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Edge

“不安的绘画”系列
艺术家对谈:讽喻之外

2023.4.22
14:30-16:00

对话
地点:  UCCA Edge报告厅
语言:  中文

UCCA Edge春季新展“不安的绘画”呈现了八位中国当代艺术家(韩梦云、简策、李然、李泳翔、仇晓飞、王晓曲、王之博、谢南星)的绘画作品。展览试图呈现的是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反身性和自觉,绘画在不安定的状态下对媒介边界的不断延展,以及通过不同方式做出此种努力的优秀画家们。

参展的八位艺术家来自不同代际,自成章节。艺术家李然和王晓曲更为直接地关注绘画的“中国性”,他们的实践为当代绘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李然从1930年代上海的讽刺漫画和1950年代以来中国舞台美术等资料中汲取灵感,通过对激荡的时代下,人物与琐碎生活的冲突和角力的描绘,将对百年前“小知识分子”阶层的心理探究挪移到当下时空,激发观众对近代历史进行反思,从而获得对当下时代的洞察。王晓曲也用迂回的创作方式对当代生活进行了回应。艺术家从日常生活,有时从互联网照片中获取视觉元素,经过荒诞地解构变形,重组成依旧可辨的诙谐“众生相”。例如,在《奔马图》(2023)中,王晓曲以骏马奔驰展示男性气概的经典国画作为母题,结合常见的领导视察场景,幽默而又精准地捕捉到官僚集体照的动作姿态,及其所流露出的精神状态。借助经典国画与具有当下意识形态的日常肖像的结合,王晓曲以戏谑的方式为观众描绘了当代生活的图景。

此次对谈将邀请参展艺术家李然、王晓曲参与,由UCCA策展人栾诗璇主持,共同探讨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与思考。

视频资料

01:26:12

视频资料

01:26:12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1 / 4

关于艺术家

李然

1986年出生于中国湖北,现工作生活于上海。2009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李然的创作涉及影像、表演、绘画、装置、写作等多重媒介。近几年,他开启了对中国1950年代以来的话剧创作、舞台美术和化妆、译制片生产和制作、谍战电影中反面角色设置等主题的考察之旅。他常常通过照片文献收藏、角色场景摆拍、配音模仿独白等形式进行影像写作,同时也在绘画、声音、装置等创作里扩充着这种更加复杂与个人化的书写时空。

他的单频影像作品曾在纽约犹太美术馆、伦敦ICA当代艺术机构等机构及独立电影节、艺术节放映。他在2014年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中获得“最佳艺术家奖”,并入围2017年平丘克艺术中心的“未来世代奖”提名。重要个展包括“寂静之外”(里森画廊,纽约,美国,2022);“触不可及”(克里斯安德森画廊,哥本哈根,丹麦,2021);“你是谁”(AIKE,上海,中国,2019);“客旅生活”(香格纳画廊,北京,中国,2017)等。重要群展包括“极简主义-极繁主义-多重机制”(善哉艺术中心,首尔,韩国, 2022);“ON|OFF 2021:回到未来”(和美术馆,佛山,中国,2022);“内部的流动:明白笔记巡回展”(四方美术馆,南京,中国,2021);“自由棱镜,录像的浪潮”(OCAT上海馆,上海,中国,2021);“忍不住转身”(中间美术馆,北京,中国,2020);“生活应用”(昊美术馆,上海,中国,2019);“寒夜”(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7);“美术馆开/关——遭遇蓬皮杜”(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法国,2016-2017)等。

 

王晓曲

1987年生于广西桂林,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14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王晓曲的工作与肖像绘画紧密相关,她关注人在细微处流露出的精神状态与个人气质,通过夸张的变体与压倒性的构图强化作品的荒诞感。在绘画中,王晓曲将集体的梦想、社会的意识、秩序投射出来,画中的人物沐浴着政治、文化和一切混合物。重要个展包括“欢迎光临”(SSSTART,上海,中国,2021);“石门开”(艾可画廊,上海,中国,2021)。重要群展包括“2021年第九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完美之隙”(三亚华宇艺术中心,三亚,中国,2021);“绘画无声”(泰康空间,北京,中国,2021);“影子爱人”(OCAT西安馆,西安,中国,2021);“金汤”(CHAO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0);“正在加载中”(昆泰·嘉瑞文化中心,Art Power 100,北京,中国,2020);“终端>_How Do We Begin?”(X美术馆,北京,中国,2020);“敢当:当代神石注疏” 

关于主持人

栾诗璇(UCCA 策展人)

策展人,现供职于UCCA。曾策划的展览包括:“杰夫·奥本海默:逆向度的人”(2022),“王拓:空手走入历史”(2021),“伊丽莎白·佩顿:练习”(2020),“后自然:UCCA沙丘美术馆开馆展”(2018),并参与策划了第一届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2021),“紧急中的沉思”(2020),“马修·巴尼:堡垒”(2019),“萨拉·莫里斯:奥德赛”(20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