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
参观信息
票务
会员
团体
商店与书店
展览
UCCA北京
UCCA沙丘
UCCA陶
UCCA Edge
UCCA Offsite
项目
公共实践
会员
UCCA儿童
出版物
尤伦斯艺术基金会
图书馆和档案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支持我们
加入我们
关于我们
UCCA北京
今日开馆,
10:00-19:00 (最后入场时间: 18:30)
UCCA沙丘
今日开馆,
9:30-18:00 (最后入场时间: 17:30)
UCCA陶
今日开馆,
9:00-18:00 (最后入场时间: 17:30)
EN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EN
返回
作品介绍
《少年少年》是一部由16毫米彩色胶片拍摄的5频影像装置。作品以散点式的方式,对杨福东在1980年代北京军队大院中成长的青少年时光,也是后社会主义时期集体生活的某些零散记忆的重构。少年们在影片中奔跑、练拳、等公交、戏水、在玉米地中玩耍。作品没有具体的叙事情节,少年们仿佛在度过一个不会结束的漫长夏日。与此同时,画面中流露出来的疏离感,似乎在提醒童年时光早已悄然逝去。这些懵懂天真而又孤独惆怅的成长片段,被凝固在影片之中,构筑了一则梦境般的寓言。
此绘画装置由绘画、摄影与屏幕组成,共15幅画面。作品表面覆以不同色调与明暗的玻璃,反射出多样的光线。作品内容取材自南宋马远的长卷《西园雅集图》,以文人出行与雅集为题,通过大面积留白、局部观照与简约笔墨激发观者想象,描绘出“人间清旷之乐”的意境,成为文士精神世界的象征性呈现。杨福东以此为灵感,结合极度个人风格化的图式处理方式,以文人的“出行”呼应展厅另一端那座如迷宫般、日复一日难以走出的“香河”村庄。作品被切分为断续的画面,对应了长卷需逐段展开的观看方式,也宛如被切分又接连在一起的电影场景。整个作品的呈现方式也隐喻并象征着北方农村院落中常见的影壁——这是在公共与私人空间之间拉起的一道帷幕。
《县长县长》呈现了一个时间与地点不明的集体迁徙场景。村庄里的男女老少在天色渐暗的山中行进,坚定地朝着远方走去,最终抵达新的村庄。被遗弃的院落中依然保留着种种生活痕迹:冒着热气的水壶、没吃完的饭菜、闪烁着雪花画面的老式电视,以及各式老旧家具……随后,画面缓缓移动到一块露天电影的幕布前,播放着1962年的黑白影片《停战以后》。片中一位男子掏出口袋里的名片,介绍自己是新上任的香河县县长,至此,故事仿佛进入了另一重虚构的时空叙事。
自2016年开始拍摄《香河》至2025年完成,这些照片串联起这一项目的创作与生活日常,构成一组持续的影像记录。
《在颐和园》是一部用16毫米彩色胶片拍摄的单频影像。影片描绘一位神秘男子和一名小男孩,身着上世纪80至90年代常见的服饰,在颐和园里徘徊,整个场景宛如午后半梦半醒的迷离瞬间。环境中呈现的时代特征明显与两人的穿着和情绪不符。杨福东通过这样的时空错位,再现了童年时期对离奇而神秘的事物既充满好奇、又心怀忐忑的复杂情感。
《后房——嘿,天亮了!》是一部拍摄于2001年的黑白默片,配以节奏铿锵的武侠音乐。几位身穿旧军装的男子,时而在城市街头以京剧步伐游走,同时挥舞着宝剑;时而又转入室内,他们或是恍惚发呆,或以木剑肉搏。杨福东在这部早期作品中探索了影像是否可以作为情绪和梦境的表达:“所有片段有如不连续的梦境,有时又似乎是真实的,所有的一切都不过发生在天亮的一瞬间。”
《父亲的烟火》是一部由艺术家过往拍摄的生活影像剪辑而成的短片。记录了艺术家的父亲在新年放烟火的真实瞬间。
这部由张京华拍摄的纪录片,记录了杨福东拍摄《香河》期间的花絮与日常。
这件装置的主体部分由上世纪80至90年代香河地区常见的旧家具和旧电视机组成。电视机中播放着2000年初艺术家回到香河老家拍摄的真实生活记录的影像,而家具则被不同明暗度的镜面和玻璃覆盖,反射出环境中的光影与图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忽明忽暗、如园林般幽微、时间失去坐标的流动空间。
1993年,仍在中国美术学院读大三的杨福东,进行了一场三个月拒绝说话的行为实验,期间仅以身体语言或书写文字与他人交流。对他而言,这段跳脱日常的经历至关重要,许多关于艺术的判断、理解与思考,皆可回溯于此。正如他后来谈及这个尝试时所说:“三个月做这个事不容易,做完了,一种类似信仰式的东西就会在。你是相信自己的创作,还是在四下无人的时候会松懈一些?这里面有美学真假的问题……如果坚持,质感会很不一样。”
此次展出的版本是杨福东当时对行为的摄影记录。黑白版制作于1993年,彩色版则于1999年根据记忆重新复拍。
1991至1995年间,杨福东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本次展览中,他特别选取了当年为毕业创作所绘的部分草图,以此回望并思考自己的创作起点。这些作品以绘画的方式,探讨城市居民面对污染、防护与安全的复杂处境。
纸本作品:这组作品为杨福东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期间及毕业后不久的写生画作,题材涵盖人体、肖像与风景。观众可以看到,在他进入影像创作之前所接受的学院训练,也可作为与其之后影像作品对照的参考,从而观察其艺术语言的变化。
《陌生天堂》是杨福东的首部长篇电影,采用35毫米黑白胶片拍摄。影片讲述了在杭州生活的青年“柱子”身体常感不适,而实际上他的病症源于对社会生活的不满与焦虑。影片以仿若老旧风景挂历般的唯美画面展开,描绘了城市知识分子的日常、情感与内心状态。该片拍摄于1997年,2002年获得卡塞尔文献展资助完成后期制作,并在同年参加了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
这一时期,正是杨福东在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短暂居住,并再次回到杭州开始创作的时期。影片也仿佛是献给他的第二故乡杭州——这个他学习和生活了4年的城市——的一首散文诗。本次展览节选了影片中的音乐片段,这是艺术家与青年音乐人金望的首次合作。此后至今,两人多次合作。杨福东希望通过这些音乐片段,侧面传达有关一个艺术家成长的气息。
1997年,当杨福东拍摄完他的首部黑白胶片长片《陌生天堂》后不久,便萌生以家乡——河北香河县——为灵感来创作的念头。2016年1月,他带领团队在香河的县城与附近村庄间辗转拍摄47天,直至2025年秋才完成后期制作。他为这部构思了超过二十五年、耗时九年完成的影片取名《香河》。
《香河》是一部15频的黑白影像装置。杨福东以间离式的书写方式,把若干对真实记忆碎片的重构拼接进一则虚构的叙事中。影片以一位年轻的母亲——她象征着一个北方大家庭中承上启下的角色——满怀喜悦地筹备春节庆典为开端,结尾则以一种开放而未竟的姿态,预示着未来的多种可能。其间,穿插着大家庭中年轻人的恋爱与婚礼,老人的去世与出殡,以及北方农村节前的种种日常生活场景:养猪、杀猪、做元宵、逛庙会……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度量时间的流逝,村庄则沉默地容纳着离散与更迭。生老、病死、出走、归来,似乎只是一种平静的时间轮回。真实又陌生的场景宛如记忆断裂又重连,而偶然出现的超现实画面,如同梦境的缝隙,暗示着打开故事的另一重维度。在展览中,15个屏幕被不均匀地分布在9个多层嵌套、相互连接、如迷宫般的空间中,似乎不同的时间在这里同时发生,不同的故事在这里同时上演。艺术家以此营造出他所追求的“恍若隔世”的意境感。
杨福东延续了他对碎片化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的坚持,结合“意会电影”的抒情特质和对人物戏剧性的捕捉,让关于记忆、成长、家庭和乡愁等日常话题,展现出某种永恒的质感。“香河”这个地点,因此成为了艺术家对时间之流的诗意化隐喻。
杨福东自2002年至2025年制作的新年贺卡。
《少年少年》
《少年少年》是一部由16毫米彩色胶片拍摄的5频影像装置。作品以散点式的方式,对杨福东在1980年代北京军队大院中成长的青少年时光,也是后社会主义时期集体生活的某些零散记忆的重构。少年们在影片中奔跑、练拳、等公交、戏水、在玉米地中玩耍。作品没有具体的叙事情节,少年们仿佛在度过一个不会结束的漫长夏日。与此同时,画面中流露出来的疏离感,似乎在提醒童年时光早已悄然逝去。这些懵懂天真而又孤独惆怅的成长片段,被凝固在影片之中,构筑了一则梦境般的寓言。
《乐郊私语》
此绘画装置由绘画、摄影与屏幕组成,共15幅画面。作品表面覆以不同色调与明暗的玻璃,反射出多样的光线。作品内容取材自南宋马远的长卷《西园雅集图》,以文人出行与雅集为题,通过大面积留白、局部观照与简约笔墨激发观者想象,描绘出“人间清旷之乐”的意境,成为文士精神世界的象征性呈现。杨福东以此为灵感,结合极度个人风格化的图式处理方式,以文人的“出行”呼应展厅另一端那座如迷宫般、日复一日难以走出的“香河”村庄。作品被切分为断续的画面,对应了长卷需逐段展开的观看方式,也宛如被切分又接连在一起的电影场景。整个作品的呈现方式也隐喻并象征着北方农村院落中常见的影壁——这是在公共与私人空间之间拉起的一道帷幕。
《县长县长》
《县长县长》呈现了一个时间与地点不明的集体迁徙场景。村庄里的男女老少在天色渐暗的山中行进,坚定地朝着远方走去,最终抵达新的村庄。被遗弃的院落中依然保留着种种生活痕迹:冒着热气的水壶、没吃完的饭菜、闪烁着雪花画面的老式电视,以及各式老旧家具……随后,画面缓缓移动到一块露天电影的幕布前,播放着1962年的黑白影片《停战以后》。片中一位男子掏出口袋里的名片,介绍自己是新上任的香河县县长,至此,故事仿佛进入了另一重虚构的时空叙事。
《轻风不动》
自2016年开始拍摄《香河》至2025年完成,这些照片串联起这一项目的创作与生活日常,构成一组持续的影像记录。
《在颐和园》
《在颐和园》是一部用16毫米彩色胶片拍摄的单频影像。影片描绘一位神秘男子和一名小男孩,身着上世纪80至90年代常见的服饰,在颐和园里徘徊,整个场景宛如午后半梦半醒的迷离瞬间。环境中呈现的时代特征明显与两人的穿着和情绪不符。杨福东通过这样的时空错位,再现了童年时期对离奇而神秘的事物既充满好奇、又心怀忐忑的复杂情感。
《后房——嘿,天亮了!》
《后房——嘿,天亮了!》是一部拍摄于2001年的黑白默片,配以节奏铿锵的武侠音乐。几位身穿旧军装的男子,时而在城市街头以京剧步伐游走,同时挥舞着宝剑;时而又转入室内,他们或是恍惚发呆,或以木剑肉搏。杨福东在这部早期作品中探索了影像是否可以作为情绪和梦境的表达:“所有片段有如不连续的梦境,有时又似乎是真实的,所有的一切都不过发生在天亮的一瞬间。”
《父亲的烟火》
《父亲的烟火》是一部由艺术家过往拍摄的生活影像剪辑而成的短片。记录了艺术家的父亲在新年放烟火的真实瞬间。
《一二五六七:杨福东<香河>纪录片》
这部由张京华拍摄的纪录片,记录了杨福东拍摄《香河》期间的花絮与日常。
《哺乳期》
这件装置的主体部分由上世纪80至90年代香河地区常见的旧家具和旧电视机组成。电视机中播放着2000年初艺术家回到香河老家拍摄的真实生活记录的影像,而家具则被不同明暗度的镜面和玻璃覆盖,反射出环境中的光影与图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忽明忽暗、如园林般幽微、时间失去坐标的流动空间。
《那个地方:93年行为记录 摄影(三个月拒绝说话)》《那个地方1999:93年行为 记录摄影(三个月拒绝说话)》
1993年,仍在中国美术学院读大三的杨福东,进行了一场三个月拒绝说话的行为实验,期间仅以身体语言或书写文字与他人交流。对他而言,这段跳脱日常的经历至关重要,许多关于艺术的判断、理解与思考,皆可回溯于此。正如他后来谈及这个尝试时所说:“三个月做这个事不容易,做完了,一种类似信仰式的东西就会在。你是相信自己的创作,还是在四下无人的时候会松懈一些?这里面有美学真假的问题……如果坚持,质感会很不一样。”
此次展出的版本是杨福东当时对行为的摄影记录。黑白版制作于1993年,彩色版则于1999年根据记忆重新复拍。
《关于城市污染的安全措施》(毕业创作草图)
1991至1995年间,杨福东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本次展览中,他特别选取了当年为毕业创作所绘的部分草图,以此回望并思考自己的创作起点。这些作品以绘画的方式,探讨城市居民面对污染、防护与安全的复杂处境。
纸本作品
纸本作品:这组作品为杨福东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油画期间及毕业后不久的写生画作,题材涵盖人体、肖像与风景。观众可以看到,在他进入影像创作之前所接受的学院训练,也可作为与其之后影像作品对照的参考,从而观察其艺术语言的变化。
《陌生天堂》片段
《陌生天堂》是杨福东的首部长篇电影,采用35毫米黑白胶片拍摄。影片讲述了在杭州生活的青年“柱子”身体常感不适,而实际上他的病症源于对社会生活的不满与焦虑。影片以仿若老旧风景挂历般的唯美画面展开,描绘了城市知识分子的日常、情感与内心状态。该片拍摄于1997年,2002年获得卡塞尔文献展资助完成后期制作,并在同年参加了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
这一时期,正是杨福东在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短暂居住,并再次回到杭州开始创作的时期。影片也仿佛是献给他的第二故乡杭州——这个他学习和生活了4年的城市——的一首散文诗。本次展览节选了影片中的音乐片段,这是艺术家与青年音乐人金望的首次合作。此后至今,两人多次合作。杨福东希望通过这些音乐片段,侧面传达有关一个艺术家成长的气息。
《香河》
1997年,当杨福东拍摄完他的首部黑白胶片长片《陌生天堂》后不久,便萌生以家乡——河北香河县——为灵感来创作的念头。2016年1月,他带领团队在香河的县城与附近村庄间辗转拍摄47天,直至2025年秋才完成后期制作。他为这部构思了超过二十五年、耗时九年完成的影片取名《香河》。
《香河》是一部15频的黑白影像装置。杨福东以间离式的书写方式,把若干对真实记忆碎片的重构拼接进一则虚构的叙事中。影片以一位年轻的母亲——她象征着一个北方大家庭中承上启下的角色——满怀喜悦地筹备春节庆典为开端,结尾则以一种开放而未竟的姿态,预示着未来的多种可能。其间,穿插着大家庭中年轻人的恋爱与婚礼,老人的去世与出殡,以及北方农村节前的种种日常生活场景:养猪、杀猪、做元宵、逛庙会……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度量时间的流逝,村庄则沉默地容纳着离散与更迭。生老、病死、出走、归来,似乎只是一种平静的时间轮回。真实又陌生的场景宛如记忆断裂又重连,而偶然出现的超现实画面,如同梦境的缝隙,暗示着打开故事的另一重维度。在展览中,15个屏幕被不均匀地分布在9个多层嵌套、相互连接、如迷宫般的空间中,似乎不同的时间在这里同时发生,不同的故事在这里同时上演。艺术家以此营造出他所追求的“恍若隔世”的意境感。
杨福东延续了他对碎片化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的坚持,结合“意会电影”的抒情特质和对人物戏剧性的捕捉,让关于记忆、成长、家庭和乡愁等日常话题,展现出某种永恒的质感。“香河”这个地点,因此成为了艺术家对时间之流的诗意化隐喻。
《新年快乐》
杨福东自2002年至2025年制作的新年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