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系列:幻灯片走马灯

2023.6.17
14:00-16:10

工作坊
地点:  北京UCCA
语言:  中文

从两千多年前秦朝时期的蟠螭灯,到西汉的皮影戏,再到1832年比利时发明的费纳奇镜,人们对于艺术和电影的创新孜孜以求,通过不同的媒介,以及不断革新的科技灿烂了艺术史、电影史和人类文明史。直至1986年,艺术评论家费大为携带1200张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幻灯片到法国时,他没有想到他的那次法国之行竟然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看法。

在这次的“幻/灯”展览中,我们将有机会观看到11位艺术家的幻灯作品,通过对从1960年代到2010年代投影摄影各种应用的审视,以独特视角呈现这段中国艺术史。

幻灯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媒介,也承载着人类集体记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的形式重温故宫的宏伟与神秘;也可通过幻灯的展示,从另外一个角度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之作《猴子捞月》。

尽管古老的幻灯片早已被新的摄影形式所取代,但它的吸引力与当今图像的传播方式相吻合。它与电影《神灯》的概念相联系;保有集体观看投影图像的兴奋感。舒尔曼说:“我认为它是那个时代的第一个社交媒介。我记得我爸爸拿出投影仪的时候,我觉得它好神奇好漂亮。一个摄影和电影的结合体,当灯光熄灭,一幅图像出现时,真是一个神奇的时刻。”

6月17日(周六),本次活动现场,我们将邀请资深的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雄杰为我们现场分享珍贵的古早幻灯片,从幻灯片的媒介和历史中,探讨艺术家和电影人的艺术创作。

活动日程

14:00-15:00古早幻灯片赏析
15:00-16:00观看幻灯片走马灯的制作过程
16:00-16:10抽奖(幻灯片走马灯)

与幻灯片相关的延展

走马灯

古称马骑灯(宋),西方称魔灯,是中国传统玩具之一,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上升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不停。中国古代在《西京杂记》《清异录》《云仙杂记》《武林旧事·卷二·灯品》《燕京岁时记·走马灯》中都有提到走马灯。民间相传走马灯为惠利夫人莘七娘发明。

费纳奇镜(Phenakistoscope)

1832年由比利时人约瑟夫·普拉托和奥地利人西蒙·冯·施坦普费尔发明,可播放连续动画,是早期无声电影的雏型。西蒙·冯施坦普费尔制作的其中一版费纳奇镜,完成于1833年;埃德沃德·迈布里奇于1893年设计的费纳奇镜,为一对跳华尔兹的夫妇。费纳奇镜变体之一是在一个手柄上垂直安装的盘片。盘片上围绕中心绘制了一系列的图片,是动画对应的帧,图片的周围是一系列狭缝。使用者旋转盘片,通过移动的狭缝看盘片在镜子里的反射。这样,使用者看到图片接连出现,由于视觉暂留,得到连续播放效果。另一种变体有两个盘片,一张有狭缝,另一张是图片,这样就不需要镜子的反射就可以看到动画。和西洋镜以及之后的发明不同,费纳奇镜一次只能由一个人使用。费纳奇镜只存在了两年,就被另外的技术所取代。

嘉宾

高雄杰(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曾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委员等。讲授影视导演课程,所指导的本硕博学生电影作品多次入围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电影节等重要国际电影节展。专著有《影视导演元素训练》(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影视画面造型》《影视摄影技术》等,发表小说、散文多篇。艺术创作实践涉及影视剧、纪录片等领域,主要编剧、导演电影作品有《楠溪江》《燃烧的生命》《姐妹兄弟》《神兜兜和奶爸》及电视电影《阿河》《黑白对抗》《相亲奇遇》《合租情缘》《着色的青春》等;大型情景喜剧《风行四季》《京城后街》,电视剧《走过长弄堂》等。其中电影《王良的理想》先后入围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等十数个电影节并获多项殊荣;电影《孟二冬》获中宣部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