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漂移现实:食语群岛”系列第一期
专题研讨:树木之下,土壤之上

2020.8.15
15:00-18:00

对话
地点:  线上
语言:  中文配英文翻译

“漂移现实:食语群岛”第一场专题讨论以我们所立足的土地为起始,借由艺术家在创作中通过种植活动和自然发生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艺术与社区实践在食物议题上的重要性。土壤作为一种具有孔隙性的细微而松散的介质,能够供给作物营养并为水资源提供储存空间的土体,亦可大到成为人们的一切活动赖以立足的栖生之地。不论是从一种万物有灵的角度出发心怀敬畏地与自然共处,或是站在科学立场去看待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关系,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和一切食物生产和种植的基础,在艺术实践中成为种植、农务、社区花园、土地占用及生态保护等问题的密不可分,成为理解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关键入口。我们所熟知的食物及其变种是否具有某种谱系学?人和自然的共生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得以真正尊重和维持?什么是真正的乡村生活?种植又如何变成一种具有分享和思考意义的艺术和社会实践?

本期讲座邀请了安天、黄博志、劳丽丽及徐坦四位艺术家作为研讨嘉宾,围绕土地、种植、食物供应和社区实践等话题进行线上的专题研讨交流。不论是安天在“苹果:一场引介(一次一次,再重来)”(2014–2018)和“森林”项目(2019)中,对全球化生产链闭环问题的揭示,以及对其给予深入批判见地的生态女性主义态度,还是徐坦从“食”(同时作为“进食”和“食物”)的概念出发,对自然、耕种、食物生产、饮食习惯和地理气候的历史线索进行的思考,及其长期致力的社会植物学研究,或是黄博志在“五百棵柠檬树”项目中集种植、研究、写作、酿造和调酒为一体的实践方法,在“梦启酒”计划中对饮酒者在萦绕着亲情与梦的叙事中进行的文化生产启发,甚至劳丽丽借由务农实践,在自然中苦忧参半的耕种体会、不经意的社区经营、误打误撞举行的文艺活动,以及对另类生活模式的探索,本期专题讨论将聚焦四位艺术实践者的调研型方法,在土地、种植、食物供应和社区实践等相关议题上展开充分的呈现和讨论。

活动流程

15:00-15:10 开场介绍

15:10-15:55 安天:于树于人

15:55-16:25 徐坦:地母与食

16:25-16:35 中场休息

16:35-16:55 黄博志:如果梦是一株植物

16:55-17:30 劳丽丽:从自然走向未知之境

17:30-17:45 嘉宾讨论

17:45-18:00 观众问答

嘉宾

安天(艺术家)

安天,1968年生于德国马尔,是一位艺术家和策展人,现生活并工作于柏林和希默尔普福特。自2006年至2011年,她在柏林白湖艺术学院(KunsthochschuleBerlin-Weißensee)任教。自2011年以来,她一直于基尔穆特修斯艺术与设计学院(Muthesius Kunsthochschule)任职绘画专业教授。 

安天的创作主要立基人类学和哲学研究,她的具象绘画、摄影及录像作品探索了物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在多年的跨越各洲的调研中,她对七种物件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追踪,并创作绘画和录像作品(《吉梅尔世界》,格拉兹美术馆,2011年)。随后,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历代(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苹果品种的关联。她的展览“苹果:一场引介(一次一次,再重来)”包含绘画、物件和纪录片,将全球食品工业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复杂关系置于话题前沿。

安天通常充当协作思想的中介,赋予生态学一种美学和社会纬度,同时也施予其时间感、场所感和针对性。在三年的时间里,安天是女性主义组织ff.的成员。随后她创立了E.F.A.(生态女性无政府主义)。在她的“花园中的生态女性无政府主义”(E.F.A. im Garten)系列中,她记录了位于柏林的一个被投资者清理的社区花园的自然开垦情况,以一种无政府主义自由之举塑造了花园修复保存的意义。

2018年,安天的跨学科合作展览项目“如何与鸟类、树木、鱼类、贝壳、蛇、公牛和狮子交谈”在柏林的汉堡车站现代美术馆开幕。她邀请了来自巴西、中国、法国、哥伦比亚、喀麦隆、波兰、塞内加尔和匈牙利的艺术家为此次展览贡献智慧。该展览以诗意的方式探讨了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安天的作品还研究了以国外展览为目的、从原产地运出并与原有环境分离的物件——该做法自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主义开始以来就变得愈发普遍。她在柏林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Gropius Bau Berlin)和格拉茨美术馆(Kunsthaus Graz)举行的关于艺术和手工艺概念的小组展览中进一步研究了这一概念,并探讨了文化物品在被存档、保存和展出后所经历的意义及其功能和价值的转变。


徐坦(艺术家)

徐坦(1957年生于武汉)现生活于珠三角地区和美国。他曾经是实验艺术工作小组“大尾象”成员。时至今日,徐坦还是保持着他“漫游者”的生活方式。他敏感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化,不停地追问当代艺术的边界何在。他的工作方式更像是一个研究者、思想者,近十五年,他的工作目标在于: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如何将社会性的研究和艺术联合在一起,进行实践性的社会知识生产。他的一些作品在产生的当时尚无法定义,而在今天更显其存在的意义。徐坦曾参加威尼斯、柏林、光州,上海和沙迦双年展等,以及广州和乌拉尔三年展。

 

劳丽丽(艺术家)

劳丽丽1983年生于香港,2006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学士(主修艺术,副修日本研究),2017年获得中文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她是一位“退役”旅游记者,现专注于与大自然生态相关的艺术创作。丽丽目前在生活馆学习农务之余,同时探索“半农半X”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实践促使她对另类生活模式,以及作为一位香港人兼艺术创作者的自主性作出提问。劳丽丽的作品以流动影像、摄影、装置及混合媒介为主。她曾成立漫慢电视项目,主要研究涉及食物、农耕、酝酿、慢驶、监视与冥想等相关议题。她的作品以流动影像、摄影、装置及混合媒介为主。(生活馆生活馆位于锦上路谢屋村,是一个旨在探讨和实践新生活价值的实验场,现为永续农业生产基地。生活馆举办有种电影节,放映世界各地农业及食物纪录片并延伸相关讨论。)


黄博志(艺术家)

黄博志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学系,在他多元化的艺术实践,着重探讨的是农业、制造业、生产、消费等议题,皆与其个人家庭处境和家族历史息息相关。2013年出版散文集《蓝色皮肤:老妈的故事》,透过记录他的母亲,一个平凡个体的职业流变,去间接反映台湾近五十年来的社会改革与经济变迁。在他近年持续性的创作计划《五百棵柠檬树》中,将展览作为募资平台,一方面挪用艺术世界的资源发展农业品牌、活化废耕地、种植柠檬树并酿造柠檬酒;另一方面则联系家族成员、当地农夫、消费者,产生新的社群关系。

主持人

方言(UCCA公共项目策划人)

艺术评论人,现担任UCCA公共实践部项目策划。毕业于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获得艺术史哲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法国蓬皮杜中心国立现代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