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Miguel Ángel Payano Jr.)的作品里,常常将不同主题,通过具体形象组合在一起,桃子和嘴巴的结合不仅代表了人的形象,还代表了语言和思想交流。他的作品试图创造出一种普遍适用于人类的共同经验,其中透露出艺术家与众不同的言说方式,它包含了米格尔本身沿袭自加勒比海的文化传承、在新英格兰地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中国度过的时光里得到的启发。通过学习米格尔熟练掌握了多种语言,对他而言,所谓的语言不仅限于语法、词汇和句式结构。而是一种媒介,蕴含着看不见的深厚文化传统。
除桃子之外,米格尔作品中猴子的形象尤为瞩目,在他看来,它们常与魔法或者神话相关,出现在许多中国寓言和艺术形式中,象征着不朽、生育力和爱欲。艺术家受十八世纪法国流行艺术形式猴戏图(Singerie)的影响,并且同样戏谑地描绘了猴子模仿人类的行为。大约在1730年至1760年间,中国描绘有人物与猴子的图像出现在欧洲精英住宅和宫殿内。在十八世纪中欧贸易驱使下,作为载体的瓷器和古画带着“中国风”风靡欧洲,随后英国绘画中也出现了中国饰物,这一现象体现了文化经由全球贸易所造成的传播和发展。
受后殖民主义学说影响,十六和十七世纪法国宫廷艺术作品中的猿猴形象,象征着被囚禁和监视的非洲黑奴。美国著名史学家H. W.詹森(H.W.Janson)挖掘整理了从基督教早期到十八世纪末之前的欧洲猴戏图中所展现出的“罪恶”“愚蠢”“幽默”和“好色”等象征意义,着重提到猿猴身上所承载的负面意味逐渐褪却的历史过程。实际上,这本身映射了这群诡异原始的“他者”形象令欧洲社会对自身命运所产生的一种集体性焦虑。二十世纪末的全球化再次带来了文化的交叠和比较的可能性,我们得以看到历史中同样挣扎的命运时刻。
此次“悟-物”展览的系列活动《山鬼·九歌》的创作背景,引用自战国时期诗人屈原作品,是一篇祭祀山神的乐歌。叙述了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与心上人幽会以及等待尚未到来的心上人过程中起伏的情绪。艺术家想象中的神仙形象在他塑造的场域中与猴子的形象重合,借着全诗描绘出一幕幕瑰丽而又离奇的动人场景。艺术家米格尔邀请了作曲者Nigls、舞者杨静雯同他一起展开超越时空的想象,交融不同媒介、开启多重艺术史之间的对话,弥合看似不同文化的鸿沟。此项目将从2024年6月22日起,每周六下午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pen Gallery上演,持续四周至7月13日。
Nigls (作曲者、DJ、音乐制作人)
出生于澳门的葡萄牙艺术家,迄今已有10余年电子音乐场景经验。2012年他移居北京,从那时起就成为北京地下电子音乐的中心力量。Nigls的音乐旅程发迹于北京地下电子音乐重要根据地 Lantern Club灯笼俱乐部的邀约,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发展之路,通过探索不同电子音乐领域,带领着众多电子音乐爱好者创造了无数美好的夜晚。2018年,他创立了FORMA系列,此活动厂牌专注于House和Techno音乐的极简主义边缘,同时探索声音和艺术之间的共生关联。
杨静雯 (舞者、编舞)
2023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现代舞编导专业。曾在北京舞蹈学院参演新媒体交互现代舞《触不可及》以及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第一篇章;2022年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参演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委约项目《蘑菇》;2023年在南阳剧场,鼓楼西剧场参演肢体舞蹈剧《梨梨》;独立创作舞蹈影像《树的脉搏》及现代舞《细胞的分化的再分化》。曾参与过荷兰舞蹈剧场NDT、以色列Batsheva舞团Gaga dancers、瑞典及哈萨克斯坦等舞团工作坊。
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 (艺术家)
198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2003年于马萨诸塞州威廉斯敦的威廉姆斯学院获得中文和工作室艺术双学士学位后,帕亚诺搬到北京,并于2008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2020年,他又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获得工作室艺术硕士学位。因其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环境生活的经历,帕亚诺愈加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以及语言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关系中的应用。虽然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绘画,但近年其艺术实践扩展到雕塑和类雕塑形式,将自己具有代表性的“桃嘴”与其它图像、纹理,以及现成品或组合物体相结合,形成融合绘画与雕塑的奇特肖像。作品曾于英国伦敦Unit London(2023)、美国纽约Charles Moffett(2023)、意大利米兰Galeria Poggiali(2022)和美国洛杉矶Make Room(2021)展出。他还参加了“This Basic Asymmetry”(圣巴巴拉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加州,2022)和沙特阿拉伯迪里耶双年展(沙特阿拉伯,2021)等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