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澳大利亚当代重要的影像艺术创作者,理查德·图伊与戴安娜·巴里致力于用影像发现人在当代的状态,小到家庭情绪,大到国别之间、世界之中的关系。2006年,他们创办“纳米工作室”(Nanolab),挑战超8毫米胶片手动处理技术,2012年共同成立“艺术家电影工作室”(Artist Film Workshop),还一起创办了澳大利亚国际实验电影节(AIEFF),在全世界巡回展出他们联合制作的电影项目,举办手工电影实践研讨会和大师班。
两位导演将带着16毫米胶片亲临本次影像交流活动现场,与观众一同发现他们影像中的魅力。
《夜晚的大地》
The Land at Night
导演:理查德·图伊 / 戴安娜·巴里
年份:2024
片长:14分钟
类型:16毫米胶片
版权:定帧图由理查德·图伊和戴安娜·巴里提供
简介:我曾经觉得黄昏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时刻,仿佛夜幕降临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仿佛一旦夜幕降临,你就无法逃离,只能面对无法预知的后果。也许大地会记得,黑夜会揭示我们曾经做了什么……
《漂浮的恐惧》
Fear of Floating
导演:戴安娜·巴里
年份:2024
片长:7分钟
类型:16毫米胶片
版权:定帧图由理查德·图伊和戴安娜·巴里提供
简介:人类正在逼近那个不确定的、充满希望的和不可避免的浪潮。孟买的一个渡口代表了人类的扩张和脆弱。
《像灯塔一样》
Like a Lighthouse
导演:理查德·图伊 / 戴安娜·巴里
年份:2023
片长:12分钟
类型:16毫米胶片
版权:图片由理查德·图伊和戴安娜·巴里提供
简介:刺眼的光束,刺耳的船声,万物——土地、植物、天空——都在呐喊着。各种感知向我们袭来。这部影片就像一部家庭电影,记录了澳大利亚最南端的五天徒步旅行。
《交叉点》
Intersection
导演:理查德·图伊 / 戴安娜·巴里
年份:2022
片长:10分钟
类型:16毫米胶片
版权:图片由理查德·图伊和戴安娜·巴里提供
简介:街头行为和内在行为相互影响的断奏式研究。日常出行的人和车辆被分解成光、影、角度和惯性的流动片段,重复迭代并分解了从静止画面中创造的运动,这是电影的核心。本片在四大洲的10个城市拍摄。
《提包自画像》
Self-portrait with Bag
导演:戴安娜·巴里
年份:2020
片长:6分钟
类型:16毫米胶片
版权:图片由理查德·图伊和戴安娜·巴里提供
简介:这是艺术家的自画像作品,以无镜头方式制作。超8毫米胶片盒放在一个黑色棉布袋中,胶片通过手摇推进。布料编织的微小缝隙形成了数十个(数百个、数千个)微小针孔。
《穿越》
Crossing
导演:理查德·图伊 / 戴安娜·巴里
年份:2016
片长:11分钟
类型:16毫米胶片
版权:图片由理查德·图伊和戴安娜·巴里提供
简介:穿越海洋,穿过街道。反向冲洗和颗粒放大的影像。在点彩画中,展现了充满矛盾的画面。
《艾蒂安之手》
Etiennes Hand
导演:理查德·图伊
年份:2011
片长:13分钟
类型:16毫米胶片
版权:图片由理查德·图伊和戴安娜·巴里提供
简介:对一只不安分的手进行动作研究。由一个反复的5秒钟镜头组成,声音来自手摇音乐盒播放的一首古老的法国民间小调。
致辞嘉宾
夏博韬 (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一等秘书)
映后嘉宾
理查德·图伊 (电影导演)
1969年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1980年末开始用超8毫米胶片制作电影作品。在短暂退出电影界(包括正式学习哲学7年)后,于2004年重返电影制作。最初,他只使用超8毫米胶片,在接下来5年中,他的作品产量极高,用这种小规格胶片完成几十部实验电影作品。2006年,与搭档黛安娜·巴里(Dianna Barrie)在位于维多利亚州戴尔斯福特(Daylesford)的家中成立了超8毫米胶片冲洗工作室——纳米实验室。因此他建立了暗房、安装了16毫米胶片冲洗设备以及最重要的冲印和录音设备。自2009年以来,他一直是国际组织“艺术家经营的胶片冲印工作室”中活跃且有发言权的成员之一。2011年,与戴安娜创办“艺术家电影工作室”(Artist Film Workshop),该工作室于2012年成为会员制电影实验室,这也是国际胶片冲印工作室网络的一部分。此工作室已成为澳大利亚实验电影实践中心,定期举办实验电影放映会、巡回艺术家项目、研讨会,并为众多艺术家的个人电影实践提供支持。截至2019年底,工作室已举办150多场放映活动。
他的作品也秉承了“手工制造”电影的传统。作为手工制造电影的倡导者,图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分享他的知识,在澳大利亚本土和国际上举办研讨会和课程(最新统计有70个国际研讨会)。他的电影和电影表演曾在墨尔本国际电影节、奥斯纳布吕克独立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纽约国际电影节、安阿伯国际电影节、卢浮宫国际电影节等地放映,他还多次在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巡回演出,介绍自己的作品并举办实验电影制作研讨会。他是工作室杂志《FilmIs》的发起人,并与黛安娜·巴里、Sue K共同创办了澳大利亚国际实验电影节(AIEFF)。
黛安娜·巴里 (电影导演)
在追求抽象音乐和哲学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曾在研究生阶段学习过抽象音乐和哲学。2006年,与理查德·图伊(Richard Tuohy)共同成立“纳米工作室”(Nanolab),不断挑战超8毫米胶片手动处理技术的极限。纳米工作室是一家商业超8胶片洗印社,也是澳大利亚唯一的此类工作室。其电影作品可被称为“直接化学”制作的电影。作品一般从某种形式的摄影机图像捕捉开始,随后在手工处理和严格的编辑或印制过程中进行干预,最后以简洁的声音结构完成,这种探索已经超越个人作品范畴。
她于2012年与查理德·图伊共同成立“艺术家电影工作室”(Artist Film Workshop),墨尔本的从业者们在此共同拥抱和倡导赛璐珞上的创作,并凭此在国际“艺术家经营的电影工作室”组织中崭露头角。她还是澳大利亚国际实验电影节(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Experimental Film Festival)的创始人之一。她和搭档每年都会花大量时间巡回展出他们联合制作的电影项目,并举办手工电影实践研讨会和大师班。
丁昕 (实验电影人)
一位生活在北京的实验电影人。硕士毕业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电影与视频艺术专业。在洛杉矶学习期间,师从贝齐·布朗伯格(Betzy Bromberg)、夏洛特·普赖斯(Charlotte Pryce)、史蒂夫·安克(Steve Anker)、詹姆斯·本宁(James Benning),并开始在世界各个实验电影节上放映自己的作品,包括伦敦电影节、鹿特丹电影节、爱丁堡电影节等,其作品被法国非营利机构Light Cone、独立录像出版公司Re:Voir,美国Canyon Cinema等机构发行。作为策展人,曾策划第十三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实验电影单元。作为北京电影学院任课教师,他一直在讲授实验电影课程;作为中央美院在职教师,他曾在电影工作室任教多年,现为未来媒体工作室交互媒体专业方向负责人,也曾在艺术与科技中心任学术与研究主管。
从2017年开始,他与学生一起创建中国第一家以胶片工作流程为主的、艺术家自主经营的冲印社DDRED,并一直担任学术主持。除了电影方面的工作外,他也是一名音乐人,演出实验音乐多年,并也是一位Psytrance领域的声音萨满。
冯天仪 (资深翻译)
毕业于外交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热爱电影。曾为爱尔兰驻华大使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欧盟电影展、爱尔兰电影展、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Lululemon、澳门建筑师协会、美国南方旅游联盟、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北京体育大学等提供过口译服务,也曾为CNEX纪录片、《虹膜》杂志、中欧国际文学节、央视国际传媒集团、法国图卢兹高级研究所等提供过笔译服务。
林立 (UCCA公共实践部策划人)
常年与众多公益机构、使馆、电影节/展合作,曾组织过数千场电影活动,放映过8000多部电影(包括长片和短片),主题涉及艺术家影像、女性、青年导演、科技、生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艺术无障碍等。希望借此推广中西文化交流,让更多人感受优质影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