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数以千计的胡同,密布在北京的四九城里。
那些胡同,曾经清幽、疏朗。比如民国时候,老舍先生笔下的百花深处胡同:
“那条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在路北有被雨水冲倒的一堵短墙,由外面可以看见院内的一切。院里三间矮屋,房檐下垂着晒红的羊角椒。阶上堆着不少长着粉色苔的玉米棒子。东墙上懒懒的爬着几蔓牵牛花,冷落的开着几朵浅蓝的花。”
每年春天,依然会有几朵浅蓝的花,周而复始,波澜不惊的数百载。仿佛一切终将这样,再不会改变。以至于后来为我们留下大量珍贵影像的德国女摄影师Hedda Morrison在北京时,几乎全然忽略了胡同,而只将她的镜头留给那些宏大的建筑,城垣、宫阙,以及钟鼓楼。
忽然某年,忽然某月,那座曾经的北京城,忽然灰飞,忽然烟灭。城垣不见了,胡同也不见了。城垣总还留下些影像,可那些胡同呢?
之前一直有人见过,但他们却没有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不知道那些不见了的胡同曾经的模样,也将永远不再知道。
所以,我需要记录下我所看见的胡同,用影像与文字告诉你们。
或者,你们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为记录,为纪念北京的胡同与北京城。
相册:
胡成(摄影师,撰稿人)
《旅行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