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幻/灯”的十年:1980年代幻灯片的交流与传播

2023.4.29
14:00-16:00

对话
地点:  北京UCCA报告厅
语言:  中文

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为中国与海外的文化与物质交流提供了契机,而在彼时逐渐引入中国的幻灯片与彩色透明胶片,成为当时艺术发展的重要媒介。80年代早期,作为那代人中最早出国的艺术人士之一,学者和艺术家郑胜天在1981和1983年受邀出国,返回中国时带回大量幻灯片与它承载的外国艺术资讯,从杭州开始至全国各地演讲。在知识的传播之外,幻灯片带来的图像颠覆性与视觉表达的可能性,令更多艺术家选择它作为新的创作媒介,由此探索光影图像的视觉潜力,以及此前学院派正统观念未曾涉猎的观念性与思辨性。

1985年后,国内外的学者、艺术家和组织开始举办更多的放映活动。艺术家们将幻灯片视作向美术院校和杂志编辑展示个人作品的最好方式。许多艺术家开始自己制作幻灯片,并将这些透明胶片交付或邮寄给有影响力的写作者与策展人。

1986年,拓展中国艺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人物费大为受邀前往法国讲学。他随身携带了1200多张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幻灯片去法国交流,他在法国的三十多场讲座是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在境外传播的标志性时刻之一。这些幻灯片对两国之间的艺术交流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为中国艺术家于重大国际艺术活动(如1989年蓬皮杜艺术中心里程碑式的展览“大地魔术师”)中首次亮相拉开了序幕。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幻灯片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从作为引入外国当代艺术与知识的传播者,到国内当代艺术新兴创作媒介的推进者,以及再次将国内当代艺术反哺国外的交流者。正如幻灯片的透明状态所带来的“折射”效果,它并非只是一个沉默的媒介,而是一位有着多重角度的言说者——作为一个活性的档案,它自身在投射中产生的微妙位移与流动的光效将不断给当下带来新的启发。

2023年4月29日,UCCA邀请学者、策展人与艺术家郑胜天,艺术家王友身与策展人、评论家费大为,在“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策展人容思玉的主持下,对1980年代中国幻灯片和幻灯放映的美学与功用展开探讨。


关于嘉宾

容思玉(策展人)

容思玉1989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拥有博物馆学硕士和艺术史学士学位。作为策展人、博物馆学家和艺术史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摄影和亚洲当代艺术。她目前以策展人身份供职于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她曾在2013年至2017年负责洛桑爱丽舍博物馆 (Musée de l’Elysée, Lausanne)全球巡展计划和摄影奖(Prix Elysée)项目的协调工作。她曾在2022年被邀请为国际摄影艺术博览会“巴黎艺术展”(Paris Photo)新晋艺术家Curiosa展区客座策展人,以及首尔MMCA的驻留研究策展人。

容思玉为世界各地的艺术节、双年展和美术馆策划了20多个群展和个展,包括但不限于:弗柯望博物馆,德国;欧洲及地中海文明博物馆,马赛,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法国;萨默塞特公爵府,英国;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澳大利亚;连洲国际摄影年展,中国;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中国;奥克兰美术馆,新西兰;摄影博物馆,美国/瑞典;MMCA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首尔,韩国。

她此前在中国的工作包括曾共同策划第四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2018)、与巫鸿共同策划“星星1979”展览(OCAT研究中心,北京,2020)并出版了同名出版物、与威廉·尤因共同策划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大型国际巡展“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2019)。


费大为(策展人、评论家)

费大为是中国第一代当代艺术策划人。他参与了’85新潮艺术运动,是最早将中国当代艺术推介到国际舞台的中国批评家。现生活工作在巴黎和北京。
 
1954年生于上海,1985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留校任教。1986年受法国文化部邀请赴法国讲学。1987年-1989年与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合作参与策划“大地魔术师”展览。1989年作为独立学者和策划人移居法国。1990年以后在国外策划的展览包括”为了昨天的中国明天”“非常口”“在限度之间”“亚细亚散步”“心动”“天下”“里里外外”等。2002年至2008年,任尤伦斯基金会主任,建立了近2000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创馆馆长,并策划了开馆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2018年后联合策划了“陌生风景”、“树树”和“现代生活”。现任华侨城OCAT美术馆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法国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委员会委员。


王友身 (艺术家)

王友身1964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88年至2018年任职于北京青年报社,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艺术家王友身曾经参与过众多国内国际重要的双年展和机构展览,包括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 具有重要地位的展览:“中国现代艺术展”“新生代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台北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等,他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参与人与见证人之一。同时,王友身在北京青年报社工作30年,曾担任过美术编辑、艺术总监等职务。一直以来,王友身兼具双重身分,在艺术界与传媒界两个领域间工作,致力于考察和松动艺术 / 生活、创作 / 日常间僵化的边界。王友身对官方 / 民间、职业 / 业余、艺术 / 现实等二元性的分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介入方式,这让他可以动用两个不同系统的资源,开创和塑造一些认识自己和认识周遭的可 能性。王友身呈现给我们一个艺术家实践的强度、持续性和丰富的层面。这一实践不仅仅体现在简单的作品或者产品层面之上,而是不断重新观看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挖掘艺术与自我和世界对话的可能形态。


郑胜天(学者、策展人、艺术家)

居住于温哥华的华裔加拿大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家。现任英文学刊《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典藏国际版)的总策划,兼任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总监、西蒙菲沙大学特约研究员和美国亚洲艺术文献库理事。1980年代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90年移民后曾任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会长、梁洁华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和温哥华当代亚洲艺术中心创会理事。策划过的主要展览包括“江南——中国现当代艺术系列展览”“上海摩登”“上海双年展(2004)”“中国生意”“艺术与中国革命”和“地标”等。近年策划了于美国南加大亚太博物馆和墨西哥里维拉壁画博物馆巡回展出的“风起扶桑:二十世纪的墨西哥与中国”。2009年至2014年担任两届“温哥华双年展”亚洲资深策展人,并荣获策展终身成就奖。他的论著也频繁在中外刊物上发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了四册《郑胜天艺文选》。他还经常应邀到各处讲学,包括哈佛、哥伦比亚、普林斯顿、斯坦福、麦吉尔等大学和泰特现代美术馆、盖蒂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M+等。他的艺术作品自1960年代在中国、美国、加拿大、俄国等地展出。2013年加拿大艾米莉 · 卡美术与设计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