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本次系列公共项目讲座将聚焦于图像研究、权力关系和多重时间与历史的联系,通过邀请青年学者、策展人及写作者加入交流,探讨我们在新的时代中,如何能从各自的实践和思考出发,去重新认识自身,并从不同角度提出对当今世界问题的反思。
2020.12.26(周六)
14:30-16:00
中文
线上直播
https://us02web.zoom.us/j/83409709413
活动流程
14:30-14:40 主持人介绍
14:40-14:45 赵谦:黑洞和破碎的花瓶
14:45-15:00 苏予昕:两者皆是——绘画中的图像语法
15:00-15:15 刘国强:图像的缝隙
15:15-15:25 陈丹笛子:日常即兴中的见景生情
15:25-15:40 王欢:无首与裂口
15:40-16:00 讨论及问答
形象不仅是一种语言,或一种特殊的符号,它更像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被赋予传奇地位的一个在场或人物,参与和我们所讲的进化故事并行的一种历史。形象之名包含着广泛的具体事物,不论是图画、雕像、视觉幻象、地图、几何图案、梦、景观、诗歌、记忆,甚至作为形象的思想——更应当将其看作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来自远方的家族,在迁徙的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变形。不同类型的形象寓居于各类具体学科,是福柯意义上词与物之间的秩序,使得结构中的要素在另一个结构中重复;它像是一种更为泛指的概念,生发出各种特殊的相似物(和谐、模仿、类比、共鸣),这些相似物通过知识形态将世界聚拢起来。然而,形象中的连续性与关联性是否可能被无意打破?它所指涉的真实是否蕴含着背叛观看者的制作步骤?它悄悄从人们的心理形象中盗走了什么?它又是如何通过与媒介的亲密联系,对人们诉说着另一套叙事?
本期讲座将邀请艺术家赵谦、刘国强、苏予昕、陈丹笛子和写作者王欢结合相关创作与研究展开分享,尝试打开图像中的另类路径。赵谦将以新闻及天文图片为样本,探讨作为证据的图像在具体的转译过程中内涵的本体论意义。刘国强以缝隙作为比喻,探讨与自身创作相关的观察方式:思考图像的瞬间像一个释放的契机,亦使日常之物成为作品的图像通道。苏予昕在绘画中关注图像如何在盲目中拼写风景,在我们已知但不曾停止变动的的图像语法之中,有时收获固有经验、有时摆荡于歧义性之间。这次分享中,她将尝试梳理近期作品中的几种制图机制——从折叠空间与多重时间点的图像收纳,到工作室中的色彩制作参与进绘画叙事的可能性。陈丹笛子将分享实践中“触景生情”式的创作方式,探讨当日常景观被我们的目光所获取之时,它的意象是如何随着自身的认知域所变化,偶遇之物的形象是如何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交互,而形成一种隐喻表达。王欢则通过近期的图片搜集实践,将“无首”的形象作为一种索引和定位法则,编织起一个临时网络,以接近、抚摸和试探这种形象的历史根源、文化逻辑以及更多潜在指涉。此外,我们还邀请到了学者、艺评人及策展人贺婧作为评议嘉宾加入讨论与交流。
嘉宾
陈丹笛子(艺术家)
1990年出生于广西贺州,201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广州和杭州。陈丹笛子擅长以录像、装置、摄影和文学进行创作。她的作品探索了亲密、短暂的瞬间和人类的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人工世界中反复出现的现象相遇的感知和体验。通过自我认识和对生活环境的观察,揭示独特的时刻和情感之间隐藏的短暂本质。
贺婧(青年学者、艺术评论人、策展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艺术“观念–图像”架构下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现象学视阈中的绘画研究,并致力于当代艺术批评的实验写作。
贺婧分别于巴黎索邦第一大学和清华大学获得双学士和双硕士学位,曾在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任研究员,目前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候选人。作为资深的当代艺术研究和写作者,她曾先后担任《艺术界/LEAP》杂志的法文版创刊主编和国际版副主编、主笔,以及毛继鸿艺术基金会学术总监;并曾于法国国家出版与图像艺术中心、蓬皮杜艺术中心、里尔伯爵夫人博物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OCT当代艺术中心、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旧金山影像艺术博览会等国内外艺术机构和学术平台策划和主持过多个展览、学术论坛和放映项目。
刘国强(艺术家)
1988年生于山东,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201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刘国强的作品包括录像,装置,平面,以观念艺术为主。
苏予昕(艺术家)
1991年出生于花莲,2016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研究所,现生活和工作于台北和上海。苏予昕的绘画是静物、图表、风景、信息碎片和记忆以多声道、多时区、多屏幕的印象混合输出。在这个事物投射出来的印象比事物本身更丰富的时代,其绘画欲描述的是多元感知杂揉的平行印象主义。
赵谦(艺术家)
1990 年出生于江西九江,2018 年获加州艺术大学纯艺术硕士学位。他的创作关注个人的日常行为以及不同媒介之间的转译,通过将信息转化成平面图像进而消解原始的意义,构建出真实与虚拟交织的空间。
王欢(写作者、策展人)
出生于1991年,现居北京的写作者、艺评人和策展人,致力于维系艺术性的思想写作,在实践中以去文体化的方式展开书写。他于2018年获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一等奖,2019年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大奖,2019年入围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展览计划”终选名单,2020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丛书《小径:赤贫得只剩语言》(假杂志)。
主持人
方言(UCCA公共项目策划人)
艺术评论人,现担任UCCA公共实践部项目策划人。毕业于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获得艺术史哲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法国蓬皮杜中心国立现代美术馆。
华宇青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