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或许那些曾走出洞穴,看到光后又返回的人,穷尽词藻也无法使洞内那些对影而坐的人明白,外面的真实究竟是怎样的。又或许语言的描摹刻画与曾经的音容笑貌相较,稍显空洞、乏味和无力。但讲述和书写都是为了不要遗忘,而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时过境迁,当纸页泛黄,回忆起褶,往事仍旧在风中飘荡。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围绕2023年3月18日至6月11日于UCCA举办的“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的展览内容,UCCA计划开展一系列相关对话、工作坊以及影像、表演类公共项目活动。其中,第一场对话将邀请艺术家耿建翌曾经的好友、共事者、同僚,邀请他们基于个人留存的过往影像为资料,以其与艺术家本人交往过程中的趣闻轶事等诸般回忆,展开个体化与个性化的分享与交流。
在2023年3月18日公众开幕日的第一天,UCCA邀请到了凯伦·史密斯、杨振中、张培力、林天苗与周诗岩作为嘉宾进行分享。作为在不同历史时期与艺术家的工作生活有过交集的人,几位嘉宾将从侧面梳理并回顾耿建翌之为艺术家、之为教育工作者、之为人的人生脉络,试图向公众拼凑、勾勒出一幅更为鲜活、生动、立体的艺术家本人画像,同时也以多元的视角回应了本次展览标题所提出的“他是谁?”这一看似简单实则隽永的问题。
凯伦·史密斯(“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策展人)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作家,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凯伦·史密斯在2012年被任命为OCAT西安馆的执行馆长。2015年担任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2021年加入德英基金会。凯伦在中国的策展项目包括“与材质的表情有关”(OCAT西安馆,西安,2022);“一光诸影:夏永康”(京都国际摄影节,京都,2020);“我与你:埃里克·索斯”(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20);“墨水之外:中国艺术家作品集”(佩拉博物馆,伊斯坦布尔,2019);“摄寻千里:十见天地”(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18);与杰弗里·戴奇共同策划“波普之上”(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6);“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莫纳什美术馆,墨尔本,2015/2016);“醍醐:段建宇、胡晓媛双个展”(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13)以及与西蒙·格鲁姆和徐震共同策划的“真实的东西: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泰特美术馆,利物浦,2007)。学术著作包括2008年出版的《九人传: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以及自2011开始出版的《发光体: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系列著作等。
杨振中(“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策展人)
艺术家、策展人,1968年出生于浙江。通过录像、摄影、装置、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观念艺术的创作实践,并于2003和2007年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曾作为策展人,在上海合作策划了“超市展”“快递展”“吞图”等十几场当代艺术项目。
杨振中的重要个展包括:“静物与风景”(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8);“始终”(MANEGE美术馆及展览协会,莫斯科,2014);“不在此时”(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13);“不要动”(香格纳,北京,2011);“杨振中”(IKON美术馆,伯明翰,2006);“轻而易举”(比翼艺术中心,上海,2002); 重要的群展包括:“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我们光明的未来:控制论幻想”(韩国白南准艺术中心,龙仁,2017);“前卫中国:中国当代艺术20年”(国立新美术馆,东京,2008);“全球化城市”(泰特美术馆,伦敦,2007)等。其作品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2003,2007)、上海双年展(2002,2016)、广州三年展(2002,2005,2012)、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06)、里昂双年展(2013)等国际大展,亦被纽约MoMA、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IKON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瑞银集团等重要公私艺术机构所收藏。
张培力(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1957年11月生于杭州。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居住和工作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1985、86年组织参与“85新空间”展览及“池社”活动。主要作品有《X?》系列、《30X30》、《水-辞海标准版》、《(卫)字3号》、《不确切的快感》、《遗言》、《阵风》、《碰撞的和声》等,《30X30》(1988)被艺术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作品。强调艺术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和干预,强调艺术语言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性。主要从事以录像、文字、声音装置、机械装置、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创作。
从事艺术教学工作三十余年,于2003年在中国美院建立新媒体系,开始了中国艺术院校中最早的新媒体艺术教育。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及里昂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光州双年展、釜山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比利时根特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作品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比利时根特当代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澳洲昆士兰美术馆、香港M+、福冈亚洲美术馆、法国造型艺术委员会、民生美术馆(上海)、德国戴姆勒艺术收藏、中国泰康收藏、法国DSL艺术收藏、香港K11艺术基金会、四方美术馆(南京)等国内外机构收藏。获AAC年度艺术家大奖,CCAA终身成就奖。
林天苗(艺术家)
1961年生于山西,目前工作、生活在北京。林天苗是目前国内最广为人知的装置艺术家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林天苗的作品强调对生活中琐事杂物的反思,关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联, 并以个人体验化的方式对艺术、生活、社会、政治以及伦理等方面进行着深入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林天苗和同为艺术家的丈夫王功新旅居纽约。1995年林天苗回到中国北京开始进行艺术创作生活。林天苗的诸多作品以丝线缠绕的方式进行创作,这成为她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创作语言。抛除“丝线”和“缠绕”这类特性的束缚,她的每件作品都处在语言的推理和演进之中,有着自身的严密性和连贯性。其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和文化社会意义的指向突破了女性艺术的范畴,延伸至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是无分国界与种族的艺术语系。林天苗曾参与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2007)、巴塞尔文化博物馆(瑞士,2011)、亚洲协会美术馆(纽约,2012)、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5)等机构的重要群展。其近期项目中包括了:2015年林以告别女性话题为主线的个展“1.62M”,在昊美术馆举办;2017年参与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群展“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的剧场”;2018年在外滩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体•统”;2020年在红砖美术馆“2020+”中以《缠的扩散》参展;2020至2021年,参与了国际公共艺术项目“海边的驿站”项目。林天苗的作品被布鲁克林博物馆、国际摄影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蓬皮杜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香港艺术馆、香港M+美术馆和昊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周诗岩(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艺术史与先锋派理论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研究兴趣集中在图像研究、媒介理论与文化批判的交叉领域,尤为关注现代性条件下的美学先锋派理论与实践,著有《建筑物与像》《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译著有《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与日记》《包豪斯剧场》,近年主编“重访包豪斯”丛书。
田霏宇(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田霏宇现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兼CEO。自2011年出任馆长以来,UCCA已在田霏宇的带领下,由私人美术馆成功转型为UCCA集团,旗下包括一座由北京市文化局认证、于多地运营的美术馆,一个公益基金会和一组以艺术为核心的企业。田霏宇在任期间,UCCA已举办了70多场展览和上千场公共项目,每年向超过百万观众介绍中国和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及艺术新秀。2009年至2012年,他创办了中国首个国际发行的双语当代艺术杂志《艺术界LEAP》,并担任编辑总监。此外,他还是国际知名艺术杂志《Artforum》的特约编辑,并曾担任Artforum中文网的创始主编。田霏宇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和写作经验,他曾任2017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大展“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的联合策展人,以及2021年沙特阿拉伯首个当代艺术双年展“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艺术总监。田霏宇在2015年被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为“全球青年领袖”,2016年被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选为“公共知识分子”项目的成员。田霏宇自2001年移居北京,获有杜克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