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当代艺术的文本写作

2017.12.20
14:30-16:30

对话
地点:  报告厅
语言:  中英文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写作?12月,UCCA诚邀中国艺术家向京、张晓刚老师和著名艺术史学者乔纳森·费恩伯格教授就这一话题展开交流与探讨。当代艺术和理论有着显著的并生关系,而纵观中国当代艺术短短30年的历程,其间中国当代艺术现实与西方艺术理论之间的关系却经历了巨变。在国内批评家不停寻求各种西方理论以阐释中国当代艺术的同时,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也与日俱增——然而,西方的艺术研究者们似乎无法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对中国当代艺术现实进行解读,他们迫切地寻求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路径。由于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艺术写作者的阐释方法和学术能力,艺术写作在促进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写作?在UCCA本次的对谈活动中,三位嘉宾将从各自的角度对此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此次活动的三位嘉宾均与中国当代艺术有着不解之缘。作为《1940年以来的当代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培生教育出版集团,1995)一书的作者,费恩伯格教授以一个史学家的视角,观察全球当代艺术语境中与中国当代艺术相关的特殊问题;向京、张晓刚则以艺术家的身份,从各自经历的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风云日月出发,讲述其自身叙事方式从集体到个人的逐渐演化。

2017年12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向京》全集(一套三册)也将在讲座现场进行首发。费恩伯格教授为《向京》全集撰写了题为《彩虹般的分界线》的评论文章,为理解向京二十余载的创作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同时,他也是《张晓刚:困扰的记忆》(费顿出版社:2015)一书的作者。

票务信息:

免费

*凭活动票亦可观看当日展览

*享受UCCA会员票价,须购买300元/年会员年卡;

*开场前30分钟于UCCA前台领取活动门票;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一人领取一张票,先到先得;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e4%bc%9a%e5%91%98

嘉宾

向京

1968年生于北京,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向京作品里透露出的不安感,是对于现代性下人性的迷雾和对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内在性”是她所企图挖掘的生存真相。其重要作品系列包括“镜像”(1999-2002)、“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2005-2007)、“这个世界会好吗?”(2009-2011)及“S”(2012-2016)。2017年12月,向京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大型个展 “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作品1995-2016)”。

乔纳森·费恩伯格(Jonathan Fineberg

乔纳森·费恩伯格为美国著名艺术史家,任美国费城艺术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他从哈佛大学获得了学士及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及伊利诺伊大学,也曾策划十余个美术馆级别的展览。其出版著作包括:《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培生教育出版集团,1995;其中文版第三版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克里斯托和让—克劳德:去大门的路上》(耶鲁大学出版社,2004;大都会博物馆艺术系列)、《张晓刚:困扰的记忆》(费顿出版社,2015)等。目前,他正在筹备一套关于二十世纪艺术的三卷本调查概述性书籍。

张晓刚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任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九十年代初,张晓刚的系列作品“血缘—大家庭”应运而生。这一系列作品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的再演绎。此后,他还陆续创作了“失忆与记忆”、“里和外”等系列作品。张晓刚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一直不断探索,被批评家称为“真正在工作室里工作的中国艺术家”。

在线观看直播

WechatIMG51_meitu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