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影像艺术交流
VCD影促会2019春:流动的顿悟

2019.5.3 - 2019.5.26
15:30-22:00

影像艺术交流
地点:  UCCA报告厅
语言:  国别配中英文字幕

继2018走过整个四季,2019年,UCCA再次携手VCD影促会推出2019春“流动的顿悟”。本届活动由青年作家沈仲旻(Ag)策划,期望藉由跨越近百年的影像作品去梳理水这一元素在银幕中的流变及其背后的精神。5月,我们邀请到策展人沈仲旻、清华哲学博士叶雯德、艺术编辑桑田、艺术家蒋志、艺术家郭锦泓、性别研究博士哎伍德来到UCCA,与大家一起探讨与水有关的影像艺术背后的机理与成因。

此外,我们将陆续呈上自20年代以来的20余部影像佳作,包括拉尔夫·施泰纳拍摄于1927年的胶片短片《水》(现藏于MoMA),德里克·贾曼的《暴风雨》,塔可夫斯基的名作《飞向太空》,以及艺术家蒋志的《0.7%的盐》,程然的《千禧年的天使#6》等等。

正如策展人在前言中所说:“水,绵延永动、难以分界。观看水,犹如将感官浸入生命长河,犹如将目光投向熠熠反射的镜面,犹如将意识推入一道通往深处的媒介之门。不论是清澈的水还是浑浊的水、宁静的水还是涌动的水,它都在向静观它的遐想者们显露着这样一种意志——‘看到和显现自己’,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称之为水的诗学,他认为,水是一种比火更阴性、更均匀的本原,它通过更隐秘、更简洁的人性力量而具有象征性。

在影像艺术短暂的百年历史中,不同时期与风格的导演使用不同特性的设备,将水的万千形态以极丰富的维度展现在银幕之上,从早期电影拙朴直接的纪录手法,到而后融合了当代性的先锋实验短片,抑或是那些经典电影长片的精湛勾勒,无不突显水的物质形象对我们精神世界影射的深刻寓意。而活动影像的本质又和水同一,遵从于与时间同步的无可凝止性,每一瞬间水的流过,每一帧影像胶盘的转动,都是一次新生与死亡。至于银幕这种介质的表面,又何尝不是一层在无尽幻影流动中映照自我的光影水面呢?

票务信息:

免费预约/UCCA年卡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预约。

流动的顿悟170

*本活动为UCCA年卡会员专享;

*非会员参加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成为UCCA年卡会员:

1.会员170

特别说明:

*本片版权已获得正式授权;

*活动当天请于UCCA前台兑换入场券;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一人一票,先到先得;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请勿拍照、录像、视频;

*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流程

5.3 (周五)16:30-20:00沈仲旻、叶雯德、吴觉人学术交流及《飞向太空》《灵感》观摩

5.11(周六)15:30-17:30桑田学术交流及《利维坦》《水的故事》观摩

5.18(周六)18:30-22:00蒋志学术交流及《0.7%的盐》《一条叫做底塔斯的河》观摩

5.26(周日)19:00-22:00郭锦泓、哎伍德学术交流及《博物馆的来访者》《水窗中的颤动婴儿》观摩

 

5.3 (周五)16:30-20:00 沈仲旻、叶雯德学术交流及《飞向太空》《灵感》观摩

主讲嘉宾:

沈仲旻Ag(策展人)

“流动的顿悟”策展人。1985年生于上海,写作者。主要涉及短篇小说、评论与报道,曾任职于《外滩画报》,现著有短篇小说集《无限的卧室》《上海地理注疏》,其工作也涉及影像、策展领域的创作与研究。

叶雯德(清华哲学博士)

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吴觉人(选片人)

吴觉人,资深选片人,影评人,制片人。平遥国际电影展选片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顾问,曾经担任第52届、第54届金马奖评委。

《飞向太空》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语言:俄语 / 德语

字幕:中英双字

时间:1972年

片长:167分钟

简介:《飞向太空》改编自科幻作家莱姆的同名小说《索拉里斯》,讲述了一组苏联科学家到索拉里斯行星上研究“海洋”,后来才发现这看似海洋的东西其实是行星的“大脑”,而海洋的波动能影响到宇航员的心智和记忆的故事。塔科夫斯基和莱姆合作将《索拉里斯》搬上大银幕,莱姆参与了剧本改编,但无法控制塔可夫斯基为电影进行的剧情变更。在塔可夫斯基那里,除了人性、爱这些常见的塔可夫斯基命题之外,电影还涉及了几个科幻故事中也常涉及的命题,例如人和非人的关系。塔科夫斯基自己认为“影片具体呈现了‘意识’这一概念,它得到了很好的表达。问题在于,影片中有着太多伪科学的招数”。本片1972年被提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同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

关于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于俄罗斯,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读于苏联电影学院。自第一部故事长片《伊万的童年》于1962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开始,他的电影一直是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宠儿。塔可夫斯基对电影语言的杰出贡献具有公认的典范意义,他开创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风格,使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题在庄重沉郁的诗性叙事中展开,获得完美的表达。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曾予以这样的赞誉:“初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宛如一个奇迹。蓦然间,我感到自己伫立于房门前,却从未获得开门的钥匙。那是我一直渴望进入的房间,而他却能在其中自由漫步。我感到鼓舞和激励:终于有人展现了我长久以来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体现的境界。对我来说,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镜像、如同梦境。”

《灵感》

作者:卡尔·齐曼

类型:动画短片

时间:1948年

时长:11分钟

简介:《灵感》是一部玻璃玩偶动画:制作玻璃艺术品的艺人受到窗外雨滴的启发,创造出一个舞者和小丑在其中翩翩起舞的水晶王国。短片镜头刻意表现了玻璃及水面的反射、散焦和折射,并配合动态的灯光和景深模糊,使本片的画面效果更显华丽梦幻。本片导演卡尔·齐曼是捷克老一辈动画大师,1910年11月生于奥斯特罗梅尔,在捷克被奉为人民艺术家,也是捷克斯洛伐克木偶电影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多为科幻题材,木偶和卡通画两类风格均有出现,而他最为人熟知的创作莫过于将真人电影和动画结合在一起的定格动画。齐曼自1943年起担任木偶片的美术师与导演,由于其作品中经常有创造性地运用特效和动画,所以被称为“捷克梅里埃”。其创作影响了整整一代动画创作,如史云梅耶、蒂姆·伯顿及特瑞·吉列姆等都深受其影响。

5.11(周六)15:30-17:30桑田学术交流及《利维坦》《水的故事》观摩

主讲嘉宾:

桑田(艺术编辑)

艺术杂志《燃点》资深编辑。

《利维坦》

导演: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维瑞娜·帕拉韦尔

类型:纪录片

语言:英语

时间:2012年

片长:87分钟

简介:《利维坦》是由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在2012年出品的一部纪录片,记录了马萨诸塞州海岸上的一次捕鱼活动。在《圣经》中,利维坦是一头海怪,也被《白鲸》一书的作者梅尔维尔用来借指巨鲸;而电影《利维坦》正是在《白鲸》所描写的水域——北大西洋海域中拍摄的。十几台摄影机被绑在渔民身上、弃置在甲板上、扔进死鱼堆里,或是用胶布绑在木杆上放进海里随波沉浮……这样的拍摄手法使镜头完全贴附于人身,鱼头和船首,制造了一种被黑暗笼罩,无法洞察整体全局的影像压迫感。导演、摄影统统隐没在影像之中,他们不作评判、没有指向,任观众在虚幻抽象的黑暗和边缘体验中投射自己的所思所感。本片提名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并在多个国际电影节进行展映,是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最具革新性的作品。

本片由帕拉韦尔及卡斯坦因·泰勒执导,两人均为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核心成员,也是人类学电影作者。两人早在2012年就合拍过著名纪录片《利维坦》,对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进行了大胆尝试,让沉浸式新型纪录片的概念为人所熟知。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由人类学家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在2006年开创,这一机构跨越了学术与艺术的边界,将视觉环境与人类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将人类学的视角运用到纪录片的摄制中。近几年出品的纪录片逐渐在各大电影节斩获重要奖项,向人们展示了纪录片形式的多元性。

《水的故事》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

国家:法国

时间:1961年

片长:18分钟

简介:《水的故事》拍摄于1958年,是向马克·塞特纳致意的短片。马克·塞特纳曾与戈达尔和特吕弗共事,影片原本由特吕弗导演,后期戈达尔修改了大量对话并进行了剪辑,因此本片可视为戈达尔与特吕弗的第一次合作。特吕弗与戈达尔等新浪潮导演深受巴赞真实电影美学理论和意大利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作品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及浓重的个人传记色彩,形成真实、诚恳的风格特征。他们的作品挑战传统电影观念,否定传统道德,将古典叙述形式与艺术电影的叙述形式融为一体,对于当代世界电影产生深刻的影响。《水的故事》是隐喻远大于实质影像或者文本的短片,在特吕弗的许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个极端的处境,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对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如同心理医生般深刻生动的把握。

本片由让·吕克·戈达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让·吕克·戈达尔是法国和瑞士藉导演,也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他曾经在瑞士的尼翁接受教育,之后在法国念高中,继而入读巴黎大学。戈达尔在索邦大学的日子里对电影产生兴趣,毕业后数年间同年轻的电影人制作人和影评人一起推动法国电影新浪潮。戈达尔的电影通常采用挑战和抗衡好莱坞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他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对电影发展史的丰富知识注入他的电影。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经常发现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从小酷爱文学和电影,15岁在巴黎发起电影俱乐部。1953年进入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后在《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任编辑和撰稿人,成为著名影评家。他的电影名作有《四百击》《祖与占》《日以继夜》《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一班地铁》《隔墙花》等。特吕弗终身难忘他的童年生活,早年的坎坷经历,被他一遍遍以真切自然而忧郁的影像形式再现出来。这些电影作品展现了一个叛逆传统、反抗次序的电影艺术家形象,以及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与其他新浪潮导演相比,特吕弗避免政治化倾向,其风格雅俗共赏。他认为电影应该模仿生活,但比真实生活更浪漫化。

5.18(周六)18:30-22:00蒋志学术交流及《0.7%的盐》《一条叫做底塔斯的河》观摩

主讲嘉宾:

蒋志(艺术家)

70年代生重要当代艺术家之一,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居北京。蒋志的创作媒介涵盖范围很广,包括录像、摄影、绘画、装置、文字等。从其艺术生涯早期开始,蒋志便在摄影的同时创作小说,并对于诗歌创作产生深入的兴趣。蒋志常常将自己的创作实践定位为诗歌、社会学和艺术的交叉点。在作品中他将熟稔的、私人的以及世俗的社会经验编织在一起,与此同时又保留了日常生活与我们阅读文本之间的张力。他的作品微妙、开放,充满诗意的活力。

《0.7%的盐》

艺术家:蒋志

语言:无声

字幕:无

时间:2009年

片长:8'35''

策展人:鲍栋

简介:在《0.7%》中,阿娇站在镜头前被鼓风机吹起头发,起初巧笑倩兮,渐渐梨花带雨,最后泪痕满面。现实社会中,女性总是被设想为柔弱的,爱哭被视为女性的“天性”之一。与撒娇一样,在很多时候,哭泣也是女性承认自身弱势地位而获得男权话语认同的行为方式之一。当一个女性在该哭的时候没有哭,经常会被理解为“没有感情”“不知廉耻”等,而男性压抑泪水的行为却成了“坚强”的表现。蒋志在这件作品中选择“艳照门”事件后的阿娇来扮演影像中从笑转哭的女性,试图让“眼泪”背后的社会意义冷却,把充满着符号价值的眼泪还原为0.7%盐水的物理存在。

《一条叫做底塔斯的河》

导演:李维克·伽塔克

国家:印度 / 孟加拉国

语言:孟加拉语

字幕:中英双语

时间:1973年

片长:159分钟

简介:《一条叫做底塔斯的河》是印度导演李维克·伽塔克的代表作品。电影的开篇画面优美,广角镜头中的底塔斯河波光粼粼,带着来自大吉岭喜马拉雅山的馈赠,滋润着这片广袤的孟加拉平原,河流中星星点点的渔船铺撒渔网,岸边树木郁郁葱葱,隐隐可见其中散落的村庄。村民们庆祝节日和丰收的喜悦,雨季中走过茂密的树林……然而,所有这些美好的画面都出自于女主人公西芭娜的回忆,那是她一生中最美的记忆。西芭娜在美好的景色中见证了人世间所有的痛苦和不幸,面对底塔斯河的干涸,土地的分裂,生命的逝去,生发出对这个国家宿命的无限感悟。

本片导演李维克·伽塔克是一位孟加拉电影制片人和剧本作家,是与雷伊、达特齐名的印度现代艺术电影的旗手。他的电影主要因其对社会现实的细致描述而被人们铭记,其作品深谙离别的伤感,总是围绕着一次次的分离展开,不管是爱人间的分离、母子间的分离、生者与死者的分离,还是人与土地的分离、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等等。伽塔克的创作生涯为印度独立艺术电影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轨迹,同时也为非宝莱坞电影树立起更多参照面。伽塔克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了许多奖项,包括1970年印度政府颁发的莲花士勋章(Padma Shri)艺术奖以及1974年印度国家电影奖的最佳剧情片奖。

5.26(周日)19:00-22:00 郭锦泓、哎伍德学术交流及《博物馆的来访者》《水窗中的颤动婴儿》观摩

主讲嘉宾:

郭锦泓(艺术家)

职业艺术家、写作者,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肄业于伦敦大学。作品涉及媒介广泛,关注社会问题在个体人生中细微的显形。郭锦泓活跃于社会介入式团体活动中,曾与比约克·利金创办女权杂志《HYSTERIA》,与策展人宋轶和其激发研究所一起组织过文化活动“假如给我九天光明”。

哎伍德(性别研究博士)

VICE垂直频道“别的女孩”主理人,心理学硕士,性与性别研究博士。其写作范围包括性和性别、种族关系,以及精神健康。

《水窗中的颤动婴儿》

艺术家:斯坦·布拉哈格

类型:纪录片

语言:无对白

字幕:无字幕

时间:1959年

片长:13分钟

介绍:《水窗中的颤动婴儿》是美国著名实验导演斯坦·布拉哈格的一部实验性纪录短片,他将镜头对准第一任妻子珍?布莱凯吉怀孕的身体,纪录了他的第一个孩子诞生的过程。画面整体为温暖的羊水色温,光影轻盈,充满温柔的爱意。多重曝光、拼贴式剪辑、水溶性的色泽,使半沉浸在水中的女人怀孕的身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影片后半部分以布拉哈格崇尚的“未被规训之眼”(untutored eye)毫不避讳地直视了分娩之痛。裸露、开合、撕裂、生产、婴孩出世,观众通过目光“亲历”了一位母亲必经的终极疼痛。该片也引发了一些伦理上的讨论——电影如何凝视身体?我们的观看有边界吗?

本片导演斯坦·布拉哈格(1933-2003)是美国著名实验电影导演,20世纪实验电影大师之一。他在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里,创作了形形色色近400部作品,探索各种形式、方法和技术。他惯常使用非叙述的手法来表达主题,其拍摄内容都十分大胆,如“性”“婴儿出生”“尸体解剖”等。他直接在人造塑料上绘画,使用胶片刮痕、拼贴电影以及多重曝光等艺术创作手法,使他的电影以视觉体验为先,呈现一种“原始感受”。他曾说过:“我是一个艺术家,我相信个人表达的自由是任何艺术的起点。我热爱电影,电影作为美学表达手段,其与生俱来的各种可能性是最令我振奋的。”布拉哈格的很多作品都受到国际电影节的青睐,获得奖项无数。

《博物馆的来访者》

导演:康斯坦丁·罗普桑斯基

类型:剧情

语言:俄语

字幕:中英双语

年份:1990

时长:128分钟

简介:这部被称为《潜行者》继承之作的《博物馆的来访者》诞生于塔可夫斯基去世三年后。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于一个后天启时代的荒芜世界,垃圾成山,江海泛滥,全世界由畸形的智力退化的“堕落者”组成,他们与仍然保持着文明状态的人们分隔开,生活在“保留区”之中。整部电影的画面和《潜行者》具有十分相似的质感,在悲凉抑郁的基调上展现出来的无主世界也继承了其致敬作品的气质。导演本人作为塔可夫斯基电影精神的继承人,在此呈现了同样沉重深邃的主题:在失去救赎的末世中思考宗教和信仰拯救问题。

在前苏联的电影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以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为代表的天才电影人,他们不仅率先尝试和发展了电影的诗学理念,在现实主义电影之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可惜因为冷战因素,他们中的大多数被埋没在历史尘烟中,本片导演康斯坦丁·罗普桑斯基就是其中一位。作为小提琴家毕业于艺术学院的罗普桑斯基,因机缘巧合,以助理导演的身份参加了塔可夫斯基《潜行者》的工作,并在8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其代表作有《博物馆的来访者》《死者来信》。

关于合作方

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简称:VCD影促会)

VCD影促会于2017年夏季在北京正式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它致力于向公众普及和推广艺术影像。VCD影促会为影像爱好者们提供观看、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并通过举办影像资料展、文献展、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为更多人提供接受影像艺术教育的机会,同时也通过自身平台挖掘更多优秀的影像艺术作品,在为他们提供放映机会的同时助力青年影像艺术家进行持续创作。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的影像艺术呈现

放映技术支持 xiao

购票二维码

流动的顿悟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