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chi K11美术馆

浪潮与浪潮

2021.11.19 - 2021.12.19

地点:  上海chi K11美术馆

浪潮一词常常以其比喻义或引申义出现,社会的浪潮、思辨的浪花,群体、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涌动。我们现下所处的这轮浪潮,正以全面数字化的方式滚滚向前。如何响应咫尺前的激流暗涌,成为青年群体的时代命题。面向新世代青年的内容厂牌Yiyouth(应漾工场)联合UCCA集团旗下探索艺术多元合作可能性的当代文化平台UCCA Lab,共同发起“浪潮与浪潮”主题展览,并邀请李汉威、李亭葳、谭英杰、王长存、袁晗寒、周子正六位艺术家共同呈现。

 

展览标题中的两个“浪潮”,分别指代自然界的浪潮和数字化的浪潮,两者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在展览中形成图景与数据,感受与分析并举的面貌。覆盖地球70%以上面积的海洋,以其广度和深度,已构建出多重面貌。它承载着航道、电缆、石油管道,铺设在海底的光缆更是成为了国际通信的基石,承担着全世界超过90%的跨国数据传输。当下数字化新浪潮在产业、经济、社会转型上的加速步伐,看似将人们剥离自然,实则全然仰赖着自然生态,不断新增的人造物影响着原有生态系统并与其共同构造出新的体系。出于对物理与数字浪潮的双重想象形成了展览的基调。

 

如果说自然界的浪潮,一重跟着一重,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律性,那么青年族群的翻涌,则是其中最具偶然性的部分。社会族群的动态变迁,以及变化周期的不确定性,都让这一基于对象的研究愈发有趣。当采样分析已无法兼顾宏观领域与细节观察,大数据和数据挖掘便为身处浪潮中的我们提供各式各样的画像与预测。数字时代背景下,族群的重新聚合与分流,也导向对于日常生活世界更近身式的观察。同处主流与小众,圈层与破圈的“后浪”,无疑印证了个体面貌的多元与群体意志的含混。

 

“浪潮与浪潮”展览透过艺术家们的观察与思辨性想象,以“流动回路”、“振荡切面”、“行动启示”递进展开,尝试厘清社会生活的内驱力及其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第一个板块“流动回路”,将展现数字互联网强化下的时代情景,青年族群对于文化符号的消费;第二个板块“振荡切面”中作品成为情景切面,用以观察青年族群的社会生活,呈现其背后复杂而粘连的背景故事;而在第三个板块“行动启示”中,艺术家将以思辨想象的方式,探讨青年群体如何在时代与现实的洪流中探寻自我处境与社会思潮。基于Yiyouth 对青年族群精准洞察,協作派對分别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延展数字图景,从感性体悟的立场构筑互动空间,以机敏随性的方式映射个体生活,它们作为展览空间设计呈现并连接多维度青年场域。

 

展览试图探讨在现下文化生活中如何收获和建立支点,同时希冀艺术家们的观察行为与反思路径为青年群体提供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归属与参考的路径。本次展览由Yiyouth与UCCA Lab联袂呈现,由UCCA Lab策展团队唐誉祯、吴颜如共同策划。

展出作品

查看更多

李汉威

《拓扑20.8.19.21.10.11》

2021
玻璃钢,雕塑
155 × 100 × 115 cm

李亭葳

《白鲸,救生圈》

2018
单屏幕高清视频
4分钟57秒
《白鲸,海浪》
2018
单屏幕高清视频
4分钟57秒
《白鲸,第一天追击,第二天追击,第三天追击》
2017
防盗网、纱帘,视频装置、三屏幕高清动画
15秒

李亭葳

《白鲸,救生圈》

2018
单屏幕高清视频
4分钟57秒
《白鲸,海浪》
2018
单屏幕高清视频
4分钟57秒
《白鲸,第一天追击,第二天追击,第三天追击》
2017
防盗网、纱帘,视频装置、三屏幕高清动画
15秒

谭英杰

《海洋》

2020
纸、泡沫、塑料
尺寸可变
《信鸽》
2020
动物标本
41 × 28 × 30 cm
《塔社NO.2》
2020
木、金属
121 × 8 × 4.2 cm
《塔社NO.3》
2020
木、金属
49.2 × 8 × 4.2 cm
《塔社NO.5》
2020
木、金属
100 × 8 × 4.2 cm

王长存

《金元素》

2018 – 2021
三屏有声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協作派對

《数据漩涡》

2021
交互装置、程序生成
尺寸可变
由DT财经 × UCCA Lab × 協作派對联合呈现

協作派對

《占卜日历》

2021
触控屏幕、墙面写真贴,交互程序
由有数青年观察局 × UCCA Lab × 協作派對联合呈现

協作派對

《折叠文学》

2021
Led屏幕、控制器、PVC镜面板
由塔门 × UCCA Lab × 協作派對联合呈现

袁晗寒

《元麦吉会溜出皮肤吗?》

2021
影像装置

周子正

《陨石水面与绳结》

2021
浮法玻璃、霓虹灯、墙面写真贴
630 × 270 cm

1 / 10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 4

关于艺术家

李汉威

2018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李汉威的创作善于使用商业广告的形式进行隐喻,展示图像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针对互联网经济的各种特征描述身份与品牌之间的复杂关系,拒绝让算法制造广告。

 

李亭葳

1989年出生,2017年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美术系自由艺术专业,获大师班学生称号。现工作和生活于柏林。李亭葳用物体、图像和视频装置来组织当代生活话题,通过影像、文字、网络视频、声音、平面符号,重现当代人不停追求的自我和自我优化,关注被消费市场改变的自我意识和数码媒介对个人精神感受、行为的改变和异化。

 

谭英杰

1992年出生于湖南,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艺术实践以空间装置为主,并涉及影像、行为、文字等多种媒介。他的创作通过将个人经验介入不同的空间,以此构建多重的叙事结构与空间体验,同时探讨空间中身体性的触觉感受。

 

王长存

1981年出生于黑龙江, 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和杭州,电子音乐人、艺术家、软件作者、国内实验电子音乐及电脑编程作曲领域的最早探索者之一。王长存的长期艺术实践探索数码、网络及算法等非传统艺术语言,常援引虚拟结构直接映照人们在既定空间的运动困境。他以ayrtbh为名创作跨越多个艺术领域的大量作品,曾在Sub Rosa、Post-Concrete等重要国际厂牌发表专辑,作品入选《中国声音前线》、「二十世纪电子音乐历史回顾」等选辑。近年较为关注网络艺术与电脑音乐,创作软件及声音影像电脑软件的艺术装置。

 

袁晗寒

1990年出生于北京,2018年毕业于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Martin Gostner工作室,并获大师生荣誉。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她的创作以表演者作为承载动作与情绪的外壳,同时将观众纳入创作过程并使其成为表演要素。不断尝试在数字科技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对语言学、色彩认知以及图形传播的追溯,寻找AI夹缝中的人性时刻。其创作形式包括行为表演、绘画、装置、影像、声音及其它数字媒介。

 

周子正

199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在读。周子正的创作以雕塑和装置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工作室和实验室中的一系列跨学科领域的创建,以及从一般思维实验到复杂算法和现场干预,此种实验性的探索和糅合,已经触达了大量的学科边界。将大量的“不确定性”分为明显和简单的常数定律,并对当前的“偶然机制”进行自己的解释和研究。周子正希望创作富有诗意的作品,重新定义艺术的本质,试图解释图像宇宙及其背后的规律,并模糊其中的界限。

关于空间特别呈现

協作派對(Network Party)

協作派對(Network Party)是一个工作在上海的跨媒介创作团体,我们拥有交互艺术、空间设计、视觉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背景。我们以注重实践的创作方式,试图在各个设计学科领域的岛屿之间搭建数座沟通的桥梁。協作派對(Network Party)在自然中创造空间,在空间中创造奇观。

关于Yiyouth(应漾工场)

Yiyouth,一个面向新世代青年的内容厂牌。Yiyouth是上海第一财经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独立内容厂牌,隶属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 SMG,致力于面向新世代青年构建一个新锐智趣的内容生态。基于对年轻人群的精准洞察,Yiyouth持续输出趋势研究、文化观察、话题事件、视听传达等优质内容,同时通过 IP 孵化、创作者扶持计划、文创衍生品、先锋策展、创意快闪、沙龙论坛等形式,多维度连接青年文化与创意场域。碎片时代,流量汹涌而来。年轻人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归属与参考。Yiyouth想要成为一个支点,撑住你,也撬动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