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陶

“制陶女将火高高举起”展览开幕活动

2025.3.30
11:00-12:00,14:00-16:00

对话, 特邀导览
地点:  UCCA陶美术馆展厅,UCCA陶美术馆报告厅
语言:  中文,英文(设中文翻译)

展览对公众开放首日,策展人姚梦溪将带领观众参观展览,详细讲述如何通过策展实践,在技术与媒介的思考基础上关联制陶和女性。当天,UCCA还将邀请参展艺术家费亦宁、刘慧德(Heidi Lau)和张可睿,与策展人姚梦溪深入对话,从陶土的物质性出发,漫游于神话、记忆与技术交错的创作实践与思考现场。

刘慧德的陶瓷雕塑以道教神话与殖民历史为基底,在碎片化的记忆与超验的乡愁中重构“家”的寓言;费亦宁从数字虚拟的维度回归陶土触感,抒写植物与女性身体的共生叙事;张可睿则以火为转译媒介,在物质与感知的边界探索复制的诗意与误差的哲学。在这场对话中,艺术家们将探讨陶瓷作为时间容器的多重维度,围绕其艺术创作中的女性视角、神话叙事以及技术思考展开探讨,分享她们如何以陶土为容器,在脆弱与永恒的张力中重塑时间的流动。本场活动由UCCA公共实践部策划人王佑佑主持。

活动日程

11:00-12:00 策展人特邀导览UCCA陶美术馆展厅10:30-11:00 观众签到
11:00-12:00 特邀导览
14:00-16:00 开幕对话:陶作为时间的容器UCCA陶美术馆报告厅13:30-14:00 观众签到
14:00-14:40 艺术家演讲
14:40-15:30 圆桌对话
15:30-16:00 观众问答

视频资料

策展人特邀导览

01:00:46

开幕对话:陶作为时间的容器

01:50:48

视频资料

1 / 2

策展人特邀导览

01:00:46

开幕对话:陶作为时间的容器

01:50:48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1 / 10

嘉宾

费亦宁

艺术家

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个展及部分群展、放映项目包括:“飞飞的网”(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2);“Art Must Be Artificial: Perspectives of AI in the Visual Arts”(Diriyah Art Futures,利雅得,2024);“是日蓝花”(元美术馆,北京,2024);“SCI-FI: Mythologies Transformed”(Science Gallery Melbourne,墨尔本,2024);“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三年展(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Triennial)”(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墨尔本,2024);“New Eden: Science Fiction Mythologies Transformed”(ArtScience Museum,新加坡,2023);“生/活在一起—2023 第八届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台北,2023);“无声之后”(McaM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3);“示范:做决定技术的艺术”(复兴艺术中心,上海,2023);“多物种之云”(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 2022);“Science Fiction and Hallucination”(MAXXI Museum,罗马,2022);“Crashing into the Future”(e-flux Artist Cinema,线上放映,2021);“非物质/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沉睡者的抵抗”(UCCA沙丘美术馆,秦皇岛, 2020)。

嘉宾

刘慧德

Heidi Lau

艺术家

1987年出生于澳门,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其个展及双人展包括“Chrysalis Spectre”(与Leelee Chan,Matthew Brown, 洛杉矶, 2024);“A Cacophony of Rocks”(Sikkema Jenkins & Co.,纽约,2024);“Shadow Speak”(与Biraaj Dodiya,Bureau,纽约, 2023);“作为宇宙地形的花园”(格林伍德公墓,纽约,2022);“帝国重铸”(澳门新葡京娱乐场,2021);“精神容器”( Matthew Brown,洛杉矶,2020);“血色回声”(AALA画廊,洛杉矶,2019)。参加的群展包括“When I Kiss You, I Can Taste Your Soul”(KOTARO NUKAGA,东京,2024);“山鸣水应”(MPlus 博物馆,香港,2024);“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3);“米修米修收到信号了吗”(天线空间,上海,2023);“And the Moon be Still as Bright”(Harper’s,纽约,2023);“Body Without Organs”(Chapter,纽约,2023);“River Styx”(Sea View,洛杉矶,2023);“Crossing”(KOTARO NUKAGA,东京,2023)。在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澳门——中国联展中呈现作品《幻影》。

嘉宾

张可睿

艺术家

1991年出生,201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公共艺术专业,后就读于威尼斯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参加的群展包括“Exit”(艾可画廊,上海,2023);“歹土”(Totalab,上海,2023);“Aisle”(当下艺术空间,北京 ,2023);“Players 6+1”(艺术门,上海,2021);“沉睡者的抵抗”(UCCA沙丘美术馆,秦皇岛,2020)。

嘉宾

姚梦溪

UCCA策展人

策展人、研究者、创作者。关注的话题包括,当代艺术中的自组织、空间生产与地方叙事、劳动和经济现象、全球地缘政治变动下的微观个体。创作部分以写作、现场和视频为主要媒介。

激烈空间(2014-2018)联合创办者,重庆工作研究所(2018- )发起人之一。目前工作和生活于北京。自2013年起联合艺术家,共同发起针对特定现场的表演项目;2015年把舞台和现场纳入了展览的组织架构;2019年在纽约驻留期间,联合创作演出一场表演讲座。之后在重庆工作研究所发布个人研究项目。2023年加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主要负责策划现场相关项目,以及艺术家表演系列,2025年起兼任UCCA策展人。

她于2018年获选纽约亚洲艺术协会蔡国强奖助金。2016年获第三届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同年,姚梦溪作为场景建构(scenographer)参与策划贯穿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的“理论剧院”项目。2015年姚梦溪入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并策划“展览的噩梦(下):双向剧场”。

策划的展览有“制陶女将火高高举起”(UCCA陶美术馆,2025),“一副不包含乌托邦的世界地图甚至都不值一瞥”(北京公社,2017),“抵抗的涌现 | 紧急行动!”(泰康空间,2016),“展览的噩梦(下):双向剧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等。

主持人

王佑佑

UCCA公共实践策划人

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和伦敦考陶德艺术学院艺术史系,2022年加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现任公共实践策划人,为“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劳伦斯·韦纳: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鸟头:云云”、“莫毅:我在我的风景里”等展览策划系列公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