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美术馆高级策展人皮力博士为UCCA展览“刁德谦回顾展”撰写出版物文章《袁将军的苦茶》。而这篇内容详实、观点鲜明的文章显露出皮力对现代主义晚期美国绘画的一贯兴趣——在本次UCCA“读书系列”活动中,皮力带来新近著作《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本书既介绍了1950-1970年代艺术理论的基本范畴和转型,亦展示了这些理论范畴在写作、批评、争论、展览和社会政治运动中的研究成果。与本书作者皮力讨论艺术制度在当时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在艺术理论的研究中很少涉及的议题,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
票务信息:活动免费
*开场前三十分钟于UCCA前台领取活动门票;
*活动开始30分钟后谢绝入场。
*请勿迟到。
皮力(M+美术馆高级策展人)
拥有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人文学院任教达12年。 2012年,他被委任为香港M 博物馆高级策展人。作为艺评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他的独立和专业意见对于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甚具影响力。特别是在策展实践上,他一方面在中国介绍西方艺术,另一方面向中国和世界各地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并和法国的蓬皮杜中心、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以及亚洲其他机构合作。他在21世纪初期的两本书《策展人时代》和《国外后现代雕塑》曾经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和策展人。他亦经常在中外媒体包括艺术论、《Flash Art》及《Third Text》发表文章。
1956年8月10日,在纽约长岛的一场车祸中,早年一文不名现在却已家喻户晓的44岁的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失去了生命,与他同车的两名年轻的女子则是一死一伤。
如同波洛克扑朔迷离的死因一样,围绕着对波洛克艺术的批评和赞扬也是扑朔迷离:一方面,波洛克已经成为美国绘画的代表人物,在巴黎市立美术馆举办的“美国绘画50年”展览中,被视为最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与此同时,自1954年始,波洛克的绘画开始亦停滞不前,甚至被《时代》(Time)调侃为“滴洒的杰克”(Jack the Dripper)… …。
从波洛克谈起,皮力展开了一场1950-1970年代艺术理论的梳理和研究;梳理了如客观性、前卫、观念、身体、媒介和行为这些理论范畴,亦对这些理论范畴的研究放在写作、批评、争论、展览和社会政治运动的情境中进行研究。此书中,现代主义艺术的两个传统──形式主义和前卫精神──被深度颇析,沿着这个脉络,我们可以看到“观念性”是如何一步一步在当代艺术的各个媒介中被奉为圭臬的,并由此折射出在当代情境中对于媒介、观念、社会意识、艺术体制等方面问题的思考。
*《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在尤伦斯艺术商店同期销售。
摘要
导论
1950-1970年代的欧美艺术现象特殊性
作为理论研究分期的“晚期现代主义”
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研究的方法与特点
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研究的脉络与现状
第一章 现代主义的两个逻辑
一个引论:现代主义与社会主义
格林伯格的“退却”:从社会主义到托洛茨基主义
罗森伯格的坚持:行动性
形式主义的权威与左翼的旁落
第二章 前卫的回归及其困境
前卫的延续:情境主义与欧洲艺术实践的精神本质
日常经验的回归:偶发艺术与早期普普理论中的前卫源渊
主体性的撤退:普普艺术理论的反形而上学特征
前卫的当下困境:前卫艺术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消费社会
第三章 走向“反形式”的形式理论
媒介、物性和现成品:极限主义的媒介观及其演进
平面、空间与场域:极限主义的空间观及其扩展
形式革命背后的文化:熵的定律及其与后极限主义理论之间的联系
反形式:观念艺术的确立
第四章 结论:观念主义的诞生
晚期现代主义理论之间的时间关系
晚期现代主义理论之间的空间关系
晚期现代主义理论转型的共同趋势
晚期现代主义理论转型的文化逻辑
参考文献
鸣谢
附录一 中译人名与专有词汇对照
附录二 图片资料出处
《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
作者: 皮力
出版社:典藏艺术家庭
出版日期:2015.11.15
语言:繁体中文
UCCASTORE 售价:80元
ISBN:9789866049989
规格:平装/ 25k正/ 14.8 x 21 cm / 普通级/ 单色印刷
出版地:台湾
正如本文标题所表明的,本文所研究的物件是1950-1970年代艺术理论的基本范畴和转型,是那些作为「单元观念」的「理论范畴」,比如客观性、前卫、观念、身体、媒介和行为。这些范畴产生的体系是研究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本文的基本方法是将对这些理论范畴的研究放在写作、批评、争论、展览和社会政治运动的情境中研究:研究不同区域、类型的艺术家在艺术样式的变化、冲突和革命或者博弈发生前后,使用、同意或拒绝过什么概念。除了前面总结的艺术理论产生的模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冲突和革命或者博弈还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对于前卫艺术家的影响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异、二战刚结束时欧美之间的文化彼此认同和想像、文化冷战导致的美国文化霸权的扩张、60年代末期美国和欧洲同时发生的貌似国际共运的反权威运动;涉及到艺术制度方面,则包括各种博物馆和机构的兴建、私人收藏和现代画廊的兴起、独立策划人和展览乃至由此导致的整个艺术生产和交易模式的变化等等。因此在此框架下,1950-1970年期间艺术制度前所未有的变化则构成了本文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而这些在目前关于艺术理论的研究中是很少涉及的。
在本文中,我试图疏理出现代主义艺术的两个传统:形式主义和前卫精神,同时解释它们来源,彼此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1930-1940年代发生分离。沿着这个脉络,我将证明前卫精神如何在本文所论述的时代被传承下来,并导致了在晚期资本主义或者消费社会艺术的变革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同时,我还将解释形式主义的理论如何在自身的推演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从视觉性转向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主体性、作品视觉性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对于观念性在当代艺术中重要地位的促成,并由此折射出在当代情境中对于媒介、观念、社会意识、艺术体制等方面问题的思考。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晚期资本主义、观念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