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沙丘

“心灵优化”系列:浸泡叙述影像,被虚构的艺术和电影

2023.5.22
19:30-21:30

影像艺术交流
地点:  UCCA沙丘美术馆
语言:  中文

2023年3月26日至6月25日,UCCA沙丘美术馆呈现大卫·杜阿尔(1983年生于法国佩皮尼昂)与刘诗园(1985年生于中国北京)双个展“心灵优化”,通过两位艺术家涵盖素描、摄影、录像、雕塑、装置等多元媒介的30余件作品,邀请他们从各自的实践脉络出发,建立从未被探索过的联系和启发。本次展览首次展出两位艺术家的近期作品,其中包括部分由UCCA委任的全新创作,并精选其过往的代表性作品。大卫·杜阿尔与刘诗园虽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创作领域,却均通过多媒介的创作展现了对当代世界的洞察与感知,唤起个体对于如何让心灵摆脱“自我优化”和“精神政治”束缚的思考。

5月22日,UCCA沙丘美术馆将从艺术家刘诗园的三部影像出发,试图探讨她的影像艺术及其背后的工作方法。具有多文化生活背景的刘诗园,在过去的创作中,一直尝试让作品呈现出多种形式,她在兼顾全球化语境伦理问题之复杂性的同时,通过其基于图像的创作——从素描、拼贴摄影,录像到装置,质问不断变化的技术对私人空间的侵袭以及消费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从而提出对人类命运的真切关怀。

刘诗园的创作部分源于跳出被规训的观看的冲动,她的视觉语言试图剥离电影和摄影的叙事特征,使它们返回到最基本的状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当代艺术家常见的将材料解构、再重新编辑的手法,以新秩序排列,构成语序整体通顺却略有跳脱的叙事,也能读出嘲讽、戏谑、调侃的后现代表情。

在观看刘诗园的影像作品中,艺术家让人意识到当代人们已囿于制度与规范支配下的陈规和感知方式。

对电影史的研究加深了艺术家对电影叙事中既成套路的认识。通过对当代电影理论和纪录片《电影史话》的了解,刘诗园发现,电影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出诸多技术手段和框架,并最终规定了人们对现实的观看和想象。悲观而论,随着影像不断在各类屏幕中侵占人们的生活,终有一天影像可能将奴役人类的行动。

今天人们的体验往往建立在符号化的图像系统之上,而刘诗园则通过放大和美化某些人工图像,来凸显其中缺少真实经验支撑的本质。

2023年5月22日(周一),UCCA与阿那亚携手,共同呈现刘诗园的3部影像作品,带领观众走近刘诗园的艺术影像世界,在海边沙滩的露天放映中,感受符号化的图像系统,与艺术家刘诗园(在线远程)、策展人、研究者杨北辰、北大博雅博士后杨云鬯一起探讨影像创作的方法和可能性。

活动日程

19:30-20:30艺术家刘诗园影像呈现《迷失出口》《证据》 《触景生情己不知》
20:30-21:30映后交流刘诗园、杨北辰、杨云鬯

影片信息

《迷失出口》

Lost In Export

导演:刘诗园

类型: 单频4K录像

年份:2013

时长:33分44秒

语言: 英文

简介:《迷失出口》以电影史及录像艺术中的经典场景为基础材料,通过对“情感”及“浪漫”的理想化展现,看似可信地叙述了两组人物交错行进的关系。在影像中,角色选取强调了情节的普遍性,与互文的对白、时间线的闪回与错置构成了相互作用的文本链。艺术家赋予作为叙事元素的自然景色相应指涉,从中提炼出可感知的典型要素,通过叙事反映当下被虚构的情感和体验。艺术家在这部作品中延续了其学科性研究的工作方式,深化了在《视线的边缘,或大地的边缘》中对叙事可靠性的讨论,发起对于艺术中“经典”标准的思辨。经由反复验证观众对“真实性”的期待。


《证据》

Evidence

导演:刘诗园

类型: 单频录像

年份:2009

时长:11分40秒

语言: 中文

简介:《证据》是艺术家对身份问题的早期探索。作品强调了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关于人和人,甚至生命本身之间的关系。作品源于艺术家某天即兴产生的游戏念头,她召集朋友们带上能代表各自身份的服装,举办一场派对。艺术家与朋友们设置了两组号码,一组贴在服装上,另一组供参与者们随机挑选。每位参与者先挑选一个号码并穿上相应号码的服装。艺术家随后写下代表每个身份的动作和对话,用数字编号,使成员可以按抽到的号码进行表演和谈话。因而最终,每个参与者穿着别人的服装,以另一个人的身份谈话和行动,并在其中体会全然的兴奋、异样和真实。

 

《触景生情己不知》

Isolated Above, Connected Down

导演:刘诗园

类型: 单频录像

年份:2018

时长:21分55秒

语言: 英文

简介:电影作品开始于一系列宁静而生动的户外场景:天上的云朵,流淌的小溪,池水中的锦鲤,原野上的花朵和蜜蜂。然而,云中突然出现的文字和疑问让影片叙事骤变,一系列貌似不关联的图片组成了一条条无尽的老式胶片,在电影画面中展开。这些图像构成的整体将自然的事物归为文化,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又一次突兀的场景转变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一个家庭场景:在一幢住宅内,一对夫妇在晚餐桌前聊天。在电影的最后,镜头指向了一只逐渐死去的蜜蜂。刘诗园以其独特的拼贴手法架构了电影“貌离神合”叙事,流动的意义在电影既跳跃又连贯的叙事中编织自身。电影的诸多文本内容带有饱满的情感,但叙事形式是冰冷而抽离的;作品探索了自传式创作的普适意义,以及死亡、主体关系、生命的往复、每日生活的悲剧性质等主题,也指向了刘诗园于此后创作的 A Sudden Zone 等有相似结构的电影作品。

映后嘉宾

刘诗园(艺术家)

1985年生于中国北京,现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北京与丹麦哥本哈根。200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艺术系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获得硕士学位。刘诗园的艺术实践涉及摄影、影像、文本、空间装置、舞台剧等多个领域。取消预设的主观价值判断,从而保持与其工作对象之间感性与理性的疏离,是刘诗园工作的方法和态度。不论是通过自主拍摄与创造,又或者挪用既有图像与文化资源,刘诗园通过将其对象充分调动和重组,使它们原本悬置的语义再语境化,借此追问这个被图像记录和包裹着的世界的方方面面:图像对人们刻板印象的塑造、图像背后隐含的宣传属性、流行文化对人感知与价值标准的影响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论是图像、文本,又或者实体的物件,它们如同有待调度的演员,通过艺术家的指导和排演,重新激发出自身原本的意义和情感潜能,更在彼此的互动中构造出新的图像迷宫、叙事拼图与思想剧场。

近期的个展包括:“悬帧”(空白空间【草场地】,北京,2022);“For Jord”(Tanya Bonakdar画廊,洛杉矶,2020);“不透明授粉”(Frost Art Museum,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劳德代尔堡,2020);“言外之意”(空白空间,北京,2019);“触景生情己不知”(Tanya Bonakdar画廊,纽约,2018);“像泥巴一样简单”(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5)。近期的群展包括:“Mirror Image: A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Identity”(亚洲协会美术馆, 纽约,2022);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三年展(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墨尔本,2020);“月相”(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9);“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OCAT深圳,深圳,2019);“Welcome to The Jungle”(杜塞尔多夫美术馆,杜塞尔多夫,2018);“寒夜”(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银川双年展“图像,超光速”(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16);“本土——激流和嬗变下的中国艺术”(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2016)和第7届深圳雕塑双年展(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12)。她的作品被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丹麦嘉士伯基金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等收藏。


杨北辰(策展人、研究者)

一位生活于北京的研究者与策展人。目前担任美凯龙艺术中心总监,同时是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思想委员会(Thought Council)成员之一。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其研究兴趣侧重于在当代复杂的技术&生态语境中探讨运动影像的可能性,致力于以激进的媒体考古学模型进行关于另类现代性问题的思辨,并强调以新物质主义的立场重新诠释历史与地缘政治。其策展实践与跨学科的学术方向相辅相成,策划过的项目包括“新冶金者”( Julia Stoschek Collection,杜塞尔多夫)、“微纪元”(Kulturforum,柏林)、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交融的激流”(广东美术馆,广州)、“牛皮纸包裹的月亮”(Prada荣宅,上海)等。曾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主持了一项为期三年、围绕中国运动影像艺术的学术项目,并为之策划了三个研究性展览:“反投影:中国早期录像艺术中的媒体雕塑”(2019),“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2020)以及“无独有偶:影像及其扩展领域”(2021)。近期于美凯龙艺术中心规划了为期三年的研究性展览项目“谁拥有自然?”,第一章“多物种之云”已经发生,第二章则将于今年下半年呈现。亦曾为多位艺术家撰写过图录文章,包括曹斐、劳拉·普罗沃斯特(Laure Prouvost)、奥玛·法斯特(Omer Fast)、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何子彦等。其个人学术专著《作为档案的电影》即将付梓。


杨云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

1990年生于广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兼任伦敦大学学院(UCL)人类学系荣誉研究员、期刊Photography and Culture联合主编。2020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与视觉文化的博士学位,曾求学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山大学,研究领域包括艺术人类学、视觉人类学、中国现当代视觉文化,目前致力于探索中国摄影史上的“业余主义”及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志转向”。


合作方

阿那亚

BONFIRE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