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漂移现实:食语群岛”第六期
专题研讨:公共厨房——烹饪协作作为一种集体实践的隐喻

2020.10.4
14:30-16:45

对话
地点:  线上
语言:  中文/英文配中文翻译

“漂移现实:食语群岛”系列的第六期讨论,聚焦“公共厨房”同时作为一种场所的含义及发生于其中的集体实践带给人们的文化启示。“公共厨房”在中文语境中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涉慈善厨房(Soup Kitchen),一种广泛存在于不同文化历史中,由官方、民间组织或宗教机构兴办的施膳之处,例如存在于奥斯曼帝国的大型慈善综合建设施中的公共厨房(İmaret),或是佛教寺庙的斋堂——香积厨,又如兴起于中国明清时期的官办赈饥之所——粥厂,甚至人民公社食堂;另一方面,它指代一种人们能够在其中任意取用基础资源,并共用烹调空间与灶具更为现代的公用厨房——一个能够代表协作与共享精神之地。在公共厨房中,食物的分发被视为乐善好施之举,人们在彼此对空间的占据与分享及协同烹饪操作中,与他人相遇、备餐、共餐、交流及共存。

我们受“公共厨房”含义之启发,在本期专题研讨中荣幸邀请了仁安·拉瑞安 、艾莉娅·内维丝塔、何颖宜及毛晨雨四位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策展人、研究者及艺术家作为嘉宾。他们中的每一位,在以个体身份进行由食物议题深入展开的相关艺术与文化实践的过程中,均同时保有作为一个甚至多个集体或组织中的创办运营者及协同工作者的角色。艾莉娅·内维丝塔同时作为艺术家和“巴库潘”食物研究小组的创办人,将结合她个人及团体的实践, 侧重讨论厨房作为一个去体制化的场所,如何催生出知识体系范围外的新生事物;何颖宜将谈及艺术项目“幸存计划”与她在曼彻斯特与实验剧院合作的“厨房计划”,并结合“五金”,一个邀请公众参与开放式吧台服务的社区文化聚集地,及其作为箭厂空间联合创办人的相关实践,向我们展示集体创作的可能性。策展人与研究者仁安·拉瑞安将着重回溯他此前的研究与展览项目,例如他与朱莉娅·萨里榭夏蒂(Julia Sarisetiati)联合策划的展览“好。食物”( “好。影像”2017年印度尼西亚媒体艺术节),着重分析食物与植物如何在诸如博物馆等陈设及文物保存空间中,作为“真正野生的生物”成为瘟疫与疾病隐喻的问题象征,及其内含的野性力量。毛晨雨则谈及他与周净、芬雷联合策划的项目“谷神变”中涉及的农业问题,并通过“拼多多政治”这一概念,基于当前数字社群的趣味与实在化之间的新现状,展示农业的当前肌理,并探讨农业生产和消费系统的关系。

活动流程

14:30-14:40

活动介绍


14:40-15:00

艾莉娅·内维丝塔:厨房——食谱遭遇质疑的脏乱之地


15:00-15:35

仁安·拉瑞安:美术馆及其真正野生的生物


15:35-15:55

何颖宜:果酱与幸存之菜谱


15:55-16:20

毛晨雨:拼多多政治——中国农业的数字趣味


16:20-16:45

开放讨论及问答

嘉宾

仁安·拉瑞安(策展人、研究者、菲律宾当代艺术网络公共参与及艺术教育协调员

仁安·拉瑞安(生于1989年,菲律宾苏丹库达拉)是一位研究者与策展人,他同时在菲律宾当代艺术网络(PCAN)担任该机构公共参与及艺术教育协调员。2012至2015年间,他组织并指导了“DiscLab|研究与批评”——一个致力于菲律宾当代艺术、视觉与网络文化中的批判写作、理论、研讨活动及研究的跨学科的平台和“虚拟”组织。

拉瑞安研究性的策展项目中,通过长期调研,考查在发展和整合项目进行的特定时刻"不充分"和"被减除"的图像与主体,例如其展览项目“畜牧群岛、老鼠与人类世”(2015)、“闪电研究:约束、冲突及污染的译介中心”(2017),以及“艺术家及社会梦想家”(2017)。他同时联合策划了第六届新加坡双年展“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2019)、“好。食物”——“好。影像”第八届印度尼西亚媒体艺术节(雅加达,2017)。他参与策划的其他近期展览包括:“的黎波里条约”(沙迦艺术基金会,沙迦,2018)、“生态之事,即应担之责”(瓦尔加斯博物馆,奎松市,2017)、“从万隆到柏林:如果所有月亮成一线”(SAVVY 当代艺术馆,柏林,2016)、“闪电研究:约束、冲突及污染的译介中心呈现PASÁ PASÂ(横滨表演艺术交流会议,横滨,2018;洛佩兹美术馆及图书馆,曼尼拉,2016)。

在菲律宾艺术基金会及国家文化与艺术委员会的支持下,他目前正着手对以文化为本、以社群为导向的出版物进行比较研究。这些出版物本着促进“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对话”的愿景,由棉兰老岛在被日本占领后,其宗教民族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的两支美国传教士队伍发起。他曾获得多个机构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及驻地资格。拉瑞安曾获得菲律宾迪里曼大学心理学学位。

 

艾莉娅内维丝塔(艺术家、巴库潘食物研究小组发起人)

艾莉娅•内维丝塔(生于1983年)是一位生活在在印度尼西亚日惹的艺术家。她曾获得印度尼西亚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专业学士学位。

艾莉娅•内维丝塔的艺术实践贯穿于艺术与社会研究中的诸多边界。内维丝塔热衷于进一步探寻对拓展上述两个领域可能形式的实验,并尝试突破其极限。同时,她对创造与介入批判性项目感兴趣,并试图引导人们去想象我们所渴求的世界。通过这些方式,她试图创造开放式对话,以针对现有的价值进行社会探讨。她的许多作品都与食物的议题密切相联,因其对食物的兴趣源起烹饪与饮食所引起的相关问题。在内维丝塔的观察中,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实际上已被历史化并被辨识为政治冲突的场所,尽管它们有时仅被简单绘制为个人的记忆。

2015年,艾莉娅•内维丝塔创立了“巴库潘”食物研究小组(Bakudapan Study Group),并将其总部设在日惹。作为一个饮食人类学研究小组,该组织将食物定位为研究经济、劳力、政治、性别和艺术领域问题的切入点。通过该平台,研究小组致力于各种艺术媒体的实验,例如装置、表演、模拟和视频,并将它们视为研究工具与方法。

艾莉娅•内维丝塔曾参加过多个展览和项目,其中包括:“异果逸民”(Früchtlinge)(贝哈尼亚艺术之家,德国柏林,2019年); “你对我知之甚少”(国家现代美术馆,韩国首尔,2018年);“好。影像”,Ruangrupa “开放实验室”驻地项目(印度尼西亚雅加达,2014年);“食物政治”驻留计划(英国伦敦德尔菲娜基金会,英国伦敦,2014年);雅加达双年展(印度尼西亚雅加达,2013年)。

 

何颖宜(艺术家、箭厂空间联合创办人)

何颖宜是一位从事装置和表演工作的多学科艺术家。她的作品通过幽默、出乎意料的方式处理日常物品和情况,以质疑更广泛的社会或文化问题。何颖宜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戏剧艺术学士文凭,以及纽约大学交互式远程通讯项目的硕士文凭。她生活并工作于北京和旧金山。

何颖宜参与过在亚洲、欧洲和美国举行的个展及群展,其中包括:行李寄存画廊(Luggage Store Gallery,旧金山,2016);BANK画廊(上海,2014);圣安德鲁斯美术馆(英国快富,2013);上海美术馆(上海,2011);集体画廊(爱丁堡,2011);站台中国(北京,2010);San-Art(胡志明市,2010);长征空间(北京,2008);第十三届国际电子艺术论坛/零一艺术节 ,圣何赛(2006)及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广州,2005)。何颖宜是箭厂空间的联合创始人,箭厂空间是北京市中心历史最悠久、独立经营的另类橱窗式艺术空间之一(箭厂空间于2019年9月关闭)。


毛晨雨(艺术家)

1976年生于湖南,曾就读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自2003年起,毛晨雨开始展开稻电影项目,在湖南、湖北和贵州的稻作区进行长期的田野工作,关注和纪录农业社会的流变,并在2013年左右创建实体农场“稻电影农场”。作为“稻电影十年文献展”的一种媒介形式,其农场实践基于生态问题、土地政治和文化地形等,关注“吃政治”的议题和提案形式。2015年,毛晨雨的稻电影项目总体转向“麋鹿大学”项目,以自造“文化”和自建知识来重勘中国乡土社会的制度化、板结化的认知领域,重识并组织起一种中国乡土社会的当前叙述。此项目关联着城与乡、资本与媒介文化的流动、身份政治与地质现场,以及美学构型的能力空间,意图形塑一种地方的未来方案。2016年,毛晨雨与周净、芬雷一起创建“谷神变”项目,因应中国的乡与城、野地与归化、巫语与知识这一激烈冲突的现实,借一张借谷券提问:历史上送出的礼物如何获得回收的途径?礼物如何送出并收回?甚至,赠予何以可能?“谷神变”项目自身亦如同一个人类学的田野研究项目,勘探议题提出的条件及其所关涉的地形及要素。

他曾参加众多个展及群展,其中包括:“长征计划:赤字团”(长征空间,北京,2019)、“追踪末日松茸”(泰康空间,北京,2019)、“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脉冲反应II—关于现实与现实主义的讨论”(时代美术馆,广州,2016)、“公共精神”(乌亚兹多夫城堡当代艺术中心,华沙,2016)、“时间测试:国际录像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6)。他参与的策划包括:“谷神变第三回——田野会议”(北京觿堂当代艺术馆,北京,2019)、“谷神变第二回——营造语法”(深圳大学美术馆,深圳,2017)、“谷神变”(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上海,2016)、“傩戏项目:空间打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