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Lab携手户外媒体应用专家沃捷集团联合打造全新艺术空间——Voyage UCCA Lab(UCCA Lab沃捷艺术空间),空间由UCCA Lab与沃捷集团共同创立及运营。Voyage UCCA Lab坐落于上海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一层,位于顶级商圈上海南京西路核心地段。作为UCCA Lab扩展艺术多元合作的积极探索,新空间共享UCCA十余年丰富的艺术资源与美术馆运营经验,以其探索多元合作众多成功案例为依托,聚焦全球新媒体艺术前沿发展,每年呈现两场由UCCA Lab团队独立筹划的展览,以高品质的艺术项目打造具有时代特征、高互动性的文化艺术现场,同时立足本土,通过举办包括工作坊在内的一系列公共项目促进上海公共艺术的发展,为公众构建一个激发想象,启迪思考,连接人与艺术的全新艺术空间。
2021年11月13日至2022年3月20日,Voyage UCCA Lab呈现开幕首展——“图像的旋踵:一次关于媒介身份的研究”。展览邀请了19位(组)艺术家及音乐人共同呈现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展览意图探讨研究艺术在图像历史中所承载的传播功能,艺术发展与各文化领域的社会关系。通过展览和系列公共项目活动,展览希望为观众梳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并将其延展到对当下艺术定义和图像媒介的讨论。
作为文化史的图像演变历程,是一个开放性的场域,藉由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展开探究。在今天,图像早已无孔不入地占据着我们的目光和时间,诱导我们对于当下的认识和明日的期待。在图像面前,人们是否还得以保持主体状态?图像在商场或美术馆中有何不同?人与图像的未来走向何方?这便是本次展览缘起与旨意,通过艺术作品、文献、空间与视觉设计、系列对话等内容邀请观众一同进入上述问题——不仅是对于图像媒介的身份研究,也是观众对于自身属性的思考。
本次展览中的一些艺术作品或许令观众似曾相识,这是由于作品使用了来自广告图像或流行文化的视觉素材——或在形式上挪用,或在观念上一体双面,或直接使用来自于日常商品的现成品材料。艺术和广告,在图像层面的共性滥觞于两者所具备的媒介属性。媒介不仅传递信息,媒介自身即是信息,图像的历史就是媒介的历史。
图像需要观众,但图像的观众是谁?观众如何看?对于相同的图像,观看方式的不同导致看到的内容也各异。以此类推,处于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时代的人,感受也不尽相同。但凡与创作者有着时空或文化上的错位,就无法全面厘清作者的意涵。因此,每一次的观看解读,即便观众有着强烈的洞悉意愿,或许可以无限环绕接近,却终究无法抵达真实。
城市空间里的图像面对的并非个体观看者。一方面,观看者希望从人群中找到一张可以代表他们集体的形象;另一方面,广告商也试图去巩固这种塑造,构成观众购买产品的动机。带着这种经验惯性,观众走入展览寻找愉悦,进行拍照或社交媒体传播等行为,偏向体验艺术作品的图像层面;而艺术领域的创作者则在寻找创作的模板,以回应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图像一方面成为了批量制品,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与最新的生产技术相结合。图像的泛滥,或许导致了公共领域中现实的缺席,图像逐步成为一种扁平的流行时尚图示,图像的生命力正在被图像的形式所取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图像在艺术与广告中的感官强度均不断加强,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更多领域之中,观看转义成行动或体验,或者成为生活方式本身,在公共关系和公共空间中得以延展。
图像在今天是旋踵的。从内在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上看,图像在艺术与广告的世界中分别飞速旋转,产生了大量如梭显现又稍纵即逝的视觉信息。面对相同的观众,提供相似的符号意指系统,共享着历史经验和创作资源,也使得自身在空间和语义上彼此介入。
本次展览所在地具有独特的地缘属性——人类自14世纪以来,商业交换就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是交易的媒介,而商业街区就是公开的图像剧场(也在不同时期承担了前卫艺术的媒介平台),人们时而是观众、时而是演员,肉身作为图像的一部分与物质图像交织旋踵。
陈厚闻
1999年出生于北京,2017年至今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目前在进行光艺术与太空艺术方向的研究,致力于在日趋个体化的当下以自然的崇高及宇宙主义重新唤醒人们的共同体意识。
费俊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某集体ART+TECH 创意总监。
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主任,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联合策展人。
他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场域的共同构建的混合场域叙事。他的艺术及设计作品曾在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等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出,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德国设计特别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费亦宁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2013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7年毕业于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获硕士(MFA)学位。
创作媒介涵盖动画、影像、雕塑等。通过推想叙事结合荒诞与真实,探索后人类时代背景下可能的另类生存状态。
郎港澳
1998年生于河南省,2020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法国国立阿尔勒摄影学院交换生。2019获得迪奥新秀摄影奖冠军,2020在欧洲摄影博物馆举办个展,参与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于龙美术馆展览的画册拍摄项目,作品在史莱姆引擎、欧洲摄影博物馆、龙美术馆、宝龙美术馆、深圳当代艺术城市与规划馆-迪奥与艺术、USB多端口连接展-没顶画廊、乔空间、WWART潮流艺术博览会展出。
雷剑豪
雷剑豪于199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7年至今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多以一种不自然的方式使虚拟世界镶嵌到现实生活中,他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中的物理尺寸、材料甚至生命相结合,“强行”缝合两者并以此来描绘数字时代下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同时在不同维度下进行对“真”的阐释也是艺术家的长期命题。其作品多次展出在不同艺术机构及空间,如:《新驱力》,2021,沈阳;《线悬世界》2021,北京;《游戏的人》,2020,上海;《“天演”第二回:虚现实》,2020,北京 ;《亚洲数字艺术展》,2020,北京;《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2020,银川;林茨电子艺术节,2019,奥地利;《open codes》, 2019 ,上海;《未来虚拟样本》2018,上海;《LIFE GEEK全球获奖作品展》,2018,上海。
陆飞
1996年生于河北,201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后选择科技艺术工作室。目前阶段关心的问题是在自然生命和人造机器之中讨论“造物主”是什么的问题,大部分创作以传统生命体与机器的“对话”入手。
彭家园
于1999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2017级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2020年创立折叠FOLD(现为北京叠艺文化) 自述: 我认为艺术家给自己写自述是一种自我标签化的行为,而这种标签化并不有利于艺术性的发展或是 艺术史的推动,这显然是一种自卖自夸的商业需求。 我希望我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可以持续的关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持续使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媒介 创作,包括且不限于虚拟艺术、增强现实、人工智能、金属装置等。我希望以科技类型艺术创作为 契机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近一年我给自己上的标签主要围绕真实与虚拟所展开的讨论、虚拟与现实高度融合的元宇宙社会下的潜在性威胁与可能性。
石青
石青,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创作涉及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媒介及综合使用,强调在田野工作基础下,进行主体实践和媒介写作的跳跃式推进,同时也是各类社会项目的积极组织者,为“激烈空间(Radical Space)”、“重庆工作研究所(CWI)”和“江南基栈(Jiangnan Stack)“等机构的联合创办人之一。
施政
1990年出生,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9年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和纽约。施政的创作形式涉及视听装置、电子音乐以及现场演出,开展一系列以模拟和“机器视觉”为出发点的艺术实践,通过扩充观众视听通感体验,体现其对技术哲学、数字漫游和“潜在时间”的持续思考。
施政在集中创作个人作品的同时,也和其领域内的优秀艺术家进行合作。2013年他与能火、王志鹏、翁巍共同成立媒体艺术小组RMBit(人民比特),结合当下的社交媒体现象进行创作。他和能火也是 Audio-Visual 演出团体 OSC(Open Super Control)的成员。
其个人与合作作品也曾多次出现在国内外重要的美术馆、艺术机构、媒体艺术节中,包括上海油罐艺术中心、银川当代美术馆、Sound Art China(中国声音艺术大展)、FILE Electronic Language International Festival、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伦敦当代艺术中心、都灵Castello di Rivara美术馆、伦敦The Lumen Prize、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馆。
陶辉
陶辉1987年出生于重庆云阳,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虽然毕业于油画系,但陶辉的作品以影像和装置艺术为主,从个人记忆、视觉经验和大众文化中积累素材,通过提炼与改造形成崭新的叙事模式和影像风格。陶辉从社会身份、性别地位、种族问题和文化危机等问题入手,以荒诞、吊诡、夸张的场景搭建,充满隐喻和错位感的人物设置,呈现出当代人的集体经验,带动观者正视自身的文化历史、生存现状和社会身份。他曾于2008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的“当代艺术档案特殊奖”,并在2015年荣获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2015年陶辉在SESC巴西录像艺术节“南部全景”单元上获得特奖,又于2017年先后入选HUGO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和KINODERKUNST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2019年,他入围首届由香港M+展亭成立的希克奖。他曾在OCAT西安馆和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他的作品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展出与放映,其中包括: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波利尼亚诺PinoPascali基金会美术馆、莱比锡当代艺术博物馆、里斯本贝拉多收藏美术馆、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圣保罗SESC巴西录像艺术节、台北凤甲美术馆、京都艺术中心、韩国国立亚洲文化殿堂(ACC)、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第四届温哥华双年展、北京红砖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第11届上海双年展、香港ParaSite艺术空间。
王卫
王卫1972年出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目前在北京生活与工作。王卫是一位多领域的装置艺术家,关注物理空间的引导性如何标示出人们自身的生活现实,通过使用细微和出人意料的补充物或借用不同来源的风格去改造现有建筑的结构,王卫发展出一套强有力的介入实践,旨在扰乱人们对于空间的普遍认知,同时开启关于建造、劳动和观看方法之间的对话。
王郁洋
王郁洋出生于1979年,曾经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教于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并在北京居住和创作。王郁洋虽然使用新兴媒介进行创作,却从不强调技术的新奇。他似乎更感兴趣于“过时”的技术、“破坏”美学及物质浪费带来的艺术性。他的作品涉及各种媒介,并充分拓展其内在潜力。他以幽默的、虚构奇观的方式来探究和表述人的身体、经验及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人造现实、媒体、历史感知与身体认同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在中国及欧洲的主要展览和艺术节上均有展出。
王郁洋首先建造一个巨大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中包含有图像资料库、视频资料库 、
文字资料库 、声音资料库 、三维模型资料库 、动态捕捉资料库 、算法资料库以及这个程序所运作时产生的任何数据库。其次,设定一个可以自由阅读网络信息的程序。接着,程序可以阅读网络信息与资料库的信息,并且自行决定何时抓取何种及大小的信息。抓取后的信息,程序根据不同的需要处理的信息,使信息变成命令或是所需要的不同形式的文件(图像 、三维模型、文字等等)。同时,参照艺术史中的艺术作品,分类与归纳后编写成不同类型的算法。最后,根据创作的思维习惯和路径总结归纳了一套创作的规律,逻辑和步骤。将这套规律,逻辑和步骤编写成一个程序操作所有的部分程序及算法。
王郁洋都将一部分权利让位系统,在技术转化与搜索组合的过程中,知识与权力似乎都被打散了,这种正在建立的新的逻辑结构,使得技术显得人格化与社会性。在某种层面,这似乎趋向于现代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定义与期待,它们不仅能掌握技术,资料,还能挑选形态,图像并进行创作。依靠庞大的数据库以及多种社交平台,《王郁洋#》生成了包含绘画 、雕塑 、表演等各种类型的作品。
徐渠
徐渠1978年生于江苏,200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大师荣誉(Meisterschueler)学位。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以其原创的多形式方法和丰富多样的作品而闻名,徐渠是来自1980年代长大的新一代年轻中国艺术家最有趣的创意人才之一。几年来一直在探索一系列广泛的媒介,如视频,绘画,雕塑和装置,这些媒介正在质疑我们的全球化世界的现实,并显示出对于权力关系的吸引力的迷恋。
从泰康空间的《51m2 11#》到《西沙-海牧场 1#》项目再到《逆水行舟》,在徐渠的艺术实践中,总是借助直接的运动来讨论社会关系背后的美学考量。不过后期,尽管他沿袭了前期的直接运动,却尝试着摆脱偏离主题的的非必要元素,以极简理念对画面加以简化处理。艺术家将检视人类美学的终极目标,探讨不同美学体验融合冲撞过冲中浮现的价值观及思考,追踪我们前进的不同方向,视为自身创作的终极目标。
目前于北京生活及工作。徐渠曾参加众多画廊和美术馆展览,包括布鲁塞尔 Almine Rech Gallery 和路易威登基金会。有关徐渠的文章由很多,包括 2016 年
Marion Maneker 为 Art Market Monitor 撰写的《China’s Next Generation of Artists, Five to Watch》。徐渠于南京艺术学院学士学位毕业,其后获德国Braunschweig University of Art 艺术硕士学位,师从 John M. Armleder 和Birgit Hein 教授。他的作品透过表演动作试图重组和提高艺术生产,揭示艺术交流的内在关系性质。最近他的作品利用绘画和灯光,重新配置的空间和时间的经验。
胡介鸣
胡介鸣是国内最早涉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象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现任教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胡介鸣有着对其他学科的偏好,往往将不相干的领域杂糅其中。
胡介鸣的尝试来自对内部生理的关注之表达,转换了生理图表、手势、建筑空间、身份和五线谱到视觉经验杂糅的综合体验中,利用众多的媒介,不论摄影、录像或数字互动技术,持续提出他的观点和质疑的主题。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 一个时空中,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胡介鸣作品中的物体、材料、影像、交互程序及智能化控制建立起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场域,饱含着无限的历史记忆。它们相互交织,彼此覆盖,不断消解,又相互生成,传达出与当下的空间和时间产生一种新的叙事关系。
杨振中
杨振中,1968年生于浙江,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为艺术家,其艺术实践以观念艺术为主要方向,涉及录像、摄影、装置,甚至包括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长期活跃于全球当代艺术系统,并于2003和2007年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作为策展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他与上海的艺术家们共同策划并发起了包括“超市展”、“吞图”、“快递展”等十几场重要的的当代艺术展览和项目。杨振中的创作核心,一方面持续关注生死议题并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强化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矛盾与错乱,另一方面则是对城市日常与政治空间中的人、物、景观的转化和再利用。重要个展包括:《静物与风景》,北京唐人当代艺术中心(2018);《始终》, 莫斯科MANEGE美术馆及展览协会(2014);《不在此时》,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2013);《不要动》,北京香格纳(2011);《杨振中》,英国伯明翰IKON美术馆(2006);《轻而易举》,上海比翼艺术中心(2002)。重要群展包括:《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2017);《我们光明的未来:控制论幻想》,韩国白南准艺术中心(2017);《前卫中国:中国当代艺术20年》,东京国立新美术馆(2008);《全球化城市》,英国泰特美术馆(2007)等。其作品不仅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2003, 2007)、上海双年展(2002, 2016)、广州三年展(2002, 2005, 2012)、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06)、里昂双年展(2013) 等国际大展,亦被纽约MoMA、古根海姆、英国IKON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瑞银集团等重要公私艺术机构所收藏。
叶甫纳
叶甫纳1986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目前伦敦大学Slade艺术学院博士在读,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叶甫纳的作品总能反映了她对日常生活中多重现实关系的思考。她着重于用幽默的方式探讨权威和多元社会文化的关系。如大众媒体对少数民族等边缘人物的刻板印象、“完美”的审美观下虚构的风景。以引用,戏仿或反讽一些模式文化的方式,来分类和处理这种形态类似的典型系统,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引伸。近年来她更多的对组织参与性艺术项目感兴趣,在“展示癖”系列项目中,她用自己模仿一个“机构”,为参与者提供不同的创造性体验。近期展览包括“We=Link: 十个小品”,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那比艺术中心(首尔)、新美术馆Rhizome(纽约);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成都东郊记忆,成都;“从手到手”,诺丁汉艺术中心,英国;“替代影院”,METRO PICTURES画廊,纽约。
张鼎
张鼎(1980年生于甘肃,生活工作于上海)是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最为活跃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常使用雕塑、装置及影像等媒介进行创作,也常举办大规模的、积极邀请其他艺术家及观众参与的视觉-音乐现场项目。
张鼎的大型机械装置作品具有强烈整体性:主题、形式元素与诸多作品部分的紧密联系让他的展览看起来不是众多互相独立作品的横向陈列,而是一件结构缜密、纵向构筑的巨大作品。他曾通过惊人的、有某种新粗暴主义意味的空间装置将美术馆空间转变为华丽而荒诞的囹圄;在互不相干、相距甚远的展览空间之间搭建观念性桥梁;邀请众多风格迥异的乐队、声音艺术家在舞台上同时进行演出,扭曲并压缩声音、影像、空间——在张鼎的展览现场发生的,往往不是创作成果展示,而是艺术创作过程。
张亚东
音乐制作人、跨界艺术家,涉及影视、摄影,设计等多个领域。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为华语乐坛众多一线歌手如窦唯、王菲、许巍等创作和制作了众多经典歌曲。曾与AIR、坂本龙一、Angela Harry等国际知名音乐家合作,凭借其对各种音乐风格的深刻理解,跨界汲取灵感,个人音乐风格在亚洲音乐领域独树一帜。
沃捷集团成立于2009年,发展历经12年,作为一家全国领先的综合性广告营销集团,沃捷集团旗下拥有户外主流场景下丰富的头部自营媒体资源,代理采购模式成熟且拥有强大的创意、制作、技术开发和运用、数字营销、大数据及咨询等能力。2021年沃捷集团迎来自营媒体新的战略布局及业务的迭代升级,如打造全国重点城市地标裸眼3D户外大屏媒体矩阵、Voyage UCCA Lab (UCCA Lab沃捷艺术空间)等,践行“户外媒体应用专家” 的身份,与品牌探索更多营销新玩法,创造更大媒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