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刘小东:你的朋友”系列
“元绘画”中的“画室”

2022.4.9
13:30-20:10

影像艺术交流
地点:  UCCA报告厅
语言:  中文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刘小东:你的朋友”已于2022年1月拉开帷幕,并持续至2022年5月15日。展览聚焦于刘小东2020年疫情初期归国创作的“你的朋友”系列,以及相关创作手稿、日记和最新拍摄的纪录片,对艺术家近几年的创作实践进行了集中呈现。

本次活动“‘元绘画’中的‘画室’”为“刘小东:你的朋友”展览相关影像活动。电影作为一种方法,始终伴随着刘小东的创作轨迹。正如刘小东所说:“画画是一个自传性的秘密而脆弱的过程,怕人打扰也怕人揭穿……我看不透生活,所以我的画中有某种模糊性的东西,也有点所谓的‘双重结构’,这恐怕是受当代电影文化的影响。”

“这种‘双重结构’同样也反映在《冬春的日子》及《北京杂种》(1993)、《儿子》(1999)、《十七岁的单车》(2001)等刘小东的同学和朋友的电影当中,他的形象、他的绘画作品和他的画室等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能指,广泛显现于这些影片的内部或外部,一直延续到贾樟柯的《任逍遥》(2002)、《世界》(2004)和《三峡好人》(2006)。此外,刘小东自主制作了《东》(2006)、《易马图》(2008)、《盐官镇》(2009)、《古巴一家人》(2009)、《金城小子》(2010),《北极圈的孤儿院》(2017),以及最近的《你的朋友》(2021)等一系列纪录片,策略性地运用电影媒介持续拓展他的绘画实践。如果将电影视为一种‘元绘画’,那么,银幕中刘小东的‘画室’已然绵延至世界各地。而在他的‘画室’里,不仅促成了‘第六代’电影的生成,更反身通过银幕中的‘元绘画’带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勃发。在美术馆中,作为故事片的电影以诗意寓言和记录文档的面貌,呈现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状态,黑白色的胶片对应于彩色的画布,似乎又赋予了刘小东的作品一圈饱满的‘光晕’。通过这场跨界合作,‘第六代’电影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得以双向同步跻身世界舞台。”(张小迪《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六代”电影》,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

2022年4月9日(周六),UCCA呈现以刘小东为原型并主演、王小帅导演拍摄的影像《冬春的日子》,本片被BBC评为世纪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之一,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该片以冷峻奇崛、极端风格化的影像描绘了一对画家夫妇的日常生活与精神困境,带有相当浓郁的“身边性”和个人隐私性,几乎就像一部日记体的“身边小说”。作为一代人的精神隐喻,影片反映出作为主角的画家最后面对镜中的自我而陷入的精神困境。《冬春的日子》表现了一个追求艺术个性的青年艺术家在遭致艺术理想和爱情的双重失落之后的精神状态。

《冬春的日子》所讲述的故事就是当时刘小东生活的真实写照,1994年刘小东在央美读油画硕士,正值年轻气盛之时,王小帅找到了他,拍的又是一部非常贴近他生活的电影,算是本色出演,所以在片中刘小东对于角色的诠释如此完美。

在《冬春的日子》之前,用影像捕捉和记录艺术家生存状态的是来自于“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吴文光导演1988年至1989年拍摄的纪录片《流浪北京》,它呈现了五个京漂艺术家在北京的生活,以及他们矛盾的思想和内心。影片叙述语言极度个人化,片中没有任何解说词,仅有少数字幕。

这部最早记录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影片缘起于1988年8月的一天,在北京靠写作谋生的张慈在租住的小四合院里告诉吴文光导演,她准备结婚出国。吴文光导演当时想,他们这群满怀艺术梦想,抛弃一切勇敢留在北京的人,或许不久都会以各自的方式结束自己“流浪北京”的历史。吴文光导演想拍点东西纪念一下,于是便有了纪录片《流浪北京》。后来片中的五位艺术家,四位出国,唯一没出国的牟森,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先锋戏剧家之一。

“《流浪北京》(1990)和《冬春的日子》共同拼贴了这一时期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面貌。如果说前者是通过群像的自白,描绘了体制外的独立艺术家们所各自遭遇的内在瓦解和外在诱惑;那么后者则通过自我的他者化,勾勒了体制内的当代艺术实践者对旧环境的厌倦和对新媒介——新机制的渴望。”(张小迪)

除以上两部影像,我们还邀请了电影学者张小迪、王垚和王昕来到现场,试图探讨艺术家的创作与导演拍摄的影像之间的互文关系,希望通过影像和交流,让大家更深层次地走进刘小东的艺术世界。

活动日程

13:30-15:15 《冬春的日子》
18:00-19:10 《流浪北京》
19:10-20:10交流:张小迪、王垚、王昕

影片信息

《冬春的日子》

The Days


导演:王小帅

类型:剧情

主演:刘小东、喻红、娄烨

制作:Image Studio

片长:75分钟

国别:中国

年份:1993


简介:青年画家恋人冬和春过着拮据的生活,冬一心想卖画赚取美金却屡遭碰壁,春对生活的困境与恋人的颓唐产生倦意,与异国的前男友联系出国事宜。冬和春分手后,春的意外怀孕与一趟归乡之旅让冬春两人联系再次紧密起来,但春最终还是选择了出走异国,而冬遭受了艺术理想破灭与爱情失落的双重打击……。


关于导演:

王小帅,1966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华语影视导演、编剧,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之一 。1993年,独立制片、编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冬春的日子》被英国BBC选为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1999年,执导第一部体制内电影《扁担姑娘》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2001年,执导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入围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竞赛片单元并获得评审团大奖银熊奖。2005年,执导的影片《青红》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2008年,执导的影片《左右》获得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特别关注奖。2010年,执导的影片《日照重庆》入围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第2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导演奖。2012年,执导的影片《我11》入围第36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2014年9月,执导的电影《闯入者》入围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8年获得第24届法国沃苏勒亚洲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9年11月23日,凭借电影《地久天长》获得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次年凭借该片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9年度表彰大会年度导演奖、第14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



《流浪北京》

Bumming in Beijing


导演:吴文光

类型:纪录片

片长:69分钟

国别:中国

年份:1990

简介:张慈毕业后,为了实现艺术梦想,来到北京。跟张慈一样的还有从事摄影的高波、画画的张大力和张夏平以及戏剧导演牟森。他们或放弃老家的工作来到北京,或自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他们通过不同的路径来到这座城市,但目的却大致相似,即希望在北京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关于导演:

吴文光,1956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82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做过小学、中学教师及电视台记者编辑。1988年为自由作家、独立影像及剧场作者。影像作品:《流浪北京》(1990)、《我的1966》(1993)、《四海为家》(1995)、《江湖》(1999)、《和民工跳舞》(2001)、《你的名字叫外地人》(2003)、《操他妈电影》(2005)、《亮出你的家伙》(2010)、《治疗》(2010)、《因为饥饿》(2013)、《调查父亲》(2016)、《之间》(2017)、《自传:穿过》(2017)、《自传:挣扎》(2018)、《自传:证据》(2019)、《自传:飞了》(2021)、《度过→1章:围困》(2020)、《度过→2章:突围》(2021)、《度过→3章:抵达》[Frank1] (2021)。2005年,策划与组织村民影像计划;2010年,策划与组织民间记忆计划。剧场作品:《治疗(2009)、《回忆饥饿》(2010)、《调查父亲》(2013)、《阅读饥饿》(2016)、《阅读父亲》(2019)。著作:《流浪北京》《革命现场1966》《江湖报告》《镜头像眼睛一样》《现场》(主编三卷)。

现场交流嘉宾

张小迪

学者、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文章散见于《中国摄影》《新知》《ARTFORU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各类刊物。个展包括“观水”(蜂巢艺术中心)、“天上来”(季节画廊)、“海上海”(墨方画廊)等,参与“第5届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首届华宇青年艺术奖”等多个群展。曾获第12届大学生电影节第6届短片大赛专业组优秀实验片奖,今日美术馆马爹利未来英才计划“英才奖”,第8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金奖。现于北京从事电影与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创作。


王垚

电影学者

电影学博士,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FIPRESCI)成员、亚太电影促进会(NETPAC)成员。为国内外多个电影节展担任选片人、选片顾问及节目策划。


王昕

电影学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励耘博士后”,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曾担任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选片人、第10届FIRST青年电影展初审和第17届至第1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初审。研究方向包括中外电影史论、大众文化和科幻文学。文章发表于《读书》《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艺术评论》《艺术学研究》《上海艺术评论》《新京报》等刊物及多家网络媒体。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影像艺术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