义的环节是找到其中的关联,恰恰是缺失的部分使雕塑更加完整。我把自己的雕塑看作是一个有自身内在逻辑的生命整体。

《飘》

《飘》
据说,新降临的婴儿在出生最初的那些时间里,首先体验到的是无所不在的重力;或者说,来自地球的引力。它无时无刻不拽着我们,让我们更难翱翔,让我们往下,让我们接受某种危险,直到死后被埋入地底。对,这是下落的感觉,我们在做噩梦时都知道。

但是无所不在的除了重力,还有空气。您一定走到了这件作品的周围,一定看到了那些旋转着的枫树的种子。它们长着两片翅膀,当它们被引力拽着向下的时候,我们仿佛可以说出“下坠”和“飘”的区别。

《静物面具》

静物面具
静物面具系列是利用谷歌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google DeepDream为主体所“观察”到的图像组为素材,通过摄影测量法(photogrammetry)所生成的。在此观察行为当中,所有被观察的客体(无论生物非生物,人与非人)皆被人工神经网络视为像素(数据)并加以分析处理。即在此行为中,人的主体性被消解、物化,从而成为一种静物(still life)。

《海玻璃——平衡》

《海玻璃——平衡》
《海玻璃——平衡》是我在参观UCCA沙丘美术馆时受到启发而创作的一件雕塑。当我进入展厅,立刻就被落地窗背后的海平面吸引了。我站在这里,同时感受到室内和室外的空间。我希望创作一件作品,能与这个特殊的环境,特别是海平面相呼应。

和其他雕塑一样,这件作品始于偶然发现之物。我在垃圾堆里看到了这两块L形的玻璃,原本是家具的一部分。它们的颜色让我莫名想到大海。我把它们对放在一起,其形态让人想到海平面,也想到平衡。这两块L形的玻璃板托起一些像藤壶一样的物体,上面原本栖息着两枚贝壳。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这些藤壶状的物体由蛋盒铸造而成。鸡蛋的脆弱性质和藤壶的硬壳以及混凝土的重量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这些混凝土像自然中的藤壶一样,有机地附着和生长。

光滑的圆形和雕塑主体海洋般的色彩,都让人想起被海浪和岩石打磨而成的海玻璃。 雕塑中的物体与海玻璃之间也存在着一组对应关系。海玻璃原本是被扔进海里的垃圾瓶,但随着时间流逝,它变成了人们收集的珍贵玻璃品,也成为一种常见的DIY室内装饰材料,再次回归到人们的家中。

《琥珀系列》

琥珀系列
自然中的琥珀是一种天然树脂化石,其形态多种多样,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动物或植物碎屑。而当下的人造物和技术物,如同天然琥珀中的昆虫一样,从时间体量上来说或可被看作超越人类物种存在的永久遗存,一种人的“幽灵”。这个项目以被有意或无意固化在人造石(混凝土)中的人造物/技术物为目标,开展一场“幽灵狩猎”(Ghost hunting)。

《(临时的)小器具系列》

(临时的)小器具系列
从1945年象征人类纪起始的标志三位一体核试验(Trinity test)到1989年全球停止地表核试验的近半个世纪期间,千余起核试验使得大气中本底辐射(background radiation)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其后,随着大气中放射元素自然衰变的不断进行,本底辐射强度将按指数曲线下降。
装置“(临时的)小器具”由多种材料、电路板和其他元件拼装而成,其长杆末端的盖革米勒管(Geiger Muller tube)在探测着环境中的辐射值,它由于受到辐射粒子的不断撞击而晃动,这个运动会持续直至环境中的本底辐射强度衰减至人类纪开始之前的水平。
题目“(临时的)小器具”中的“临时”,表明了这个衰减时间从理论上来说可被计算,但尽管地表核实验已被禁止,其他人类活动依然在不断生产着辐射粒子,这种“临时”对于人类物种的存在来说可以被看做一种“永远”。“小器具”的英文是“Gadget”,它也是在三位一体实验中爆炸的第一颗核弹的名字。

《凝贮之盘(引道)》

《凝贮之盘(引道)》

这是我第一次同时创作绘画和雕塑,它们是一个整体。我对雕塑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绘画,所以这是一次绘画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迂回对话。我很好奇通过观看绘画和托盘中的不同材料,将如何延伸我们的感知,而雕塑和绘画之间的空间又会如何生成意义。例如,当你低头看向镜子时,会看到托盘上半圆形的玻璃,和绘画中的拱形相互呼应。对我来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建筑中的拱廊、一轮半月,以及映在水波中粉红色的夕阳。

整件作品源于我在街上发现的一块半圆形玻璃,它来自一个被丢弃的90年代风格的储物架。我在看到它时想到了月亮,于是把这块玻璃和托盘、塑料泡沫包装等被人丢弃在我工作室附近的工业园区里的物品组合在一起。另外,我在画布涂上胶水,把废弃的杂志拼贴在上面,形成了绘画中的纹理。实际上,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当代城市生活的残余。总有种冲动让我去再次想象它们潜在的用途,借此,我希望为我们感知周遭而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在万物运动的宇宙中》

《在万物运动的宇宙中》
很多人在接近或偶遇这件作品的时候,起初常常会被它的外观所迷惑。它看上去仿佛是一幅平淡无奇,甚至是毫无内容的黑色绘画。的确,这真的经常发生。随后人们发现它有些和画不太一样的地方,大家或是寻找、或是思索其中的原因。如果您在它前面停留足够久的时间,我相信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当您凝视着它,会突然恍然大悟它的内容所在。而那一刻的到来,也是在长久时间中电光火石的珍贵一刻。

很抱歉我们到现在还在卖关子,仍然不说出来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想说说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汉娜•阿伦特曾经试图论述人类有自我意志的生命和其他生命的区别。如果我们来审视一个没有自我意志的生命, 他们就像是一些无尽的循环,出生、成长、繁衍,最后死亡,每一代都重复相同的过程。而人类,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生命的这种“有死性”之后,我们会尝试打破它。阿伦特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我们在自我意志下的生命——人的生命:“仿佛在一个万物都做圆周运动的宇宙中,划出一条直线。”

《彩虹之上》

《彩虹之上》
让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可能是在上班时间,倾盆雨下,雨过天晴的时候,某位在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突然说:“看哪,彩虹!”往往是话音刚落,大家就都纷纷探出脑袋,从工作中暂时抽身,走到窗边开始寻找:“彩虹在哪里? ”

我们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时刻会有人说:“请稍等一下,我手上还有好几张表格,等我做完表格再来找彩虹吧。”

因为我们都知道彩虹是稍纵即逝的存在。我们只能“遇到”彩虹,在偶然之间发现它。就像生活中其他色彩缤纷的东西一样,它不时地、不经意地出现在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为自己生命的那一刻填上颜色。

我们创作了一件装置,它随着天气或阳光的变化而不时地出现在阿那亚的沙滩上,用另外一种沙子渲染出我们偶然间才发现的缤纷色彩。

《日暮胶囊》

《日暮胶囊》

《日暮胶囊》是一件装置作品,由我在香港一个建筑工地发现的建筑灯组成。当时我经过一处工地,施工团队正在制作一个金属架,并把这些建筑灯安装上去。这种灯在香港很常见,你经常可以在天桥或人行道上见到。然而,尽管它们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却很少被我注意。在那一刻,它们吸引了我,因为工人安装和展现它们的方式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为了安装这些建筑灯而专门制作了简单自然的金属架。另一方面,这些灯在我看来就像人一样,而我希望赋予它们独特的个性,为这种被人们忽略的事物注入性格。也许,如果我把它们稍作改变,人们就会加以注意。所以在这组灯光装置中,每个铁架的高度都略有不同,而在灯管内,我浇筑了混凝土——另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我扪心自问,自己如何把如此机械和工业的事物转变成一种想象性的景观?我怎样能突出灯管里面的空间,而不是外界的空间?因为建筑灯往往用于照亮自身周围的外物,而我希望在灯的内部营造相对的意味,在灯管和灯罩之间的狭小空间里建立一种景观。因此,每盏灯管内的水泥的种类和形态都是不同的,当它们放在一起,你会感到某种节奏和韵律。它们不再是矗立在你面前的无生命之物,而是拥有了生机。

这件作品的题目是《日暮胶囊》,因为冬天临近,我希望人们看到这些灯时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不是在工地或工业区常见的那种冷冰冰的荧光灯。我尝试了不同颜色的滤纸、不同色阶的橙色,最终调出琥珀色的灯光。我希望人们被这些灯环绕时能感到暖意,或许还会唤起你对某种景观或风景的想象。

这件特定场域的雕塑作品是专门为沙丘美术馆的空间而创作的。当我看到沙丘美术馆的照片时,我想象自己是一名观众,从室内望向远处的地平线。我希望作品能增强并且呼应类似的体验。起初的灵感源自一把玻璃椅子,当时它被遗弃在垃圾车里,我看到后,把它带回了自己的工作室。当我看着这把椅子时,想到的是地平线、风景和心灵,而我认为对工业批量生产、被我们日常使用的产品进行再次利用和创作,会形成有趣的对照。我思考着能如何将其转变成一种心理感受,并和景观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