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1985年,由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和设计理论家蒂埃里·沙皮(Thierry Chaput)策划的开创性展览“非物质”(Les Immatériaux)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试图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重述一种后现代的感知性。如今,我们又一次来到数字技术主导的时代,互联网和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新技术将如何再度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想象力又会被带向何处?我们该如何看待人与技术的关系,艺术家又怎样将为了特定目的而发明的技术转化为自身表达的工具?

在配合UCCA同名展览同期发行的出版物《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上述问题的一些答案。就像此次展览的主题一样,这本图录也在设计和内容上呼应着“非物质”与“再物质”的主题。全书包含图册和文集两卷,以对开的方式铺展,分别呈现了70余件展出作品的高清图片,以及完整的作品介绍文字和艺术家采访,并收录了技术哲学学者许煜、策展人黑阳和计算机艺术先驱艾德蒙·库绍为本书专门撰写的文章。两卷通过索引而相互关联、补充,读者既可以按页码顺序翻阅,也可以参照索引对相应的作品图片和文字介绍进行查找,在设计上保持了一种开放的阅读方式。

全书分为“图册”和“文集”两卷,环衬采用了纯黑底色与印银工艺,与纯白封面形成对照。书口的图案为叠放的“Immaterial”(非物质)和“Rematerial”(再物质)字样,读者顺着不同方向翻阅时,书口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正如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本书主编黑阳所说:“展览和图录的目的都是艺术性的,我们试图呈现一部计算机艺术的(简要)历史……证明计算机技术并不是一种实验性的流派或一场短暂出现的艺术运动,而是作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媒介,开启了无数视觉可能性。”如果说展览以空间贯穿了来自全世界15个国家的四代人在计算机艺术领域的创造,那么图录则通过上百幅图片和近11万字的篇幅,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浓缩其中。

在翻阅过程中,读者能感受到不同年代的艺术家们在各自所处的时刻所面临的困惑与思考,以及为之做出的探索和实验。例如,早年的先驱艺术家们曾努力研究如何让程序绘制出闭合的图形,而生于数字时代的年轻艺术家们已开始质疑算法与人工智能在当代生活中的角色。然而,如何对技术发展导致的现实做出回应,并发明出属于自己的媒介语言,似乎是所有艺术家共同的使命。就像先驱艺术家艾德蒙·库绍在《追寻艺术的新性质》一文中所说,“科技不会自动创造艺术,但是它能改变艺术家的感知、想象力、创作方式乃至看待世界的方式。科技,或者说信息和沟通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将全面渗透到传统艺术之中,并创造出新的形式。因此只有掌握技术,才不至于沦为它的依附品。”

“图册”和“文集”的艺术家部分按展览结构分为四个章节:《计算机艺术先驱:新“调色盘”的发明》《生成艺术:无限的语言》《人工智能艺术实验室:当艺术家创造“创造”本身》《后数字时代的幻觉与幻灭》,读者可参考每件作品或每段文字旁的索引进行对照阅读。

在《艺术必须人工化,艺术家必须计算化》一文中,黑阳指出自己更倾向于用“展出”而非“展览”这个词,因为展出往往是更具持续性的过程。这本图录也同样是一次持续性的“展出”。为了更全面立体地呈现展览,本书还配合推出了在线网站,读者可以通过扫描纸质图录扉页的二维码进入平台,观看书中作品在UCCA的展出现场。而纸质图录与在线网站的对照,也呼应着另一重“非物质/再物质”的转换过程。

出版物照片

出版物照片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