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系列:不立文字

2023.6.11
16:00-18:00

对话
地点:  线上
语言:  中文

“老耿的魅力往往在于从残物遗迹中引出超越文字定义的瞬间又流传永久的意象。”

——侯瀚如


有关观者与作品之间,以及艺术家与观众之间距离的问题,是耿建翌的作品所始终追寻求索的。从《第二状态》(1988),到《表格与证书》、《自来水厂》(1987),再到“交叉的受光部”系列(1993),主体间性——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也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概念渗透于包含架上绘画、观念以及装置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中。如何在作品中消弭既定的理解和交流的屏障,打破固有的关系结构,成为耿建翌的关注焦点。赋予观众以双重身份,不仅在于让渡艺术家的创作权利,使得观众也成为创作者,还在于使得观众自觉或非自觉地将自身化为作品的一部分,在观看的同时也被观看,在体察“他性”中重思什么是“我们”。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我的经验出发,很难看清楚一个人,看一个人的时候也看到了其他人。”

——耿建翌谈“交叉的受光部”系列


这种创作方向上的确立,依照耿建翌本人的话来说,是基于他个人的经验,同时也是源于寻求艺术异类表达的本能。耿建翌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尝试中,践行“摘掉艺术家的帽子”的理念,为当代艺术探索艺术究竟为何,撰写着可能的回答。“不立文字”这句偈语作为整个耿建翌对话系列的结句,既恰当描述了他作为佛门弟子的宗教信仰,也暗中耦合了他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信条,是其为人和作品的最终存在和传播方式。

本次对话邀请到侯瀚如作为学术主持,凯伦·史密斯、杨振中、徐震、翁子健作为对话嘉宾,共同探讨耿建翌作品中“百分之五十”的问题,洞察耿建翌如何将对观众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反思贯穿呈现于其创作之中。本次对话作为此次“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公共项目系列的最后一场闭幕对话,希冀通过对其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展开探讨,品味耿建翌之为艺术家在其身后给我们留下的漫长、悠扬的回声。

嘉宾

凯伦·史密斯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策展人)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作家,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凯伦·史密斯在2012年被任命为OCAT西安馆的执行馆长。2015年担任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2021年加入德英基金会。凯伦在中国的策展项目包括“与材质的表情有关”(OCAT西安馆,西安,2022);“一光诸影:夏永康”(京都国际摄影节,京都,2020);“我与你:埃里克·索斯”(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20);“墨水之外:中国艺术家作品集”(佩拉博物馆,伊斯坦布尔,2019);“摄寻千里:十见天地”(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18);与杰弗里·戴奇共同策划“波普之上”(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6);“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莫纳什美术馆,墨尔本,2015/2016);“醍醐:段建宇、胡晓媛双个展”(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13)以及与西蒙·格鲁姆和徐震共同策划的“真实的东西: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泰特美术馆,利物浦,2007)。学术著作包括2008年出版的《九人传: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以及自2011开始出版的《发光体: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系列著作等。


杨振中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策展人)

艺术家、策展人,1968年出生于浙江。通过录像、摄影、装置、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观念艺术的创作实践,并于2003和2007年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曾作为策展人,在上海合作策划了“超市展”“快递展”“吞图”等十几场当代艺术项目。

杨振中的重要个展包括:“静物与风景”(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8);“始终”(MANEGE美术馆及展览协会,莫斯科,2014);“不在此时”(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13);“不要动”(香格纳,北京,2011);“杨振中”(IKON美术馆,伯明翰,2006);“轻而易举”(比翼艺术中心,上海,2002); 重要的群展包括:“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我们光明的未来:控制论幻想”(韩国白南准艺术中心,龙仁,2017);“前卫中国:中国当代艺术20年”(国立新美术馆,东京,2008);“全球化城市”(泰特美术馆,伦敦,2007)等。其作品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2003,2007)、上海双年展(2002,2016)、广州三年展(2002,2005,2012)、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06)、里昂双年展(2013)等国际大展,亦被纽约MoMA、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IKON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瑞银集团等重要公私艺术机构所收藏。


徐震(艺术家)

艺术家、策划人。1977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1996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以艺术家、策展人及没顶公司创办人的身份进行概念主导及具争议性的项目创作。「没顶」是徐震于2009年成立的公司,旨在与其他艺术家及技术人员合作。他的创作涵盖摄影、装置、录像和表演艺术等媒介,作品富戏剧幽默,批判社会成规,同时反映当代文化的无限可能性。

 

翁子健(亚洲艺术文献库资深研究员)

亚洲艺术文献库的资深研究员,其研究针对华语地区现当代艺术的历史。此外,他也从事评论及策展工作。他是第四届《Yishu》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写作奖(2014年)的得主,曾策划展览包括“土尾世界——抵抗的转喻和中华国家想像”( 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2015)及“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时代美术馆,广州,2021)等。他也是曾经存在于广州的独立艺术空间观察社的创办人之一。

 

侯瀚如(作家,策展人)

侯瀚如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策展人。常驻巴黎和罗马,前罗马意大利国立21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2013-2022)。

过去30年,侯瀚如在世界各地策划和联合策划了100多个展览,包括:“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1989);“运动中的城市”(1997–2000);“上海双年展”( 2000);“光州双年展”(2002);“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1999);“威尼斯双年展”的“Z.O.U. – 紧急地带”(2003,中国馆,2007);“第二届广州三年展”(2005);“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7);卢森堡“过渡城市”(2007);“第十届里昂双年展”(2009);“第五届奥克兰三年展”(2013);“开放博物馆,开放城市 ”(MAXXI博物馆,罗马,2014);“变形者”(Transformers)-崔正化,迪迪耶·弗萨·佛斯提诺,马蒂诺,佩德罗·雷耶斯(MAXXI博物馆,罗马,2015-2016);“请回来,世界作为监狱?”(MAXXI博物馆,罗马,2017);“贝鲁特家园”(MAXXI博物馆,罗马,2017-2018);“街道,世界由此制”(MAXXI博物馆,罗马,2018);“城市共生”,UABB“第七届深圳香港城市与建筑双年展“(2017-2018);“影像三角志,珠江三角洲的录像艺术”(柏林时代艺术中心,2018-2019);”为了未来的故事,MAXXI博物馆的第一个十年”(2021);“无用之用”(广州时代艺术博物馆,2021);曹斐“超新星”( MAXXI博物馆,罗马,2022);黄炳“耳屎”(柏林时代艺术中心,2022)等。

侯瀚如在众多文化机构担任顾问,包括广州时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他经常为各种当代艺术和文化杂志撰稿,并在许多国际机构演讲和任教。他出版的书籍包括《侯瀚如》(乌托邦@亚联和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14年出版)、文集《在中间地带》(英文版于2002年由香港东八时区出版,中文版于2013年由北京金城出版社出版)、《策展人的挑战》(侯瀚如和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的对话,2006年至2012年在日本《Art-It》杂志作为《策展人在行动》发表,中文版本于2013年在北京金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