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陶美术馆的新展“水底火焰”展出了艺术家曹舒怡与林从欣的新近创作。展览通过构建彼此回应、互为镜像的场景,聚焦两位艺术家对物质转化、时间流变与神话叙事等主题的探讨。曹舒怡的创作基于近期对不同文化语境中水神形象和信仰的研究而展开,她将二号展厅想象为一座水底神殿,以《石娲》(2025)、《岩母》(2025)、《棘花》(2025)、《断裂之地》(2025)与《天降之水》(2025)等作品,在此构建出一个介于中国神话“水晶宫”与考古现场之间的空间结构。
UCCA陶美术馆所在的宜兴陶城地处太湖西岸,境内湖泊占比约为五分之一,自古以来便以水路通达、舟楫便利而闻名。春秋吴楚战争中,由伍子胥开凿的胥溪构成了芜申运河的雏形,成为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人工水道之一。此后,芜申运河与武宜运河逐渐完善,联通太湖与长江,为紫砂陶泥与陶器的流通提供丰富水道资源,也构建起以水系为轴线的地理格局与生产网络。
围绕水系的生产活动也形成了丰厚的民间文本与声音文化。船歌、摇橹山歌、船工号子等与水上劳作密切相关,往往依照劳动节奏即兴而成,歌词与音调紧贴方言结构,随时间流转而形成了一套流动的、节奏鲜明的口头叙事系统。渔民合力起网、撑船转身、船帆缓缓升起的动态,常被节奏性地描绘于歌声中,也呈现出生动的画面感,使这些口头叙事天然具备了被“转译”为图像的潜力,也构成了一种可感的“声音图像记忆”。
尽管前现代的渔业生活已逐渐远去,但其节奏与景象仍在渔歌中留下痕迹。那些关于水神、湖泊与船只的语言画面,构成了理解宜兴水乡风土的重要线索。受这些口头文本的启发,本次四格漫画工作坊将以太湖与宜兴渔谣中所承载的水神意象与地方景观为切入点,邀请图像创作小组“不一”带领大家探索如何从渔歌文本中汲取灵感,通过图像叙事进行个人表达。工作坊将分享从文本、画面、概念、感受等为出发点的创作方式,介绍四格漫画的基础构成方法,并邀请参与者完成具有个人表达的四格漫画创作。
不一(图像创作与译介小组)
不一成立于2016年,由建筑学背景的两位创作者一一、Yuer组成。她们本科、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Yuer博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现居上海和南京。不一的主要作品与“看”密切相关,涉及绘画、漫画、摄影、专题研究等领域,曾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展出。她们关心“可见”之物,尝试用图像编织记忆、用形式捕捉意向、用文字追随目光,在此消彼长中建造可见世界。
https://buyibu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