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UCCA Edge展出的“刘小东:你的朋友”集中呈现与梳理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开拓者刘小东近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与创作发展脉络。在与该展览紧密相关的系列公共项目中,我们特别策划了这次跨越时区的对话,荣幸邀请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巫鸿老师在线上,和来自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毛秋月老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博士后杨娟娟老师在美术馆报告厅的线下,一起从艺术史的专业视角聊聊刘小东及其创作。
刘小东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西方现代艺术以来的图像传统重新整合和再加工的过程。“你的城”系列以大尺幅描绘现实主义景观,呼应了法国艺术家库尔贝的风俗画;“唐人街”“难民”系列对人群的静观沉思呈现与美国20世纪早期垃圾箱画派和斯蒂格勒摄影作品的异形同构;“你的朋友”系列则展示出弗洛伊德式的粗犷笔触和浓烈颜色。结合艺术家本人对当代社会的多维观察,作品成为塑造新视觉形象、展示新艺术价值的试验场。
在高超的技法之外,刘小东作品的持久魅力更在于他对于弱势群体、沉默的大多数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刻画。当西方的当代艺术史几乎抛弃架上绘画时,刘小东却以高超的技法和大量作品证明具象绘画仍然可以成为一种介入社会的方式——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自律,一种若即若离、作为“反记忆”的批判。他怀着知识分子式的悲悯和理想主义,记录了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几十年中种种边缘人群和边缘地带,在这个摄影和短视频压倒绘画的时代,以一种技巧高超、缓慢的艺术为小人物立传。在这沉重、坚硬的内核外面,包裹着的是看起来平和明亮、反煽情的画面风格。当话语的批判常常沦为“政治正确”的话术时,刘小东以艺术实践为形式的批判反而显得更为深沉和持久。
美国文理学院院士,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1972-1978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和金石组工作。1978-198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美术史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之后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0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的第一本专著《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获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权威性的《Art Forum》杂志将其随后的《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评为“1990年代世界最佳美术史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1996)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其它专著包括《再造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一个政治空间的创造》(2005,未翻译),《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当代中国美术:一个历史叙事》(2014,未翻译)等。其它著作、论文集和主编的书籍达几十种。
自1984年起巫鸿策划了几十个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其中比较大型的包括《瞬间: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当代艺术》(1998,芝加哥),《取缔: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芝加哥),《首届广州三年展》(2002),《过去和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展》(2004,纽约), 《“美”的协商》(2005,柏林),《第6届光州双年展》首部(2006),《亚洲再想象》(2008 ,柏林),《三峡大坝与中国当代艺术》(2008, 芝加哥),《天人之际I-II》(2014-15,上海)等。
毛秋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
浙江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现阶段兴趣主要集中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艺术史与其他学科如阐释学、认知诗学的交叉研究。译有《重构抽象表现主义》《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出场》等著作。翻译学术资料百万余字,发表论文和译文三十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项目。
本科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主要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批评理论研究,也从事国画、书法和油画的创作与批评。在《美术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杂志发表多篇论文,译有哈尔·福斯特的《实在的回归:世纪末的前卫艺术》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哈尔·福斯特的后现代艺术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