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空间内外,心灵之境”跨学科合作论坛

2023.6.25
14:00-17:00

对话
地点:  UCCA报告厅
语言:  中文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


2014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发起“博物馆处方签”(Museums on Prescription)作为“社会处方”(Social Prescription)的一种落地形式,连接7所博物馆与面临社会边缘化的老龄群体,并通过中间工作人员为患者开具非医疗性的治疗方案:去到博物馆参与活动。研究报告显示,受试人群明显感受到“归属感和生活质量提升”“对于新技能的学习有了兴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参考翻译自“Museum on Prescription: 

A guide to working with older people"


201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雇佣了一名全职艺术疗愈师。疫情解封后,艺术疗愈需求增加。“在隔离时期,你每天都盯着你公寓里一模一样的那些东西”,疗愈师斯蒂芬·勒加里(Stephen Legari)解释道,“这种重复正在消耗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与之相比,博物馆是承载着惊奇、美丽与敬畏的地方。”

——参考节选自澎湃新闻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联合主办的“空间内外,心灵之境”跨学科合作论坛,旨在为公众开放更多元、更专业的艺术疗愈公益活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公共实践部为国内艺术机构内发生的艺术疗愈公众艺术活动策划做出了许多先行实践。2022年,UCCA公共实践部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以及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共同组织了“愈所”系列第一季活动,以公共讲座、对谈及亲子工作坊等多种活动形式,为公众生活提供了公益专业的艺术疗愈知识与体验,用艺术疗愈工作坊的形式搭起一间间“愈所”供人们休憩,并经由创造性实践寻找个人体验的共感,帮助转化心态、渡过难关。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也同为国内传播与推广艺术疗愈专业领域的先行者。BCAF艺术疗愈系列是基于BCAF“与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的宗旨,以艺术能带给人美好幸福的感受为切入点,重点关注临终关怀、抑郁症年轻化、都市焦虑、特殊群体艺术表达等维度。BCAF先后策划了「艺互成长」协和医院儿童就医环境改善项目、「艺同生长」乡村困境儿童美育项目、李沧东导演执导精神健康短片《心跳HEARTBEAT》等艺术疗愈活动。“空间内外,心灵之境”跨学科合作论坛是双方机构共同达成的艺术疗愈长期合作的起点,未来将陆续开展专业研究、社群艺术节等深度策划合作。

本次论坛在美术馆的独特空间,邀请艺术治疗专家、精神科医师、心理学教授、企业家、学者、艺术机构管理者、艺术家发言,通过嘉宾发言、探讨公共艺术疗愈跨领域合作、签署《倡议书》,进一步推动国内艺术疗愈领域跨学科的公益合作: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结合多元的艺术形式,促成更多艺术疗愈在我国的研究探索,使更多有需求的人通过公益的力量获得艺术疗愈慰藉。

「空间内外,心灵之境」在不同的空间中感受自我的变化,任何空间都无法阻挡我们心灵的美好感受。

活动日程

线下:2023.6.25(周日)“空间内外,心灵之境”13:30-14:00 嘉宾签到及观众检票

14:05-15:05 嘉宾发言

15:05-15:15 中场休息

15:15-16:15 嘉宾发言

16:15-16:45 圆桌对谈

16:45-17:00《倡议书》签署、合影
线上:2023.7.8(周六)“空间内外,心灵之境”收看渠道:
UCCA微信视频号

B站

关于嘉宾

胡斐(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秘书长)

2017年起加入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任职秘书长。曾在《新周刊》、北京嫣然天使基金会、元空间等中国一流的文创机构工作,现为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北京零废弃循环利用产业促进会理事。策划、参与过跨界合作项目:世界电影大师文德斯中国行(2019)的策划及组织、BCAF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的中国艺术电影基金项目“抑郁症”电影项目、奥地利Electronica多媒体艺术节的NOVA多媒体全球大奖展览、卡塞尔文献展、“可持续设计征集资助计划”、“中国深海创新设计展”等。艺术访谈节目《艺术+》出品人。


秦毅(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电子音乐设计”“音乐科技”“音乐治疗”专业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论文/作品审稿人、上海人工智能学会智能音乐工程专委会秘书长/副主任、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副主任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音乐设计与制作教研室主任。

作为中国当代活跃的、并获得国际声望的青年作曲家之一,她不仅研究中国文化语境在当下艺术创作中的表达,还致力于运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在“音乐-心智-脑-教育”这一交叉领域进行持续研究,创作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论文、专利,是一个难得的创新性人才,这些成果为她在国际国内都赢得了极佳的声誉。

她的作品多次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最佳作品奖”(最高奖)、许常惠国际音乐创作奖首奖、奥地利林茨PRIX ARS国际电子艺术大奖赛数字音乐类评委会荣誉奖、上海市文广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文艺创作优品奖/成果奖。曾接受上海国际艺术节、美国纽约MATA艺术节、德国多瑙厄辛根音乐节、香港艺术节等国内外委约。她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上演:如英国南岸艺术节、纽约线圈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荷兰Gaudeamus音乐周、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 纽约MATA艺术节、新加坡华艺节、上海世博会之“城市足迹馆、世博会博物馆、城市生命馆”、上海电子艺术节”、“汉堡-上海”音乐周、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科技节、欧洲艺术家工作坊、香港艺术节、欧洲艺术家工作坊、深圳新媒体艺术节等。

她还曾主持多个新媒体展览/演出项目的音乐设计:上海东方明珠“更上海”主题秀、HaloPark光乐园幻影音乐矩阵——“光影随音”、上海西康189弄购物中心开业灯光演出秀、多媒体意境特展《秋色可听》、魔幻科学秀《诗意的科学》、3D声音交互装置《科学之声》、新华网“瓷生物乐园”沉浸式体验展、上海科技节开幕秀。

她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项,发表第一作者的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学术论文10余篇。作为中国音乐与科技融合领域的先行者,在“音乐-心智-脑-教育”这一交叉领域进行持续研究,致力于开展音乐与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等交叉领域的持续研究。由她创始并担任艺术总监的“耳界Earmerision”品牌,已创作出1000多首原创音乐疗愈曲目,全平台播放量近4亿次,粉丝数70多万。


李先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北京安定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精神残疾康复委员会常委,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残疾康复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创伤协作组委员,中国康复学会精神卫生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药工委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康复委员会常委,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局级课题8项;在《schizophrenia research》《Child Abuse Negl》等杂志上累计发表文章69篇;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版权4项;北京市优秀人才骨干;研究方向:精神分裂症诊断、治疗与康复。


刘兴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情绪困扰正念干预(MIED)创始人)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MIED创始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系主任,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正念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念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念学组组长,Mindfulness杂志副主编,国际心理治疗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Research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Psychotherapy)。


高妍(北京未名脑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北京未名脑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北京市朝阳医院医生,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理事,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中科院深圳技术研究院“未名脑脑”脑疾病和脑机交互联合实验室理事,中关村国际脑科学与数字医疗创新平台联合发起人创办公益科普媒体平台,公众号“未名脑脑谈多动自闭”“未名脑脑谈抑郁焦虑”“未名脑脑谈阿尔茨海默”主笔人,喜马拉雅主播“未名脑脑”。


李怒(艺术家)

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15年荣获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Bursary大奖,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李怒的创作植根于日常,以自我经历和主观感受为媒介,表现对大环境的普遍性感知、个体的情绪波动和群体在宏观社会演变中的精神状态。他关注偶然、突发、当下的真实存在,反对技巧和形式,摈弃视觉上的单调以及现代主义后期艺术家追求连贯性、策略性和风格化的创作范式,探索装置艺术、当代雕塑、实验影像以及现场艺术等的各种可能性。其创作颠覆纪实与虚构、再现和抽象之间的感知界限,在看似信手拈来的材料运用和不择手段的艺术表达之中,是艺术家犀利而丰富的艺术语言。它们是隐喻的、尖锐的、幽默的、诗意的和戏剧性的,且往往包含着多重含义。


葛慧超(身身不息创始人、表演艺术制作人/策划人)

身身不息创始人、表演艺术制作人/策划人。作为表演艺术制作人,拥有丰富的艺术制作与国际文化交流经验,其制作及监制的作品包括侯莹现代舞作品《涂图Tu Tu》《意外Moment》《⾊线Track》、法国编舞家 Jérôme Bel《GALA》厦门版,陈丹青展览艺术影像《门》、故宫⾸次现代舞演出《合》、致敬伯格曼的演出《脸》、《Touch/Affect 触动/情动》接触即兴电影等,其制作演出曾受邀参加美国、英国、德国、意⼤利、韩国等国际艺术节。2019年,创办当代身体研究及艺术策划机构身身不息(Body On&On),探究二十一世纪的身体处境与生命能量,实践艺术的社会价值。同年,发起中国首个包容性艺术节——星空艺术节(Luminous Festival),邀请及连接全球知名包容性艺术团体,以艺术推动社会包容性变革;此外,她还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共同创立了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一个长期致力于中英无障碍艺术交流和促进文化艺术场馆无障碍的合作框架;同时,她以身体访问计划向学者、艺术家提问,以身体游牧计划探索身体艺术作为异质性社群的连接方法。她还是连续五届Touch接触即兴艺术节的联合发起人,在中国推动“人人皆可舞”的舞蹈形式。从2017年开始参与舞蹈疗愈领域,探索艺术对特殊群体的疗愈性和修复性历程。2021年,她发起了认知症长者与照护者的舞蹈疗愈项目,并成立了“星空疗愈计划基金”,在北京上海两地以公益的方式长期支持认识症家庭的艺术与照护。


秦思源(声音艺术博物馆联合创始人)

秦思源是声音艺术博物馆的联合创始人。秦思源于199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国语言与文明专业。1998年到2002年,他工作于大英图书馆的国际敦煌学项目。这个项目致力于促进关于在敦煌发现大量的古代文献的收集和研究,并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立项目的北京办事处。2002年,秦思源搬到中国,开始作为一个艺术家广泛地在中国、欧洲和美国举行展览。他从2017开始专门探索声音,探索声音艺术以及声音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关系。从2020年他与合伙人洪峰开始筹备“声音艺术博物馆”,旨在创建一个全面探索声音的实体文化机构,并计划于2023年5月19日对外开放。秦思源于2009-2010年任ShContemporary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总监。2006-2008年担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美术馆核心筹划人之一。2003-2006年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策划过一系列试验剧场、声音艺术和当代艺术项目,令更广泛的观众得以接触实验艺术。

合作方

BCAF

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发展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成立于2008年,BCAF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先锋活力的资助性艺术基金会,支持原创个性人才,拓宽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屡获嘉奖的独立公募性艺术基金会,BCAF享有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3A级社会组织评定。在以往的多年工作中,我们支持了1400位创作者,在全球20个国家开展了800余场活动,资助金额累计超过4500万人民币。

BCAF在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国际交流、智库研究领域与全球的专业机构共建富有活力的人文项目,支持原创性、开放性、个性化的艺术与思考,关注由行动构成的民间现实与未来。ARTIST、AGORA、ALL,这三个关键词贯穿我们的工作与思考。

ARTIST 人才资助|自由独立的艺术表达,重点领域:国际文化合作、青年原创人才、女性平等发展、艺术科技融合

AGORA 智库空间|平等真实的思想对话,重点领域:智库研究、当代人文思想库、MOOK出版合作

ALL 艺术公益|多元有趣的文化生活,重点领域:艺术疗愈、可持续设计、乡村儿童美育、中国新民艺。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影像艺术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