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有幸邀请到艺术家刘焕章、刘鼎与向京共同对话。他们将共同回顾刘焕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越四十余年的雕塑创作历程及创作理念,为观众展示作品背后的故事。
刘焕章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童年时期就已接触雕塑艺术,并亲历了1949年以来中国艺术当代化进程的几个主要阶段。他的生涯,既是这段时期中国社会、中国艺术创作发展变化的缩影,又是一个非常具有特殊性的个案。
高中时代的刘焕章曾跟随篆刻家金禹民学习篆刻制钮,他喜爱并投入对刻图章和雕印钮的专研之中。“缩龙成寸”的雕钮艺术考究雕琢入微、宁拙毋巧、兼顾简繁粗细,要求作者在面对材料时要首先思考钮在整体定向中的审美形象,这为刘焕章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雕塑的布局阶段,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为一个里程碑,激发了雕塑家们的创作热情,也带动了全国美术院校增设雕塑系或雕塑专业,培养专门的雕塑人才。刘焕章是第一批学习雕塑的学员之一。
在1960至1961年之间,刘焕章去麦积山洞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进行考察、临摹。他随身带着泥巴,现场临摹佛的头像。回来后,他借鉴中国传统佛教雕塑的造型手法创作了一系列木雕和石雕作品。其中,木雕《 少女》(1961年)在面部表情的刻画上直接借鉴了佛教造像中所遵循的菩萨低眉的表现方式,以刻画人物内在的性格。在其后相继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里,刘焕章暂时摆脱题材上的限制,充分践行他对雕塑的理解,以造型表现思想情感、传达意图,通过形让人体会到它的力量、气势,唤起某种情感。他一方面借鉴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手法,另一方面又以构成主义为语言,采用浮雕技法和立体派的拼裱,吸收几何抽象理念,削弱传统雕塑的体积量感,讲究整体性的极简造型。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思想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时代氛围中,刘焕章迎来了创作的第二次高潮。他将多年积压的创作构思在短短几年内做出来,并于198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展,展出了372件小型雕塑作品。他认为雕刻的处理上不必去追求形似的乱真,更不能以模拟自然为能事。不管采取何种技术手段,只要达到目的即可。刘焕章继续深化“形式探索”的创作,他在构思中包含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时代中的人和事的具体感知,也反映了自己的觉醒。
刘焕章(雕塑家)
高中时曾拜故宫篆刻名家金禹民先生为师,学习篆刻及印钮雕刻艺术。195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雕塑,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雕塑家。毕业后,曾先后参加北京展览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场及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的大型雕塑创作。在1961年到1963年期间,迎来了其创作生涯的第一次高潮,其中《少女》(1961)在造型语言上绮丽与端庄,奠定了他在雕塑创作语言上含蓄和婉约的风格。改革开放后,创作进入第二次高潮,1981年的个展标志着他的雕语言由青年时期的绮丽与端庄,逐渐转向了洗练与古拙。2016年,年近90岁高龄以“焕然有章”为题,第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展,全面回顾了他一生的创作。坚持“自我探索”与“个人实践”一直是其在绵长的艺术生涯中坚守的重要信条。
刘鼎(艺术家、策展人)
刘鼎的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有机连接历史与当代,完成多角度的描摹与凝视,以多重线索展开对中国艺术的主体性叙述。策划的展览包括:“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I、II”(2011,2013)、“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2017、2020)、“工厂、机器与诗人的话——艺术中的现实光影”(2019)、“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2020)等。与此同时,曾合作撰写与编辑诸多出版物,包括:《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2012)、《个体经验:1989–2000年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对话与叙述》(2013)、《暗礁:前传》(2016)、《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2019)以及《我在哪儿错过了你》(上海商务印书馆,2019)等。
向京(艺术家)
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9年至2007年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教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是“带有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的艺术家”,她作品里常常透露出不安感,是对于现代性下人性的迷雾和对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她在个人化塑造、雕塑着色、玻璃钢材料的使用这些语言建构上,都做出非常独特而影响深远的当代性实验,开创出一种“外在看来是具象的现实主义,实则深度探讨人性内在的精神价值”的作品面貌。曾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2017)、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6)、台北当代艺术馆(2013)等地举办展览,作品被全球多家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