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至10月12日,UCCA沙丘美术馆呈现中国艺术家胡尹萍的特别展览“你可以随时开始”。作为胡尹萍艺术项目“胡小芳”十周年的重要纪念,本次展览通过一系列沉浸式的混合媒介作品,将观众带入毛线与织物交织的细腻世界,在柔软的手工劳动中体察女性经验与艺术表达的力量。
9月27日(周六)16:00-17:30,UCCA邀请艺术家胡尹萍、香港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策展人王慰慰,以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候选人孔煜也,展开一场围绕“织物、劳动和女性经验”的对话。胡尹萍将从“胡小芳”项目十年的发展谈起,分享她如何在UCCA沙丘美术馆的展览中继续探索毛线与织物所承载的记忆与情感。王慰慰将结合自身的策展实践,讨论纺织文化与当代艺术之间的互动、彼此影响,以及手工技艺如何在当下被重新激活,进而为文化遗产的创意性传承和社区的凝聚力注入新的可能。同时,孔煜也将分享她对数字零工经济中“织女”群体的研究。她关注那些借助平台基础设施从事纺织劳动的女性:她们来自不同背景和技能层次,逐渐发展出丰富灵活的零工技术策略,实现手工编织和平台逻辑的“双重编码”。从数字化劳动的实践出发,孔煜也将引导大家思考女性劳动与技术之间的张力。三位嘉宾将围绕纺织的观念与实践展开讨论,探索以纺织为起点集结女性社群的意义,共同想象如何“编织我们的未来”。本场活动由UCCA公共实践策划人王佑佑主持。
胡尹萍(艺术家)
1983年出生于四川,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作为一名观念艺术家,胡尹萍对当代艺术创作的探索超越了物质性,她将自己的艺术定义为一种介于“事件”与“作品”之间的状态。毕业后,胡尹萍制造了三个艺术人格:乔小幻(2007年至今)、胡小芳(2015年至今)和胡尹萍。艺术家品牌“胡小芳”重视艺术实践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联系,它以社会实验为构想——将自己嵌入到现实生活的架构中,并试图在社会中塑造一个真实存在的角色。胡尹萍的作品为偶然的相遇和意外的情境提供了可能,使计划外的结果和情境得以延展。虽然她最常展出的是针织和雕塑作品,但其作品很少是静态的,通常是持续生长、进行中的。
胡尹萍的部分个展包括“胡尹萍个展:胡小芳和乔小幻”(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2);“雪白的鸽子”(箭厂空间,北京,2018);“游客”(IAER,意大利,2017);“小芳”(箭厂空间,北京,2016);“谢谢”(3号空间,成都,2016)。参加的群展包括“商人的故事”(kurimanzutto,墨西哥城,2023);“希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松隐艺术空间,首尔,2023);“年年:动物的能与术”(德基美术馆,南京,2023);“不可思议的行动”(A4美术馆,成都,2022);“出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份”(挪威利勒哈默尔美术馆、奥地利萨尔茨堡现代美术馆、哥本哈根加姆勒斯特兰德国际艺术中心,2022);“无尽的服装”(X美术馆,北京,2021);“身体视觉”(云美术馆,深圳,2021);“帘幕”(Para Site,香港,2021);“空港双年展”(广州,2019);“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19);“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民生美术馆,北京,2018);“甜蜜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7)。
王慰慰(香港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策展人)
现为香港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的策展人。她于2010至2017年间任职上海当代艺术馆策展人。2017年,王慰慰参与台湾关渡美术馆的驻馆策展人计划,同年参与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国际研究员项目。2018年获选为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联席策展人,同年取得亚洲文化协会个人研究计划奖助金,于2017年展开关于东亚当代艺术的一系列调研。
王慰慰近期策划的展览包括:“涌动的暗线-游走在民间智慧与当代视野之间”(2025)、“云,权力与纹饰 – 中亚织行”(2023)、“再纺东亚系列二 – 边织边拆的网”(2022)、“再纺东亚系列一:手中的罗盘”、“尹秀珍:补天”(2021)。
孔煜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候选人)
媒介与妇女/性别研究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候选人。先后在北京大学获得文学(新闻学专业)学士、哲学学士双学位以及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石化行业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她关注纺织技术与妇女劳动,目前的研究聚焦于化学纤维的媒介史,讨论20世纪中国在全球语境下的技术传播、时尚消费与服装文化变迁等。发表可见于《妇女研究论丛》《国际新闻界》等。
王佑佑(UCCA公共实践策划人)
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和伦敦考陶德艺术学院艺术史系,2022年加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现任公共实践策划人,为“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劳伦斯·韦纳: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鸟头:云云”、“莫毅:我在我的风景里”等展览策划系列公共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