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UCCA工作坊
“啊!蘑菇”系列活动

2024.4.13 - 2024.4.21

工作坊
地点:  UCCA大客厅
语言:  中文

“啊!蘑菇”

这是我们发现蘑菇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2024年4月13日与21日两天,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发起并邀请1000小食共同策划系列工作坊“啊!蘑菇”,带领每位体验者重拾日常的惊喜和想象力,通过栽培、烹饪、故事创作工作坊等多重体验,建立人与蘑菇的共鸣,激发个体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啊!蘑菇”系列工作坊共设有两期主题内容,每期将分别邀请一位特别来宾。第一期《蘑菇什么都知道》聚焦于自然世界中的蘑菇,邀请北京西瓦西农场的康健一同带领工作坊;第二期《我在北京采蘑菇》则聚焦于北京城市中的“蘑菇”,邀请艺术家刘张铂泷与大家一起书写各自的“北京蘑菇故事”。从“种植”到“采集”,系列工作坊将和大家在不同角色中切换,一道体验蘑菇渺小却又神秘且传奇的一生。


“为什么是蘑菇?我又不是没见过。”

事实上,我们都没见过蘑菇的全貌——那张匍匐于土壤中的真菌网络。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在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描述蘑菇王国的样貌时写道:

真正的蘑菇王国是藏在地下的,那里永远照不进阳光。她说,冒出地面的只是那些被判了死刑的、或是受罚给逐出王国的蘑菇。在这里,它们或死于阳光,或死于人的手,或遭动物践踏。真正的地下蘑菇王国是不死的。

在“啊!蘑菇”系列工作坊的设计中,我们引入蘑菇生产者艺术创作者的视角,让蘑菇的真实样貌得以被了解和体验:通过生产者的林间日常,我们将认识地下的真菌王国是如何运转的;通过艺术家的镜头,我们将尽情想象每一颗“城市蘑菇”所牵连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自我们筹备蘑菇系列的工作坊开始,我们发现越来越容易在生活中遇见各种各样的“蘑菇”,同时也开始对生活中任意事物保持好奇这件事愈发着迷。所以相信,当你体验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坊,你的生活里也会常常出现脱口而出“啊!蘑菇”的时刻。你会惊奇地发现,生活中可以使我们获益、给我们以启迪的事情很多,就潜藏在点滴之间,只需我们稍加用心发现。


如果向蘑菇提一个问题?”

第一期工作坊的特邀嘉宾,是在北京西瓦西农场种蘑菇的康健。我们共同讨论工作坊时,他常常用人类的行为类比,向我们解释蘑菇的生长特性。一些例子甚至让我们产生了“蘑菇还挺保守”的印象,比如蘑菇遇到危险和环境突变时,它们的第一件事就是钻出地表,张开菌盖,散播孢子,让自己的后代继续存活。

但当人类遇到危机,会和蘑菇做出同样的选择吗?蘑菇,或者和人有着1/3相同基因的真菌的生存选择,它独特的生存逻辑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透过蘑菇的视角,再来审视眼前这个我们貌似很熟悉的世界,会有什么不一样吗?不光老鼠什么都知道,蘑菇老师或许可以教会我们更多生活之道和化解危机困苦之法。


“幼儿园旁的蘑菇,背后竟然有这样的故事......”

第二期工作坊的特邀嘉宾,是艺术家刘张铂泷。他与宫羽于2020年共同发起了《北京蘑菇》项目,并于2022年与postpost合作出版艺术书《北京蘑菇寻找指南》。至今他已追寻拍摄了超过80只绿色大蘑菇,并创建了北京蘑菇地图。

于是我们和刘张以北京蘑菇为出发点,设计了一场创作工作坊:为北京蘑菇们创作属于它们的都市传说。

在测试创作方法时,一只位于九龙山附近,紧挨着幼儿园的蘑菇,竟然让我们共创出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复仇故事——其精彩程度完全超出了策划团队每个人的预期。因此我们也发现了创作故事带来的乐趣:一种糅杂了想象力、夸张叙事、充满不确定性的接力剧情的乐趣。与此同时,这场工作坊也将带领你我,重新认识在北京生活的“附近”。

活动日程

4.13(周六)第一期:蘑菇什么都知道13:00-15:00 Option 1
16:30-18:30 Option 2

地点:北京UCCA大客厅
4.21(周日)第二期:我在北京采蘑菇13:00-15:00 Option 1
16:30-18:30 Option 2

地点:北京UCCA大客厅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1 / 27

“啊!蘑菇”系列工作坊活动策划团队

UCCA公共实践部丨刘令仪、李晨露(实习生)

1000小食丨小样、天同

特邀嘉宾丨康健、刘张铂泷

嘉宾

康健

西瓦西Seivsfarm农场执行董事。有机农业5年,蘑菇种植3年,采用低科技low-tech还原自然好味道。


刘张铂泷

1989年出生,艺术家、纪录片摄影师,关注与科学知识生产以及城市空间生产相关的跨学科实践。作品曾在泰康空间、中间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等机构展出。参与拍摄的纪录片作品包括:院线纪录电影《大学》(2021)、《大河唱》(2019),系列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2022)、《我在故宫六百年》(2020)等。


小样

食物创作者,在北京生活第 13 年的福州人。2021年创立“1000小食”文化品牌,持续记录和传播中国家庭食谱,希望“为离开家的人,在饭桌上建立家”:围绕家庭食物、个体记忆和本土文化,创作田野手记《1000小食报》、策划食物系列工作坊“在地厨房”和家庭食谱展览;2023年深挖自家味道,开发“1000小食”零售产品。


天同

1000小食联合发起人,在北京生活第12年的西安人。追寻风味,珍重情感,爱酒爱人。

合作方

1000小食是创立于2021年的本土饮食文化品牌,通过邮件通讯、播客、独立出版、策展与食物工作坊等形式,持续记录和传播中国家庭食谱。我们相信,对食物及背后承载的味觉记忆而言,“亲口吃到、亲手制作”是任何媒介形式都无法替代的体验,食物工作坊是文化传播的全新途径。

1000小食以“在当季、在本土、在当下”为体验设计核心原则,充分调动每位工作坊体验者的知觉和情感,建立起每个人与生活、与自然的连接,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