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苏州国际设计周上,《城市中国》杂志受邀参展,展览主题为“超·中国——河道轨道映射的中国加速与压缩镜像”。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加速为主要线索,以京沪高铁与京杭大运河的沿线城市化地区为对象,展现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下,在慢与快、老与新、扩张与压缩的社会转型之中,人与空间、时间、基础设施的复杂关系。以这些内容为制作素材,展览现场悬挂了四幅长画轴,作为“超·中国”展厅内参观的主动线。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度使得习惯了持续“加速”的国人不得不给生活按下“减速”键,乃至暂停键。疫情影响持续至今,深刻影响了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工作,也在逐步重塑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然而,“加速”的习惯并未远去,只是摇身一变换了一种形态继续存在于你我体内。单从人们在新冠疫情出现没多久,就迫不及待地讨论所谓“后疫情”时代的发展,便可见一斑。 某种意义上,“加速”本身就是一种中国城市化的叙事。本次沙龙,《城市中国》将以此次展览的研究创作为基础,围绕如下几个关键词展开:
加速。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进程。可以说,加速是现代化的最直接表征,加速主义是现代性永恒的意识形态。社会的全方位加速,同时带来了时空压缩、信息简化、关系损耗、普遍异化等一系列症候。
基础设施。近代以来,以铁道、火车的出现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得加速变成可观可感的生活世界。从京杭大运河,到京沪铁路,再到高铁,中国的基建狂魔属性,重塑了空间地表、地貌,改造人们的日常生活。基础设施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
城市化。从运河到高铁的加速运转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显得异常瞩目,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发展逻辑。但潜藏在发展主义的叙事背后,我们还能这些基础设施的沿线发掘出什么?
本次分享将结合以上关键词,摘取展览中画轴、装置、影像等内容,对“大运河+高铁”沿线的若干具体地点、故事进行解说,并试图以此展开一场与当前疫情影响下的城市的隐性对话。
活动内容回顾:加速,中国城市化的一种叙事
关于《城市中国》杂志
《城市中国》是一本课题性的研究杂志,也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杂志。从政治、人文、经济、规划、建筑、艺术、社会生态、商业形态等学科的各层面介绍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权力空间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是对城市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脉络的理性呈现。我们的编辑与设计团队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对该进程保持敏锐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一分子。
宋代伦(《城市中国》编辑)
林悦(视觉艺术家)
清华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毕业。创办林记工作室,主张用可感知的视觉艺术形式向公众传递观点与价值,持续关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等领域。
与谈嘉宾
石青(艺术家)
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激烈空间”、“重庆工作研究所”、“江南基栈”联合创办人。相关艺术作品:《1794公里:关于大运河的能源地理》2008;《大运河的能源地理之二:速度图像与能量的消失》2019。
崔国(《城市中国》杂志社执行主编)
《城市中国》杂志社执行主编、华都设计(HDD)城乡规划与策划总监、《广州城市更新》(广州城市更新协会会刊)编委、2019苏州国际设计周(SDW)城市主题展策展人,发起了《城市中国》海外观察员(UCO)计划,主持完成了国内外100余个城市及地产开发项目的研究、规划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