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VCD影促会2019秋:语言的转码

2019.11.8 - 2019.12.27

对话
地点:  UCCA报告厅
语言:  国别语言配中英文字幕

继2018走过整个四季以及2019春、夏两季之后,UCCA再次携手VCD影促会带来四季2019秋“语言的转码”。本季活动以“文本与影像语言之间的互文与转码”为题。当文学和影像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面对同一个母题时,它们是如何实现“转译”的呢?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类型的作品去开启影像与文本之间差异与互文的讨论,借由对文本和影像的对比来加深和拓展对于影像语言的了解。为此,本季挑选的文本与影像皆是“势均力敌”的作品,是大师与大师之间的对话。

 

11月,我们将陆续呈上一系列或经典或先锋的影像佳作,包括根据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的作品《歌手克里布》改编的《吟游诗人》;库布里克导演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1962年版《洛丽塔》;根据卡夫卡长篇小说《美国》改编的《阶级关系》;史云梅耶根据爱伦·坡短篇小说《陷阱与钟摆》改编的短片《深坑、钟摆和希望》,以及越南影像艺术家阮纯诗根据卡夫卡短篇小说《十一个儿子》创作的《十一个男人》等。12月,我们将继续呈上一系列或经典或先锋的影像佳作。包括奎氏兄弟根据舒尔茨文本《鳄鱼街》进行精彩转码所作的同名影像;寺山修司根据洛特·雷阿蒙的文本《马尔多罗之歌》创作的同名实验影像;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根据康拉德《黑暗的心》而创作的《现代启示录》,以及影像艺术家李然以巴金小说《寒夜》中的奉光这一角色视角而创作的《拔摩岛的夜》都将与大家见面,继续展开对于“语言的转码”的讨论。

 

活动流程:

11.8 (周五)19:30-22:00 《吟游诗人》《深坑、钟摆和希望》及朱英豪学术交流

11.15(周五)19:30-22:30 《洛丽塔》及赵柔柔学术交流

11.22(周五)19:30-22:30 《阶级关系》《十一个男人》及李笑男学术交流

12.18(周三)20:00-22:00《鳄鱼街》《马尔多罗之歌》《拔摩岛的夜》及学术交流

12.27(周五)19:30-22:30《现代启示录》及王昕学术交流

 

 《吟游诗人》

The Hoary Legends of the Caucasus

剧情/爱情|苏联|1988年|阿塞拜疆语/格鲁吉亚语|中英字幕|73分钟

简介:

本片根据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的作品《歌手克里布》改编,故事讲述穷诗人阿舒格·克里布与富商的女儿玛格普·麦格丽之间誓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本片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充满了歌舞与天方夜谭式的传说意象。由于政治的原因,本片预算可谓拮据,导致在道具、服装与布景方面都略显粗糙,但这却丝毫没有减少这部诗人史诗的魅力。帕拉杰诺夫用他出色的想象力与诗人的本性,将脚踩大地、心向天堂的诗人本质表现无遗,正如本片物质条件粗陋,其内核崇高伟大,本片是帕拉杰诺夫最后一部亲自完成的电影,在电影的结尾,他将本片献给与他惺惺相惜、一样不被苏联当局接受的塔可夫斯基。

 

影人介绍: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Sergei Parajanov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前苏联格鲁吉亚导演。他的代表作是《石榴的颜色》《吟游诗人》。帕拉杰诺夫自幼显示出对色彩与绘画惊人的天赋,一生集诗人、短篇作家、画家和导演于一身,各类作品都相当丰富。全方面的才华使得他的作品充满拼贴式的趣味和美感,他的人物造型如雕塑般立体耐看,而画面如民族画般丰富多彩,所用象征与剪辑却如诗歌一样耐人寻味,使人回味无穷。作为杜甫仁科的助手,他与塔可夫斯基都受到这位苏联诗电影鼻祖的影响与教导。他的作品《石榴的颜色》被称为最接近诗的影像。

 

多多·阿巴希泽

Dodo Abashidze

多多·阿巴希泽,前苏联格鲁吉亚演员、导演。他作为导演只有两部作品,且都是与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合作,分别是《苏拉姆城堡的传说》与《吟游诗人》,他同时也参演了这两部作品。阿巴希泽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演员,他参演过的作品包括《皮罗斯马尼》《个人问题采访记》等数十部电影。

 

对应文本:

《歌手克里布》——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著

莱蒙托夫的中篇小说《歌手克里布》讲述的是一个穷诗人阿舒格·克里布爱上了土耳其富商的女儿玛格普·麦格丽,诗人必须在千日内致富,否则恋人将另嫁他人。吟游诗人游历一千个日日夜夜,路途中奇遇不尽,最后克服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著有《当代英雄》这一重要小说,莱蒙托夫的主要声誉还是来自于他的诗歌。他早年求学即开始研究普希金与拜伦长诗,在自己的作品中,莱蒙托夫不断地回应着自由与意志,时间与永恒等主题。他的代表作《诗人之死》因对贵族的抨击引得沙皇盛怒,多方营救后才以流放半年。与他热爱的普希金一样,莱蒙托夫同样死于决斗。虽然早早便加入了“27俱乐部”,诗人依旧留下了不少的文学艺术遗产,包括400余首诗歌,4部小说,以及包括《假面舞会》在内的5部戏剧等。

 

《深坑、钟摆和希望》

Kyvadlo, jáma a nadeje

短片|捷克斯洛伐克|1984年|捷克语|中文字幕|14分钟

简介:

本片改编自爱伦·坡的《陷阱与钟摆》,描述一位囚徒于禁室的惊险处境。原著以第一人称写就,史云梅耶为还原原著切身体验的观感,全片也以第一视角完成。片中不断呈现的急促而紧迫的变化,充分体现原著中主人公因危机步步逼近而恐惧濒临失控的心声。值得注意的是,史云梅耶用个人风格十足的手法还原场景,并在细节处做了关键的调整。本片与原著的完全不同的结尾充分体现了史云梅耶的个人趣味与哲思。

 

影人介绍:

·史云梅耶

Jan Svankmajer

杨·史云梅耶,1934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学生时代钟情超现实主义艺术,学习欧洲传统木偶戏,并涉猎舞台、诗歌创作、电影等。自1964年制作了他的首部动画短片《最后伎俩》之后,一直持续创作至今,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动画大师。他以前卫地运用3D定格加真人动画和对经典童话进行令人难忘的阴暗演绎著称。许多评论家赞誉他将视觉元素以及对阴暗幻想的运用凌驾于剧情与讲述之上。他的动画作品深刻地影响了特瑞·吉列姆、奎氏兄弟、蒂姆·波顿等众多艺术家和导演。

 

对应文本:

《陷阱与钟摆》埃德加·爱伦·

《陷阱与钟摆》是爱伦·坡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描述的是一名被宗教裁判判处死刑的囚徒,在机关重重的牢房中挣扎求全的故事。全文以第一人称写就,让读者切身感受到囚徒在机关下命悬一线的恐怖感。再之全文的三次遇险一环扣一环,节奏跌宕起伏,是爱伦·坡的力作之一。

 

《洛丽塔》

Lolita

剧情/爱情|美国/英国|1962年|英语|中文字幕|153分钟 

简介:

这一版本中,小说《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应邀亲自攥写了电影的原剧本,但最终剧本几乎还是完全出自导演之手。库布里克对原著内容进行了大幅删改,故事的内核亦有所变化,这部中年教授亨伯特诱拐12岁幼女的著名故事在库布里克的镜头下充满了悬疑的犯罪片色彩。在这部黑白电影中,大量与小说相去甚远的细节都堪称经典。原作者纳博科夫对于电影的评价亦非常值得玩味,一流的电影,出色的表演,与他无关。


 影人介绍: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斯坦利·库布里克,美国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代表作包括:《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等。对视觉呈现偏执的完美主义、难以复制的个人风格、逼近电影创作的极限是普遍影迷对他的印象。库布里克花四年制作的《2001太空漫游》至今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佳的太空片”。《国际先驱者论坛报》曾把他与意大利的费里尼、瑞典的伯格曼、日本的黑泽明列为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四位电影导演。

 

对应文本:

《洛丽塔》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最为著名的小说。作品以男主人公——死囚亨伯特·亨伯特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他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一段畸恋纠葛。该书因故事本身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在美国一度无法出版,也因此反而收获了大量的关注,成为作者最为广泛流传的作品。纳博科夫出身于俄国贵族,自幼学习多门语言,对于英文造诣甚至超越众多母语作者。作为一名文体大师,除《洛丽塔》之外,他的代表作还包括《普宁》《微暗的火》等,这些作品在语言和文体上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纳博科夫同时也是一名鳞翅目专家,他对于蝴蝶亚种及分类的研究热情持续了一生。

 

《阶级关系》

Class Relations

剧情|西德/法国|1984|德语|中文字幕|127分钟

介绍:

本片改编自卡夫卡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讲的是一位年轻人远赴美国投奔他的舅舅随后发生的一连串故事。影片忠于原著,并没有结局。而导演夫妇也尝试以个人风格通过实验性的尝试演绎卡夫卡小说的超现实感——中景固定机位,固定空间,人物神态、肢体和语言刻意僵硬,强调侧面特写,镜头推进及平移可以突兀。本片获得第 34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影人介绍:

达尼埃尔·于伊耶 & -马里·斯特劳布

Danièle Huillet & Jean-Marie Straub

达尼埃尔·于伊耶与让-马里·斯特劳布夫妻二人是法国著名导演,他们的代表作包括《安娜·玛格达丽娜·巴赫的编年史》、《西西里岛》等。1954年在伏尔泰公立中学相遇后,二人情投意合,斯特劳布夫妇共同生活、创作五十二年,直到于伊耶在2006年去世。他们影片总是在试图探索用最简洁的镜头语言表达更多的内容,被观众称为“德国的布列松”。导演佩德罗·科斯塔的《何处安放你藏起的笑容?》(2001)讲述了斯特劳布与于依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创作方法。

 

对应文本:

《美国》——弗兰兹·卡夫卡著

《美国 (Amelika)》是卡夫卡在 1927 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失踪者 (Der Verschollene)》。讲述的是 16 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为受女仆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送去美国投靠富有的舅舅,到了美国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与卡夫卡另外两本长篇小说《审判》和《城堡》一样,本书也是他的未竟遗作,它们的内在主题都是人对世界的陌生与孤寂感,主人公永远达不到心中的目的地,并且全然孤独,这三本小说被原出版者、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勃罗德称为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

 

《十一个男人》

Eleven Men

艺术影像|越南|2016|越南语|中英字幕|28分钟

介绍:

在以卡夫卡的小说《十一个儿子》为文本参照创作的《十一个男人》中,阮纯诗以越南传奇女演员阮如琼,1966年到2000年间出演的影片为蓝本,剪辑了一个20多分钟的短片。这些原片大多是国有制片,经过艺术家的剪辑,其错位离奇的观感和充满讽刺意味的细节展示出女性视角下全然不同的影像叙事,巧妙地把卡夫卡短篇小说中“父与子”间的话语权力关系,转化为对越南电影史上“她与他”之间话语权力关系的探讨。

 

 影人介绍:

阮纯诗(影像艺术工作者)

Nguyễn Trinh Thi

阮纯诗是一名有着多重身份的影像艺术工作者。除了艺术创作,她同时也作为学者、纪录片工作者、以及独立影像机构河内DOCLAB的创始人和运营者活跃在越南。其跨学科、跨地区的求学及生活背景让她选择了影像这一更容易传播和理解的媒介进行创作。她的作品充满对历史与记忆、权力结构、民族国家身份的反思、回应与抵抗。有别于常见的政治性和揭露性的文献纪录片,阮纯诗的作品力图从现有图像之中发掘那些本不可见的叙事路径,亦非常注重影像的文本性与作者性。她对细节的处理非常细腻,展现出敏锐的女性主义视角。阮纯诗的作品曾展映于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山行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艺术双年展等诸多国际电影节及艺术展。

 

对应文本:

《十一个儿子》——弗兰兹·卡夫卡著

与“父亲”这一身份与概念爱恨交织、难舍难分的卡夫卡,于1917年用一个父亲的口吻写下短篇《十一个儿子》。十一个迥异的男性人物面貌被描述得细致生动,组成了一套男性性格光谱;反过来,他们又共同映射出一个情感游离、有着尖锐洞悉力和强硬话语权的隐形父权形象。本作属于卡夫卡一部不太为人所知的处理复杂父子关系的精彩短篇。当中仅有对儿子们的描写和评价,却几乎毫无情节或直接的人物互动,然而看似松散的语言却有非常精准的造型力和对读者想象空间的控制。这使得本文更接近卡夫卡一些如《愿成为印第安人》、《桑丘·潘沙真传》、《夜晚》等微型虚构作品。


《鳄鱼街

Street of Crocodiles

动画|英国|1987年|无对白|21分钟|35mm

 介绍:

《鳄鱼街》改编自波兰作家布鲁诺·舒尔茨的同名短篇小说。短片以奎氏兄弟的一贯风格,将有机材料和机械物体混合使用,忠实地还原书中铁锈、螺丝和灯泡、没有眼睛的塑料人偶、玻璃等形象,将原作中描写的鳄鱼街独特的形象——一座破败贫乏而孤立的工业城市以微观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纤毫毕现的细节,铁锈与灰尘质感逼真,明暗的巧妙区分,奎氏兄弟精心打造的鳄鱼街,神秘且有吸引力。本片获得第3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影人介绍:

史蒂芬·奎&狄莫瑞·奎

Stephen Quay & Timothy Quay

奎氏兄弟,美国定格动画导演,代表作为《鳄鱼街》《杨·史云梅耶的橱柜》《梳子》等。这对双胞胎出生于费城附近的一个小镇,由于镇上有大量的欧洲移民,因此二人受到了欧洲文化的熏陶。二人创作了辨识度十分高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大多以小人偶为题材,展现着工业主义以后,人与机械的关联,将人偶式动画成人严肃化。同时他们的作品大多弱化叙事,充满了文学、音乐、电影和哲学等要素,带有奥地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艺术的痕迹,有一种天然神秘的灵性。

 

对应文本:

《鳄鱼街》,布鲁诺·舒尔茨著

“比喻的盛宴”是人们最常用来形容布鲁诺·舒尔茨的作品的说法,《鳄鱼街》也不例外。《鳄鱼街》中,舒尔茨以其独有的方式回忆了他记忆中的童年,将稀疏平常的生活描绘得神秘瑰丽。舒尔茨一生生活封闭隐蔽,精神世界却犹如永动的万花筒。在舒尔茨笔下,万物之间都可以互换,阅读他的作品就如经历一场感官激活,将绚烂的世界与颅内连通,百变的比喻、诗意的语言、迷宫式的句式,他是当之无愧的、不可归类的语言大师。

 

《马尔多罗之歌》

Les chants de Maldoror

实验/短片|1977|日本|无对白|11分钟

 介绍:

《马尔多罗之歌》是寺山修司在1977年将法国作家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的诗歌作品《马尔多罗之歌》解体,自编自导创作的一部作品。原著以歌的形式,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渗透了法国整个文学史与文化史。寺山修司以挪动的虫、倒播的乐章等,创造出挑战常人感官极限的一部作品。

 

影人介绍:

寺山修司

Terayama Shuji

1935年12月10日出生于日本青森县,日本著名诗人、评论家、电影导演,前卫戏剧的代表人物。其戏剧代表作包括《草迷宫》《狂人教育》等。寺山修司的身份和意大利电影奇才帕索里尼相仿,既是诗人、评论家又是电影导演,前卫戏剧的代表人物。寺山修司热爱戏剧之余,将主要的激情投在电影上,创作了《死者田园祭》《再见箱舟》等异色(叛逆)电影。其艺术表现手法,在当时保守的亚洲艺术界开启了前卫创作先端,也率先引领了日本视觉系艺术的形成。

 

对应文本:

《马尔多罗之歌》,洛特雷阿蒙著

《马尔多罗之歌》是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所写的一部长篇散文诗,由六支歌组成,围绕主人公马尔多罗展开,创造出一个激烈、危险而怪奇的超现实世界。在本书中,洛特雷阿蒙狂热地展现心理剧变与梦境般的意识世界,“一切都处在兴奋中,处在变形中,处在施暴、攻击、摧毁的激流中,行动的快乐渗透了全书”。洛特雷阿蒙影响了大量的艺术家,尤其对超现实主义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大天使般的爆破手”。

 

《拔摩岛的夜》

Night of Patoms

2017|中国|汉语普通话|英文字幕 |21分钟

 介绍:

《拔摩岛的夜》是李然受群展“寒夜”邀请所创作的影像作品,代表着巴金的同名小说中奉光这一角色的视角。书中对奉光的直接描写篇幅很少,但仅有的精悍段落却让他如同聚集的光束般打入主角家庭黑暗的“旧”现实。艺术家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影像元素来重新为奉光画像:李然选取圣经故事《创世纪》独幕剧里父子争权的情节,来投射奉光作为第三者、或者说新势力的挑战性;浪漫的台词则体现出角色的现代性对树生的吸引。不同风格影像的交织一同指向50年代到80年代间纪实图像的变迁,也代表着艺术家的思考:当我们站在更长历史时间轴上回顾,该如何审视巴金和角色们所立足的历史语境?彼时的绝望和希望与我们有何关联?

 

影人介绍:

李然

Li Ran

1986年出生于湖北,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士学位。目前工作生活在上海。他的创作设计装置、影像、表演和写作,常常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去呈现他对不同媒介和艺术史、电影等体系本身的审视,以及发挥艺术家在叙事过程中的自治性。他的作品曾在巴黎蓬皮杜中心,柏林世界文化宫,休斯顿当代美术馆等机构展览;他在2014年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中获得“最佳艺术家奖”,并提名入围了平丘克艺术中心2017年举办的“未来时代奖”。

 

对应文本:

《寒夜》,巴金著

《寒夜》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的著作,描述了40年代解放前的背景下,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绝望的现实以及社会普遍的悲剧。作者的时代性立场鲜明,全书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严厉的控诉和抨击。巴金用大量的笔墨和沉重的语言写下汪家几个主人公内心的活动,刻画出大时代下个体的迷惑、愿望,角色之间情感关系以及经济关系的胶着与碰撞。最终他们相互推搡着走向崩塌却不自知且无能为力,让人唏嘘。巴金对社会动荡下颠沛、残酷的个人命运饱含共情,对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报以坚决的抵制,这爱恨两面在他的文学语言和题材选择中都有着鲜明体现,《寒夜》的深刻性也正是来自巴金对现实的铭记和真切地书写。


《现代启示录》

Apocalypse Now

剧情/战争|美国|1979|英语、法语、高棉语、越南语|中文字幕|148分钟

 介绍:

与小说《黑暗的心》有着相同的内核,《现代启示录》的背景被挪到了越战下的东南亚。美军上尉威拉德接到特殊任务追杀在柬埔寨自立为王反抗美国的越战英雄科茨,通过威拉德溯河而上的一系列遭遇,影片对帝国主义及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科波拉通过超现实的美术,令人惊叹的音效呈现了史上最为荒诞且宏大的战争场面,即便最迟钝的人也很难不对这些场景产生质疑。该片毫无悬念地拿下了该年度的金棕榈大奖。

 

影人介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美国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卡波拉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家族是美国的意大利移民。代表作为《教父》系列、《现代启示录》《惊情四百年》。他的作品往往能将影片立意与美国关注的需要、美国社会的注意力相结合,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他的《教父》三部曲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百年百佳电影影片第二位”。他与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合称好莱坞80年代四大导演。

 

对应文本:

《黑暗的心》,约瑟夫·康拉德著

《黑暗的心》是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这部作品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提供故事框架的无名氏,一个则是主人公马洛,他们以复调交错的手法讲述了欧洲商船船长马洛在非洲航行中的所见所闻。正如其名字黑暗的心本身所影射的多重含义引发了多重解读,这部小说涉及到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文明,人性等众多议题,以及暧昧的态度一直为后来者不断地挖掘和讨论。作为一名流亡者,康拉德随船航海工作20年,37岁才开始写作。这一经历让他早于同辈在作品中对于新旧世纪的交替,文明的冲突做出了回应。无论他的写作风格或是议题都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作家,包括福克纳和海明威等,他被老舍尊为“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康拉德的重要作品还包括《吉姆爷》《在西方的目光下》等。

嘉宾

朱英豪(自由摄影师)

前媒体人、自由摄影师、旅行专栏作者。摄影作品被选登在国内外各大媒体,曾入选三影堂摄影奖、连州国际摄影节、阿尔勒草场地、济南摄影国际双年展等。深度旅行者,也是《周末画报》《第一财经》多年旅行专栏撰稿人。目前关注跨文化对比、亚文化、中东艺术及食物考古。


赵柔柔(文化研究学者)

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从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研究领域为文化研究,英美小说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已有译作两部:《居伊·德波》(与崔晓红合译),《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与李松睿合译)。


李笑男(美术史博士,大学教授)

美术史博士,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艺术理论与艺术文化的教育和推广,善于将学术融入生活,以聊天的方式开始,将人渐渐带入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通过生动的童话、神话、传说、科幻、悬疑等故事讲述,进入文化史、文化热点的延伸与知识阐释。打通专业壁垒,建立知识之间出人意料的联系。网络文化史广播《路易私房课》《桑尼亚在下午给路易讲故事》主播。


王昕(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励耘博士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曾担任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选片人、第十届FIRST青年电影展初审和第十七、十八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初审,长期为“影向标”撰写评论。研究方向包括中外电影史论、大众文化和科幻文学。在《读书》《当代电影》《电影艺术》《艺术评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刊物发表过电影和文学评论。


合作方

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简称:VCD影促会)

VCD影促会于2017年夏季在北京正式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它致力于向公众普及和推广艺术影像。VCD影促会为影像爱好者们提供观看、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并通过举办影像资料展、文献展、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为更多人提供接受影像艺术教育的机会,同时也通过自身平台挖掘更多优秀的影像艺术作品,在为他们提供放映机会的同时助力青年影像艺术家进行持续创作。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的影像艺术呈现

放映技术支持 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