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暗箱》

2015.6.27 - 2015.8.30

地点:  大展厅

《暗箱》的理念与灵感源于2003年肯特里奇受邀为比利时皇家铸币局剧院制作的歌剧《魔笛》期间。《魔笛》是莫扎特垂死之年的歌剧遗作,在王子历经试炼救出公主的主线故事背后,夜之女王与萨拉斯妥从善恶两端相向而行,并在交错后走向各自的归属。光明与黑暗重归秩序,正义战胜邪恶,正是启蒙时期共济会成员对于乌托邦的理想。《魔笛》是肯特里奇指导的首部大型歌剧,而艺术家试图通过《暗箱》检验由《魔笛》引发的问题。

《暗箱》可以看作是《魔笛》具有现代性的微缩版本,其直接原型为1904年德国于瓦特伯格对赫雷罗人的种族灭绝行动。肯特里奇将打蛋器、圆规及其它工作室中的物品临时组合在一起以演示这场屠杀以及当代对历史冷漠的回应,直指殖民的起源如夜之女王的初衷,并不能带来开化与文明,反而会终结于黑暗与暴力。作为一个舞台模型,《暗箱》可以看作是肯特里奇对“样板”的初探,而艺术家对戏剧的关注一直延续到《我不是我,这匹马不是我的》以及《对时间的拒绝》中。

《暗箱》亦是艺术家将舞台看作照相机的实践模型,在老式暗箱般的舞台中,光明需要由黑暗捕捉,而残酷可以表现为天真,这不仅是戏剧舞台需要处理的冲突,更是艺术家工作室需要解决的矛盾。与2008年创作的《我不是我,这匹马不是我的》中的荒诞碎片相比,《暗箱》寻求的是两种确定性之间合适的曝光范围与平衡。

 

暗箱

《暗箱》,2005年

剧场模型及绘画(纸上炭笔、油画棒、拼贴画以及彩铅)

机械木偶,35毫米胶片转换视频,彩色有声

22分钟

作曲:菲利普·米勒

视频剪辑:凯瑟琳·梅博格

机械设计:乔纳斯·兰德奎斯特

机械编程:罗纳多·海格林

灯光:安-夏洛特·福杰斯乔姆

人声:艾尔弗雷德·马卡里梅勒

“纳米比亚”录音:米纳塔·曼斯

维万卡·慕乔

菲利普·米勒

Black Box / Chambre Noire , 2005

Model theater with drawings (charcoal, pastel, collage, and colored pencil on paper),

mechanical puppets, and 35 mm film transferred to video (color, sound)

22’

Music composition: Philip Miller

Video editing: Catherine Meyburgh

Mechanical design: Jonas Lundquist

Programming for mechanical objects:

Ronald Halgren

Lighting: Ann-Charlotte Fogelström

Vocals: Alfred Makgalemele, Vevangua

Muuondjo

Musical recordings in Namibia:

Minette Mans, Philip M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