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Edge与沙特阿拉伯王国文化部(由其下属的沙特视觉委员会为代表)携手,于2025年3月8日至6月8日呈现“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这是沙特当代艺术家在中国首次举办的大型机构个展。作为沙特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之一,艾哈迈德·马塔尔为推动沙特阿拉伯丰富的当代艺术生态与视觉艺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通过摄影、影像、雕塑和行为表演等多元艺术形式,审视与探索了沙特王国日新月异的面貌对个体生活、社群结构、社会发展乃至全球格局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及经济影响。
汉志(Hejaz)地区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濒临红海,麦加、麦地那、塔布克等城市坐落于该地区,见证了该国的悠久历史,也是文化、贸易与宗教活动最活跃的中心之一。得益于红海沿岸的地理优势,汉志地区长期以来是经济作物贸易流通的重要节点。在这里,沙漠与绿洲交织的地貌孕育出多元且包容的饮食文化,而香料、稻米等经济作物,亦随着古老的商道,在东亚、南亚与中东之间往返流转,构成一条条跨越地域与文明的迁徙轨迹。“短波”是能穿越千里、传播细微讯息的无线电波,也意喻食物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缓慢深远的传播路径——如同香米自东亚漂泊至红海岸,香料自阿拉伯辐射至江南,它们在时间与空间中调制频率,在文化天线之间留下回响。
本次“汉志短波”工作坊将邀请阿拉伯历史研究学者温爽与艺术家钟云舒,以稻米为经,香料为纬,连接沙漠与绿洲、传统与现代、中国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短波天线”。首先,阿拉伯历史学者温爽将围绕沙特阿拉伯的香米及其传统米膳,探讨食物及农作物传播,以及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贸易格局演变、环境变迁、人文习俗传承之间的联系。艺术家钟云舒长期关注稻米等经济作物在多重语境中的物质状态与文化意涵,积累了对其状态的感知与想象。她将基于此,在工作坊中带领参与者熟悉稻米与香料等材料的形态、气味,并由此思考习以为常的日常之物背后潜藏的感知机制与社会文化关联。艺术家还将带领参与者制作稻米香囊,在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调频这段关于粮食、气味与记忆的“汉志短波”。本次工作坊由UCCA公共实践策划人吴伊瑶策划。海报主视觉基于AI图像生成,由陈看后期绘制。
温爽(上海纽约大学历史学教学助理教授)
转行从事历史研究之前,温教授曾在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担任电视新闻直播同声传译员(普通话-英语-广东话)和采访记者,并多次前往中东地区进行突发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母语为普通话的她,从2006年开始先后在埃及开罗美国大学、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高等语言学院、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和明德学院(Middlebury College)专修阿拉伯语多年;博士毕业后,温教授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东问题研究所任博士后研究员,后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区(New York University Abu Dhabi)任教。温教授的研究曾获美国历史研究学会、亚洲研究学会、卡塔尔基金会、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以及德国教育与科研部的资助。她的第一本专著探究19-20世纪期间大英帝国对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在物种转移、劳工纠纷、西医知识和宗教思想等多方面、多层次交往中发挥的中介作用。
钟云舒(艺术家)
1990年出生于武汉,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她的艺术实践侧重于日常流动中可用于抵抗和质疑的瞬间,这些被凝固的瞬间可能是简单、优雅、有点喜剧,甚至可能是荒谬的。在她的材料雕塑中,并没有某种精确的分界,它们分散却又相互制约。她擅长在实践中串联、安排、组合或建造不同物件与词语的多重关联,将隐藏在生活有机物里的矛盾性巧妙安置。作品的状态似乎想重回一些根本的规律和节奏,又隐隐约约地试图打破。
她近期举办的个展包括“难以置信的柔软进程”(Tabula Rasa三米画廊,北京,2025);“一个正在移动的人晚上会在哪里睡觉?”(Tabula Rasa三米画廊,伦敦,2023)。近期群展包括“惊蛰”(喜在空间,北京,2025);“即兴”(中间美术馆,北京,2024);“拟态剧院”(汉雅轩,香港,2024);“小节线内的抽屉”(“青策计划2024”,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