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Edge

“触手计划II:亲密的无限”线上对话
用日常创作

2023.12.10

对话
地点:  线上对话

触手计划第二辑“亲密的无限:家宅中的消耗与修复”由小型展览及系列公共活动构成,主题聚焦“家宅”这一空间类型与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作为该系列的首场对话,12月10日进行的线上对话将为后续三场分享及工作坊提供思考材料与背景信息。

在展览中,我们将通常作为背景的家居环境转化为表现的主体,把熟悉的日常空间陌生化以重新审视它。本场线上对话则延续这一视角,邀请项目参与者、以乐音为媒介的创作者蔡悦宁和项目发起人沙丘研究所小组(李雅伦、陈飞樾、张子彦),延续展览呈现的视角,分享和讨论如何“用日常创作”。

蔡悦宁将从《日常秩序-听觉城市》(Daily Order | Vol. I | Urban Montage)这张合辑切入,讨论从日常生活的现象转化为声音创作的途径以及对当代声音批判的一些实践。而沙丘研究所将从活跃在70年代的美国艺术家戈登·马塔-克拉克(Gordon Matta-Clark)的作品、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1919年发表的文章《怪怖者》、当代美国艺术家理查德·麦奎尔(Richard McGuire)的图像小说《这里》等案例出发,分享家宅当中某种常常被遮掩起来的“不稳定张力”是如何启发了创作。

后续三场活动将于展览期间(2023.11.4 – 2024.2.18)举办,欢迎持续关注。

视频资料

01:39:52

视频资料

01:39:52

关于嘉宾

沙丘研究所

线上创作与研究小组,由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及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在2019年创立。他们尝试拓展建筑学的边界,关注人如何塑造空间,空间又怎样塑造人的生活。沙丘研究所活跃在微信公众号等中文互联社交媒体平台,创设《沙丘词典》《反思互联网》等专题,目前积累有超百篇原创内容,超过五万订阅者。他们的文章还散见于《读库》《第一财经》《城市中国》《时代建筑》《建筑师》《切线》等杂志,他们的艺术书曾参与“abC艺术书展”及“纽约Rehearsal书展”。作为主讲者和分享嘉宾,他们曾参与TEDx、《微信十周年》系列活动、UCCA Edge、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的分享会等。作为创作小组,他们曾参与林茨电子艺术节的装置艺术策展、PSA青策计划、深港双年展、威尼斯建筑电影节、建筑媒体双年展等。参与本次“触手计划II:亲密的无限”的成员有李雅伦、陈飞樾和张子彦。

 

蔡悦宁

音乐与艺术创作者。她的实践涵盖音乐创作、画音交互表演与多媒体空间装置。作为音乐人兼DJ,她活跃于美术馆、画廊、独立空间、地下俱乐部等不同场景,曾为同济大学朱哲琴声音实验室合作艺术家。她于2019年共同创立独立电子音乐厂牌Metasonar,策划主题性的实验音乐合辑《日常秩序-听觉城市》,通过对城市内不同的空间进行实地声音采样,去感知并思考生活空间、社交空间、消费空间等不同属性的社会空间的组织方式及等级序列。并将声音重新设计、构建、编码,以此表达每个艺术家对于城市空间概念的理解。

关于“触手计划II:亲密的无限”

在思考人与空间的关系时,家宅可以成为一切的起点。如果聚焦在2023年的中国,“家宅”概念又收束了相当多的重要社会议题。由于移动网络发展而彻底被改变的办公方式,让居家上班、远程会议、24小时保持在线的工作状态全面渗入“下班回家”的时空;公私边界愈发模糊,导致个体不自觉地在休息时段进行自我剥削或持续精神内耗。而全球经济态势整体下行也加剧了各行各业“越忙碌,获得越少”的内卷化现象,面对巨大环境而感到无力的个体选择躺平主义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只是中国才有,还波及了几乎所有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倦怠社会与低欲望社会。此外,随着女性主义、劳工权益、精神心理健康相关话题持续在公开媒体平台得到讨论,发生在家宅内部的,过去常遭到遮蔽的家务劳动、情绪劳动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

具有建筑理论背景的创作与研究小组“沙丘研究所”利用3D扫描与后期处理,将6个家宅局部以建筑图纸的方式搬进展厅。这些被抽象提取出来的空间,都是每位家宅主人在现实中觉察出自己产生最多“消耗行为”的地方:耗费精力居家办公、耗费情绪与亲人争执、消耗手机电量刷短视频、消耗食材做一日三餐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消耗”得到正视,日常生活及与其紧密相关的个体权益也得以受到关注。

关于“触手计划”

“触手计划”是基于UCCA Edge四层橱窗走廊而策划的实验艺术项目。这个狭长的半环绕式走廊空间连接着室内外的展厅,同时强化了观众对玻璃幕墙外整个城市的观看。此项目试图利用在美术馆不规则空间的展示和完整筹备的系列公共活动建立与戏剧、音乐、建筑等领域的连接,对共通的议题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