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Offsite

UCCA × 北京塞万提斯学院
“现代主义漫步”展览影像系列: 《毕加索的背叛》

2023.12.16
14:00-17:00

影像艺术交流
地点:  北京塞万提斯学院
语言:  西班牙语配中文字幕

家是来自各处感情的容器,他们或从天空、泥土、飘零的片纸,或从植物、风景汲取灵感,再将其以不同表现形式的符号反映于画作之上。毕加索,这位追求永恒艺术形式的西班牙画家,在与波西米亚艺术家费尔南德·奥利维尔相遇后结束了那以蓝、绿调为主的忧郁蓝色时期。凭借身体与精神上不同的感知,与他和奥利维尔爱情发酵出的温暖元素,逐渐发展出以浅色色调,多使用橙色和粉红色的画作风格,后被世人定义为“粉红时期”。

有人认为毕加索的画作都是一些纯粹的幻想或谵妄的梦境,作为跨时代的天才艺术家,毕加索几乎在每一个年代都要面对这些讽刺与评判。他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拥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天赋,并有责任有效地利用这个天赋。处于不同时代延伸创作的形式风格或许不会得到同代人的理解,但每每都超越他所处的现实。

1905年,毕加索开始了聚焦于对丑角和旅行者的创作,那幅推测绘制于1905年初的《坐着的丑角》(The Seated Harlequin) 成为这一时期开山之作。“画面中燃烧的红色,‘红得像患疾的血一样’, 比‘粉红时期’使用的粉色更深,似乎宣告着在那形只影单的丑角敷满妆粉、几近苍白的身后,一场好戏即将上演。”那一年,毕加索创作了一系列以马戏团丑角及杂技表演为主题的杰出绘画,并以里程碑式的《杂技演员一家》(Family of Saltimbanques) 收尾。德语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也在后者的启发下创作了《杜伊诺哀歌》之五。在毕加索后期的创作中,丑角和马戏团元素也曾反复出现在它各个时期的画作中。

毕加索的绘画既是对现实的重新刻印,也揭示了常人凡俗的眼中所无法辨认的本质。毕加索本人曾提及他选择丑角和旅行者作为创作主题的启发事件,源于他在巴黎荣军院广场遇到的杂技演员群体,一周三四次光顾梅德拉诺马戏团的经历,加之受法国诗人马克斯·雅各布和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的影响,使毕加索注意到马戏团中不同角色背后厚重、丰富的文学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画作的主题是画家所选择的特殊事物。确定主题后,作品可能就超越了本身意义,而成为走向传达、证明画家选择与自我感知的作品。在好友的鼓励下,这位艺术家开始在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上想象自己,凭借高度的自我意识,角色扮演成为毕加索在艺术存在中不断变换、更新的形式。

2023年12月16日(周六),UCCA将以“现代主义漫步”展出的艺术家毕加索为主题策划,携手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共同呈现《毕加索的背叛》,影片是关于这位被展出、讨论最为广泛的20世纪艺术家在1911年陷入的传闻为基础的喜剧影像。我们荣幸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教授张净雨、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张小迪、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博士潘智欣进行映后交流,试图用不同角度切入艺术家早年经历,通过毕加索年轻时发生的极具戏剧性事件,探索友情对天才艺术家的艺术创新的影响。

活动日程

14:00-16:00 影像呈现:《毕加索的背叛》
16:00-17:00 影像交流:张净雨、张小迪、潘智欣

影像简介

《毕加索的背叛》

La banda Picasso

导演:费尔南多·科洛莫

编剧:费尔南多·科洛莫

类型:喜剧 / 犯罪

制作:Fernando Colomo Producciones Cinematográficas S.L., FilmTeam

主演:伊格纳西奥·马特奥斯

皮埃尔·贝内兹特

路易斯·莫诺特

片长:101分钟

国别:西班牙

年份:2012

简介:影片讲述了1911年卢浮宫《蒙娜丽莎》失窃前后发生的故事。偷盗者是一名意大利人,他经常把偷来的赃物送到画家毕加索那里销赃。《蒙娜丽莎》失窃后,法国举国震惊,惊慌之下的阿波利奈尔把赃物交给一家报社,希望报社在不透露他姓名的情况下,将这些雕塑还给卢浮宫。报社在收下赃物之后立刻食言,把这件事作为报纸的头条登了出来,阿波利奈尔自然也被逮捕。无奈,阿波利奈尔希望毕加索能够为自己作证。但当毕加索被问讯时,他在巨大恐惧的催生下,失去了勇气,背叛了自己的好友……


费尔南多·科洛莫(导演)

Fernando Colomo Gómez

1946年出生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他是一位导演、编剧、演员、制作人和建筑设计师。他的第一部电影《纸老虎》(Tigres de pape,1977) 在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首映,由此打开了一种社会和政治的变化的新喜剧类型大门,并被誉称为“马德里喜剧之父”(Comedia madrileña)。他所指导上映的著名影片有《快活日子》(La vida alegre,1987),《去南方购物》(Bajarse al moro,1989),《被偷走的时光》(Los años bárbaros,1998),《西班牙恋曲》(Al sur de Granada,2003),《毕加索的背叛》(2012),《拉岛博尼塔》(La Isla Bonita,2015)等。同时作为制片人还制作了费尔南多·特鲁巴、伊西亚尔·博利亚因、马利安奴·巴罗索、丹尼尔·卡尔帕索罗、丹妮拉·费杰曼、伊娜丝·帕瑞斯和圣地亚哥·赞努等电影人的首部作品。

 

张净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首批教学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电影学博士,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电影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跨媒介叙事、沉浸叙事、短片创意策划、后电影研究。著有专著《叠影重重:重拍片叙事策略研究》,译著《100个改变电影的伟大观念》《录像艺术史》《人设心理学:用心理学塑造故事人物》。教授课程包括:导演短片创作、导演艺术风格与流派、电影理论基础、外国电影史、视听语言导论。主持教育部艺术学青年项目《沉浸传播时代的未来电影形态研究》。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中国电视》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张小迪(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文章散见于《文艺争鸣》《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中国摄影》《画刊》《新知》《信睿周报》《ARTFORUM》等各类刊物。个展包括“观水”(蜂巢艺术中心)、“天上来”(季节画廊)、“海上海”(墨方画廊)等,参与第5届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首届华宇青年艺术奖等多个群展。曾获第12届大学生电影节第6届短片大赛专业组优秀实验片奖,今日美术馆马爹利未来英才计划“英才奖”,第8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金奖。近两年持续参与撰稿中央电视台系列栏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潘智欣(中国戏曲学院艺文系讲师)

本科、硕士及博士均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影艺术创作、媒介研究及跨媒介叙事研究。曾担任过诸多国内电影节展评委,并担任多部影视剧的编剧、导演。



合作方

北京塞万提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