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寒夜”对谈系列
刘诗园:最好的时刻还未到来

2017.9.17
13:00-15:00

影像艺术交流
地点:  报告厅
语言:  中文

作为“寒夜”展览的延伸,UCCA当代艺术中心在展期内推出“艺术家对谈”系列,邀请相关艺术家、策展人与嘉宾围绕宏观的社会境遇与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进行一种以小说文本为基础的创作共同体的探讨。艺术家进入各自扮演人物的处境,在创作阶段持续沟通,在角色关系中彼此回应。展览最终呈现的,既是处于角色关系中的艺术家对小说文本的回应,又是艺术家对于自身现实处境的回应,两种回应的交织缠绕在展览中构筑出一个全新的文本空间。

在此次展览中,我们试图梳理艺术家刘诗园的创作历程——其艺术实践涉及多个领域,呈现出一种不受地域性限制的视觉语言。刘诗园的影像作品中所呈现的一系列录像、艺术与行为元素,正展现了艺术家通过实验性高于审美性的艺术实践,试图打破艺术与日常之间界限的尝试。在关于电影和移动影像语言的讨论中,艺术家试图在“寒夜”的当下语境中探寻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票务信息:活动免费

*请于活动开始前30分钟至UCCA前台领取入场券;

*活动开始30分钟后谢绝入场,请勿迟到;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一人领取一张票,先到先得;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UCCA会员权益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UCCA会员,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

会员

成为UCCA会员后,即可享受本次活动的会员专属服务:

预订会员席位,享受UCCA会员专属导览

新、老会员请点击以上链接,并发送姓名和电话进行预订;

或致电UCCA会员部:+86 10 5780 0200 预订。

活动流程

11:50-12:20 已预约的UCCA新、老会员至前台领票

12:20-12:50 UCCA会员专属导览

12:30-13:00 未预约的会员和普通观众至前台领票

13:00-14:00 影像作品放映

14:00-14:30 刘诗园个人分享

14:30-15:00 刘诗园与杨北辰对谈

嘉宾

刘诗园(艺术家)

刘诗园,1985年生于北京,200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艺术系学士学位,2012年获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及哥本哈根。刘诗园的艺术实践涉及多个领域,呈现出一种不受地域性限制的视觉语言。她曾举办个展“像泥巴一样简单”(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5);参与群展“.COM.CN”(K11艺术基金会;MOMA PS1,香港,2016);2016银川双年展(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16);“她们”(龙美术馆,上海,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6);“TUTORIALS”(皮诺·帕斯卡利基金会博物馆,波利尼亚诺,2016);“本土”(路易维登基金会艺术中心,巴黎,2016)。刘诗园在美国的第一个个展将于2018年2月在纽约的Tanya Bonakdar画廊举行。

杨北辰 (中央戏剧学院讲师、《艺术论坛》中文网资深编辑

先后毕业于法国巴黎第十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以论文《作为档案的电影》(Film as Archive)获得电影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并于《艺术论坛》(Artforum)中文网长期担任资深编辑一职。其主要学术研究方向跨越电影与当代艺术、经典电影研究与当代运动-影像理论,并试图结合前沿的理论成果与展览美学推进关于当代思想的思考与实践。

影片介绍

《迷失出口》

时间:2013-2015

时长:33'34''

规格:单频/ 4K /彩色/ 双声道

声音:克里斯蒂安·蒙德鲁普·尼尔森

本片以电影史及录像艺术中的经典场景为基础材料,通过对“情感”及“浪漫”的理想化展现,看似可信地叙述了两组人物交错行进的关系。在影像中,角色的选取强调了情节的普遍性,与互文的对白、时间线的闪回与错置共同构成了相互作用的文本链。艺术家赋予作为叙事元素的自然景色以相应指涉对象,从中提炼出可感知的典型要素,通过叙事反映当下被虚构的情感和体验。艺术家在这部作品中延续了其学科性研究的工作方式,深化了在《视线的边缘,或大地的边缘》中对叙事可靠性的探讨,发起对于艺术中“经典”标准的思辨。经由反复验证观众对“真实性”的期待,作品试图揭示电影如何通过一种商业化的模式来影响我们的真实情感,从而改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人类的欲望再次影响着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噩梦因此循环往复。

《证据》

时间:2009

时长:11'39''

规格:单频视频 / 720×576

本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身份问题的早期探索。作品强调了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关人和人,甚至生命本身之间的关系。作品源于艺术家某天即兴产生的游戏念头,她召集朋友们带上能代表各自身份的服装,举办一场派对。艺术家与朋友们设置了两组号码,一组贴在服装上,另一组供参与者们随机挑选。每位参与者先挑选一个号码,并穿上相应号码所对应的服装;艺术家随后写下代表每个身份的动作和对话,用数字编号,使成员可以按抽到的号码进行表演和谈话。因此,在派对的最后,每个参与者都穿着别人的服装,以另一个人的身份谈话和行动,并在其中体会全然的兴奋、异样与真实。

《永远的好朋友》

时间:2017

时长:6'35''

规格:单频视频 / 1080HD / 彩色 / 有声

声音:克里斯蒂安·蒙德鲁普·尼尔森

艺术家与丈夫克里斯蒂安·蒙德鲁普·尼尔森合作,通过现实生活中夫妻间亲密又疏离的婚姻状态,来模拟政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家及丈夫分别注册了名为“艺术”和“政治”的推特账号,并代入相应角色,进行了一场既私密又公开的即兴线上对话,对话涵盖了时政敏感话题和对当下艺术市场的戏谑。艺术家试图通过这件作品重新审视唐纳德·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后,艺术在媒体失信的情境下所扮演的角色。对于艺术家来说,婚姻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难以用“绑定”“法律”“责任”等语言详述的二人关系。因此,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也以半玩笑半挑衅的方式,影射了艺术市场中艺术家创作、展览、收藏等表面行为背后与政治、经济相关的复杂因果机制。

《视线的边缘,或大地的边缘》

时间:2013年

片长:6'00''

规格:高清单频视频/彩色/双声道

声音:克里斯蒂安·蒙德鲁普·尼尔森

影像呈现了艺术家对叙事可靠性的系统思考。在这件作品中,一系列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景观图像被精心融入艺术家在美国、丹麦及中国多地实际拍摄的视频片段中,这其中包括由艺术家拍摄、与中国式葬礼有关的行为素材和她采自各地、模仿《国家地理》摄影风格的风景素材。作品中的影像素材与模拟BBC纪录片解说形式的人声同步展开,作品刻意在画面和声音语言上制造误导,使之符合表达清晰却具有欺骗性的叙事。艺术家以对纪录片语言建构规则的深入剖析,进一步发展了在《Hi~ !》中对作品、作者与观众三者间关系的讨论。

Hi~!

时间:2011

时长:1'00''

规格:高清单频视频

影像展现了艺术家早期对叙事可靠性的探索。艺术家用售价9美元的儿童相机,实时拍摄了她在自己家中安排的一场犯罪行为表演。在她的室友沐浴时,她让一位手持塑料枪、打扮成罪犯的演员等候在浴室门外,并记录下室友在打开浴室门时,室友与演员、真实与表演之间尴尬的一刻。在实拍素材的基础之上,艺术家通过电脑软件,后期生硬地加入了各种视频语言,例如拉近、拉出、镜头移动、慢动作等等,强化了观众在观看时的怀疑,以不加掩饰的真实展现出了电影及剧场语言中的主观性。

《日出》

时间:2007

时长:2'10''

规格:单频视频

《日出》是艺术家的第一件视频作品,创作于2007年。这件作品试图寻求视频艺术的本质,思考什么是视频艺术自己的语言——即有别于记录、有别于电影、有别于装置等等的艺术语言。艺术家先将摄像机链接电视机,让电视机开始显示摄像机正在拍摄的东西,随后将摄像机转过来对准电视机的屏幕。所以此时电视机显示的是摄像机所拍摄的影像,摄像机所拍摄的也是电视机显示的影像——借此,艺术家游戏似地发问及探索,形成了其最早的个人创作方式。

放映技术支持

巴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