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沙丘

“溢流地”系列
开关星球: 生态设计、阀控媒介和流程图考古

2022.12.17
20:00-21:30

对话
地点:  线上直播
语言:  中文

2018年1月30日,亚马逊公司创始人贝索斯(Jeff Bezos)站在亚马逊球体的室内平台上,对这座几乎要被热带植物淹没的办公建筑说道:“Alexa, 打开球体。”“好的,Jeff,”一个不知从哪儿传出的女声回答。室内的电灯,空调和加湿器应声打开,几秒之内就在球的腔体内充满适宜植物生长,员工工作的空气。在人造的云雾森林生态系统(Cloud Forest)中,亚马逊球体正式投入使用。贝索斯和Alexa(亚马逊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向我们展示的是像机器一样可开关的室内环境。这里,室内空间不再由建筑表皮分隔(articulate)而成,而是通过管道以及管道上遍布的信息装置对物质流进行调制(modulate)的结果。借用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说法,室内与庇护变成一种波动现象(Wave Phenomenon)。

不论从形式还是环境系统的角度,亚马逊球体都可以被看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涌现的生态设计的复兴。由富勒和约翰·麦克海尔(John McHale)主导的生态重塑计划,受到宇宙飞船系统设计的影响,试图通过管道和信息装置在建筑内部制造另一个地球。富勒的曼哈顿穹顶(Manhattan Dome)成为了星球室内的图腾。在想象一个个由建筑表皮包裹的生态系统的同时,麦克海尔在生态学家奥德姆兄弟(Odum)的影响下,也创造出了一种把生态系统信息化的图像分析语言(Energy Circuit Language),这里的能量与物质流被描绘成一个个长短不等,宽窄各异的向量,等待被改善。

由向量构成的图面语言不仅指导了亚马逊球体的设计,也早已成为当下生态学与建筑学中描绘自然不可或缺的表征方式。这些我们下意识中不断使用的向量图示从何而来?它们通过什么样的技术物件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控制与创造,使得室内的小星球可以像电器一样被打开和关闭?这些看似自给自足的室内星球与冷战中开始萌芽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又有什么联系?

12月17日,UCCA邀请青年学者、耶鲁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翁佳为观众解答以上问题。本次对话将以亚马逊球体为起点,以通用电气公司的太空生存系统、密苏里植物园人工气候室和生态圈2号为案例,结合富勒与麦克海尔的《世界设计科学》(World Design Science Decades)系列研究报告以及奥德姆兄弟的生态学研究,从生态设计、管道媒介和流程图考古三个角度探讨遍布全球的室内空气殖民与资本全球化的内在关联。

主讲人

翁佳(耶鲁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

青年学者,持有耶鲁大学媒介与电影研究认证证书,她目前也是“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的附属研究员。她的理论设计作品曾获Jacques Rougerie设计竞赛一等奖,有机摩天楼设计竞赛(Organic Skyscraper Competition)优胜奖,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YAC)优胜奖,以及城市视野设计竞赛优胜奖;她的设计研究关注城市对于空气、海洋、沙漠、石油、河流和垃圾的控制,与设计地球(Design Earth)合作的作品曾出现在奥斯陆三年展、里斯本双年展,以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论文《水之机器中的垃圾》(Waste in the Water Machine)曾获耶鲁大学建筑学院David Taylor建筑评论奖。她的博士论文从管道的技术史出发,结合建筑技术史、环境史与媒介研究中的相关议题,讨论信息技术如何通过建筑调控能量与热。其研究受弗兰克人文与科学项目(Frank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ellowship)的资助。学术研究成果曾在SHOT(技术史学会年会)、Stanford-Leuphana Summer Academy、ACSA(美国建筑学院协会)年会、MEA(媒介生态协会)年会等处汇报。她的学术论文见于Thresholds (Forthcoming)、 美国建筑学院联盟(ASCA)的年度会刊以及广州影像三年展读本中。

回应人

卞雨佳(艺术家、写作者)

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批评、策展与概念实践方向,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建筑设计和建筑历史理论。其写作与艺术创作集中于讨论对“自然”观念的理解,以及自然和媒介研究中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曾任职于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等机构,并于Spike Art Magazine、The Museum Review等刊物及一系列艺术论坛上发表评论或报告。2017年获得Temple Hoyne Buell Center奖学金,2018年与葛蕊诗一同获得香港信言设计大使种子奖。其作品曾展出于奥斯陆建筑三年展、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纽约科技博物馆等地。


冯骏原(艺术家、写作者)

生活在上海,曾获复旦大学物理学士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硕士,并于2018年入围华宇青年奖。他近期参加的展览与项目包括“忍不住转身”(中间美术馆,北京,2020年)、“此地有狮”(798艺术中心,北京,2019年)、“长征计划:违章建筑III——特区”(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8年)、“Parentheses”(David Nolan 画廊,纽约,2018年)等。作为策展人,他于2019年在北京歌德学院德国文化中心与张植蕙共同策划展览“还要什么自行车”,于2021年在香港Para Site与李佳桓合作策划展览“溢流地”(2022年巡展至UCCA沙丘美术馆)。其写作亦可见于e-flux architecture、frieze、Artforum、Flash Art、《黑齿杂志》和《艺术界》(LEAP)。他于2022年与策展人袁佳维在上海共同创立了拥有独立空间的策展事务所totalab。


关于“溢流地”

2022年9月18日至2023年2月19日,UCCA沙丘美术馆与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共同呈现群展“溢流地”,汇集13位(组)艺术家与团体的作品,于土地与水体交汇的场域中,探讨人类的“地球化”工程在物质、精神和生态层面带来的影响。“溢流地”由李佳桓与冯骏原策划,展览方案源自Para Site艺术空间于2020年发起的新锐策展人公开招募。

参展艺术家:常羽辰、崔洁、范加、何锐安、姐妹俱乐部(贾斯丁·舒尔德、本吉·拉与合作者)、特拉维斯·杰普逊、李继忠、刘慧德、童义欣、王凝慧、未来主人(马汀滢与康康)、张哲熙、郑马乐(吴瀚生与黛西·比森尼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