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20世纪前期的艺术变革与发展的背景下,女性艺术家浮出历史水面及其参与该时期中国现代美术建设的过程,一直是学界所关注和探讨的议题。回顾这个时期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与风格转变,亦是梳理现代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流变的一个角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放开女禁,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女学堂,图画手工课是早期女校的主修课程之一。到了1920年前后,全国高等院校陆续招收女生,其中包括各个美术专科学校,能入读这些学校的女性多数是从此前新式女学堂走出来的。(图1)这些最早进入美术院校学习继而走上艺术创作道路的女性,恰好遇上中国现代美术风起云涌、迅速发展的时期。1929年4月,教育部首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普育堂举行,有几十位女子的近百件作品参加展出,首次向国人展示了她们的实力。
这个时期,随着留法或留日艺术家人群的回国,受留学区域不同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风尚的影响,以及回国后本土艺术实践中的个人偏好,这个时期的西画创作变得取向多元,重写实或重表现的风格各异,乃至发生“二徐之争”。女性艺术作者也侧身于其中。她们因地缘人缘——朋友、师生、同事、同学而际会,进入各个群体。如以留日成员为核心、由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教授群组成的天马会,女性成员有翁元春、张光(晚号红薇)、荣玉立(君立)、唐蕴玉等;与天马会的学术背景比较接近、成员互为交叉的艺苑绘画研究所,潘玉良是其中坚份子,此外还有金启静、唐蕴玉等;以林风眠为核心、由杭州国立艺专教师发起成立的艺术运动社,蔡威廉、王静远是其重要成员;陈抱一的学生,在陈的推荐下留学日本并形成自己的风格,被称为野兽派艺术家的关紫兰;以徐悲鸿为核心的中央大学艺术科写实派师生群体,女性成员有潘玉良、孙多慈、张倩英、萧淑芳、郁风、刘杏春等;在1932年沉寂后重新复苏的上海,高呼“用狂飙一样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的决澜社,有女性成员丘堤、梁白波等;由广东籍留日学生群体组成、成立于日本东京的中华美术独立协会,有女性成员杨荫芳、曾奕等。在现代美术潮流风起云涌的当时,女性艺术家成为了艺术新潮的弄潮儿。她们在多元文化形态的激荡、碰撞中成长,寻找自己的路,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
此次讲座将重点围绕关紫兰与潘玉良这两位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女性创作者展开,两位艺术家均受到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诸派的影响,并且在个人的创作中实现了艺术语言的创新与突破。(图2、图3)此次UCCA的马蒂斯展览中的最后章节,亦有幸展出关紫兰创作于1929年的一幅珍贵画作。(图4)值此机会,UCCA举办专题讲座,试图呈现近现代艺术史中常常被遮蔽的女性声音,并为观众提供观察与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情境、文化运行与社会结构的一个视角。此次讲座的主讲人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玳玫,独立学者、策展人姚斯青参与对话,由UCCA研究部副总监黄洁华主持。
姚玳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山大学。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多年。近年主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性别文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一批。出版著作:《想像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的叙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文化演绎中的图像:中国近现代文学、美术个案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商务印书馆2019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第二卷:多元共生》,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垒建新文学价值的河床》,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等。
姚斯青(独立学者、策展人)
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专业及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现为定居北京的独立学者与策展人。她近期聚焦于物质文化史与媒介研究,倾向于与不同知识背景的艺术家一起工作,并期待共同推动一种能够连接并创造性转化中国古典及早期现代文明资源的新感性经验在全球化语境中发生。
黄洁华(UCCA 研究部副总监)
2018年加入UCCA,曾参与和负责《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马修.巴尼:堡垒》《曹斐:时代舞台》《刘小东:你的朋友》等多本图录的策划与编辑,并且担任展览“曹斐:时代舞台”的联合策展人,2023年策划了“马蒂斯的马蒂斯”中关于马蒂斯、野兽派对于中国现代绘画运动的影响的展区。黄洁华毕业于北京大学法语系和法国卢浮宫学院(Ecole du Louvre)艺术史系,关注的研究领域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日艺术交流,越南现代艺术,以及全球现代主义和殖民图景。加入UCCA之前,曾在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助理,并且在卢浮宫、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实习。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影像艺术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