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
参观信息
票务
会员
团体
商店与书店
展览
UCCA北京
UCCA沙丘
UCCA Edge
UCCA陶
UCCA Offsite
项目
公共实践
出版物
档案
图书馆
尤伦斯艺术基金会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支持我们
加入我们
关于我们
UCCA北京
今日闭馆,
UCCA沙丘
今日闭馆,
UCCA Edge
今日闭馆,
UCCA陶
今日闭馆,
EN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EN
返回
作品介绍
“东北四部曲”是王拓过去四年中最重要的创作序列,包括影像作品《烟火》《扭曲词场》《通古斯》和《哭阵门》。在这个系列的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建构一个复杂的叙事装置讲述了东北的地缘关系、现代性的断裂和其间个体命运的走向。通过对于几个重要叙事原型的发展和阐释,王拓铺展了一个复杂的“时空坐标”,并以此建构关于东北的想象和言说。不同时期的社会要案、古代志怪小说、或宏大或隐秘的历史事件片断穿插在时空模糊的叙事文本之中,“东北四部曲”在这样的语境下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提供一种替代性地进入历史的方式,并探索了国别和区域性地缘政治在现代性叙事中的张力。
王拓,《烟火》(静帧),2018,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31分18 秒。
复仇是“东北四部曲”中的一个重要原型叙事,在其中的第一部《烟火》中,王拓重新排演了一起中国近期发生并被广泛讨论的社会暴力事件——张扣扣复仇案。片中的主人公以农民工的身份出现,他在东北某小城的建筑工地工作,沉湎于童年丧母的痛苦回忆,并最终踏上返乡之路完成复仇这一仪式化的动作。影片中的这位复仇者也不时出现于电影道具仓库中,通过阅读施剑翘复仇案等民国传奇,一次一次进行关于复仇的演练。在“东北四部曲”中反复出场,并以多种身份演绎不同故事的几个重要人物原型——复仇者、书生、鬼魂、母亲——在《烟火》中陆续登场,影片的叙事也通过这些原型的反复排演而逐渐铺展开来。
王拓,《扭曲词场》(静帧),2019,彩色有声三频4K影像,24分38秒。
在《扭曲词场》中,故事的铺展从个体的命运延伸到历史的轮回,并展现了作为一种历史观的“泛萨满化”概念,即人在循环往复的时空波动中由于某种契机,在意识中穿越时空而参与历史对话。这种萨满性的觉醒看似由个人遭遇引发,背后则暗示着时代剧变所带来的阵痛。历史轮回在王拓的作品中由具体的动作作为引子得以显现。《扭曲词场》创作的2019 年,既是复仇者张扣扣被执行枪决之时,也是新民主主义运动中第一个烈士郭钦光离世的一百周年。作品通过民工所扮演的角色,呈现了张扣扣在复仇前夜复杂的心理状态,并通过书生角色的引入重新排演了郭钦光的死亡。在这里,两个时隔一百年的死亡事件产生了跨越时空的交集,也暗示着推动这两重牺牲背后的“母亲”形象与“国家”概念间的某种同质性关联。
王拓,《通古斯》(静帧),2021,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66分钟。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创作。
《通古斯》的主要故事线在一段隐秘而又被架空的历史中展开。1948年冬,两位朝鲜籍士兵试图逃离长春战场返回家乡济州岛的途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空与“济州岛事件”发生了重叠,东北亚历史中的两重时空由此相遇。与此同时,被围困在长春城中的一位老年书生,因为极度饥饿而产生幻觉,在恍惚的状态中回溯自己的人生,在潜意识中与郭钦光的鬼魂对话并展开了一场游历,最终对现实中纠缠自己的困惑有所感悟。在《通古斯》中,通过对隐匿于宏观历史叙事之中或虚构或真实事件的索,对于东北的演绎延伸到东北亚这一地域性和历史性的语境之中。
王拓,《哭阵门》(静帧),2021,彩色有声双频4K影像,30分钟。
在“东北四部曲”的终章《哭阵门》中,作品通过复仇者的室友(也是其工友)的角度,回溯了这位“杀手民工”返乡复仇之前的城市生活片段。他们在城市中原本被彼此异化的身份所隔阂,却伴随着各自的返乡之旅而产生心灵连接。在被两人之间难以定义和厘清的情感驱使之下,工友重新理解了这一超越个人复仇的叙事,并意识到个人情感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与宏观历史产生非理性的连接。现实与幻想在其中交错,过去和当下两种时态相互对抗,中国近代史的片断也在影片中间或闪现。
王拓,《共谋失忆症》(静帧),2019,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26分51秒。广东时代美术馆2019年展览“忘忧草: 考古女性时间”委托创作,展览由吴建儒、张思锐策划。
《共谋失忆症》的核心文本基于一段虚构的个人回忆,也是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凝缩。年老的作家陷入压抑的写作困境,又被年轻时代与母亲有关的创伤性记忆困扰;同时,老年作家的年轻化身在尘封多年的档案室中漫无目的地搜寻。随着历史画面的交织闪现,作品凌空构建出一个异度空间,历史创伤和现实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在此处被揭露。王拓创作的关于书生的鬼故事在这里化作历史伤痕的隐喻,成为一个随时等待着被召唤的幽灵,在现实生活和心理空间的缝隙中游荡。作品的名字暗指一代人对于这一矛盾的共同忽视或压抑,最终演变为一场关于失忆的共谋。历史成为记忆与记忆、记忆与现实的角逐,人与鬼魂的共栖关系隐喻了人与历史文献之间的羁绊,而这一切的纠葛最终在影片主角幻想中母亲的戏台上演。
王拓,《奠飨赋》(静帧),2016,彩色有声三频4K影像,26分15秒。
《奠飨赋》用错位的方式重新讲述了赛珍珠小说《梁太太的三个女儿》(1969)中的一段故事。艺术家将小说的原文通过翻译软件重构,形成了一段貌似词不达意的隐晦讲述,同时隐喻历史故事和移民生活在文化现实中的语境之困。王拓影片中的两个角色——女儿与母亲的魂魄,影射着个体与历史文献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正如同作品中的女儿通过烹饪为魂魄准备晚宴,展开一场伤感的祭奠和召唤仪式,魂魄通过不可见的方式强调了她的存在,文献也正是通过缺位的方式成为被记忆召唤的对象。
王拓,《痴迷录》(静帧),2019,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20分31秒。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创作。
《痴迷录》源于艺术家对一起绑架失踪案的关注,由此案件展开的联想引发了他对人类欲望和执念、建筑构造和精神分析的探讨。作品的独白暗示了一位建筑师正在接受催眠的过程,他把自己想象成一座建筑,透过对这栋建筑从远到近,继而由表及里,深入其构造的主观视角探索,观众得以层层进入这个人的内心,发现隐藏于建筑和潜意识中的 “密室”。观众看到的影像拍摄于辉煌一时的福绥境大楼,这栋位于北京西城区的“社会主义大楼”建造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而今处于半荒废状态,它外表规整朴素,内里布局却极尽迂回幽深,一如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 · 克拉克笔下近在眼前却无法沟通的 “巨大沉默物”。在此,艺术家以建筑的空间结构指代人类难以被认清的潜意识世界,进而探讨了公共性与隐秘性之间的张力与矛盾。
王拓,《角色扮演》(静帧),2016,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24分31秒。
《角色扮演》是一个基于行为的短片,由两个空间内的叙述穿插而成: 互不相识的两位专业演员在艺术家租赁的高级公寓客厅中回答常规的婚姻咨询问题,即兴扮演一对“完美的”中产阶级夫妇。另一场景中,两位演员分别身处各自现实生活的家里,用第一人称代入美国经典电影《邮差总按两遍铃》(1981)中的人物角色并讲述电影情节。两套叙事在结构上的逼近和内容上的极大反差,突显出“表演”在这两种被建构的情境下迥异的形成方式和隐喻。通过对即兴情境下表演的调动,艺术家探讨了人造观念(如“中产阶级”、“完美婚姻”)如何潜入集体无意识并在话语实践当中生效;而两种表演所制造出的间离感,则反向强调着社会观念中的假定事实与现实之间不可靠的关系。
《东北四部曲》
“东北四部曲”是王拓过去四年中最重要的创作序列,包括影像作品《烟火》《扭曲词场》《通古斯》和《哭阵门》。在这个系列的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建构一个复杂的叙事装置讲述了东北的地缘关系、现代性的断裂和其间个体命运的走向。通过对于几个重要叙事原型的发展和阐释,王拓铺展了一个复杂的“时空坐标”,并以此建构关于东北的想象和言说。不同时期的社会要案、古代志怪小说、或宏大或隐秘的历史事件片断穿插在时空模糊的叙事文本之中,“东北四部曲”在这样的语境下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提供一种替代性地进入历史的方式,并探索了国别和区域性地缘政治在现代性叙事中的张力。
《烟火》
王拓,《烟火》(静帧),2018,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31分18 秒。
复仇是“东北四部曲”中的一个重要原型叙事,在其中的第一部《烟火》中,王拓重新排演了一起中国近期发生并被广泛讨论的社会暴力事件——张扣扣复仇案。片中的主人公以农民工的身份出现,他在东北某小城的建筑工地工作,沉湎于童年丧母的痛苦回忆,并最终踏上返乡之路完成复仇这一仪式化的动作。影片中的这位复仇者也不时出现于电影道具仓库中,通过阅读施剑翘复仇案等民国传奇,一次一次进行关于复仇的演练。在“东北四部曲”中反复出场,并以多种身份演绎不同故事的几个重要人物原型——复仇者、书生、鬼魂、母亲——在《烟火》中陆续登场,影片的叙事也通过这些原型的反复排演而逐渐铺展开来。
《扭曲词场》
王拓,《扭曲词场》(静帧),2019,彩色有声三频4K影像,24分38秒。
在《扭曲词场》中,故事的铺展从个体的命运延伸到历史的轮回,并展现了作为一种历史观的“泛萨满化”概念,即人在循环往复的时空波动中由于某种契机,在意识中穿越时空而参与历史对话。这种萨满性的觉醒看似由个人遭遇引发,背后则暗示着时代剧变所带来的阵痛。历史轮回在王拓的作品中由具体的动作作为引子得以显现。《扭曲词场》创作的2019 年,既是复仇者张扣扣被执行枪决之时,也是新民主主义运动中第一个烈士郭钦光离世的一百周年。作品通过民工所扮演的角色,呈现了张扣扣在复仇前夜复杂的心理状态,并通过书生角色的引入重新排演了郭钦光的死亡。在这里,两个时隔一百年的死亡事件产生了跨越时空的交集,也暗示着推动这两重牺牲背后的“母亲”形象与“国家”概念间的某种同质性关联。
《通古斯》
王拓,《通古斯》(静帧),2021,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66分钟。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创作。
《通古斯》的主要故事线在一段隐秘而又被架空的历史中展开。1948年冬,两位朝鲜籍士兵试图逃离长春战场返回家乡济州岛的途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空与“济州岛事件”发生了重叠,东北亚历史中的两重时空由此相遇。与此同时,被围困在长春城中的一位老年书生,因为极度饥饿而产生幻觉,在恍惚的状态中回溯自己的人生,在潜意识中与郭钦光的鬼魂对话并展开了一场游历,最终对现实中纠缠自己的困惑有所感悟。在《通古斯》中,通过对隐匿于宏观历史叙事之中或虚构或真实事件的索,对于东北的演绎延伸到东北亚这一地域性和历史性的语境之中。
《哭阵门》
王拓,《哭阵门》(静帧),2021,彩色有声双频4K影像,30分钟。
在“东北四部曲”的终章《哭阵门》中,作品通过复仇者的室友(也是其工友)的角度,回溯了这位“杀手民工”返乡复仇之前的城市生活片段。他们在城市中原本被彼此异化的身份所隔阂,却伴随着各自的返乡之旅而产生心灵连接。在被两人之间难以定义和厘清的情感驱使之下,工友重新理解了这一超越个人复仇的叙事,并意识到个人情感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与宏观历史产生非理性的连接。现实与幻想在其中交错,过去和当下两种时态相互对抗,中国近代史的片断也在影片中间或闪现。
《共谋失忆症》
王拓,《共谋失忆症》(静帧),2019,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26分51秒。广东时代美术馆2019年展览“忘忧草: 考古女性时间”委托创作,展览由吴建儒、张思锐策划。
《共谋失忆症》的核心文本基于一段虚构的个人回忆,也是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凝缩。年老的作家陷入压抑的写作困境,又被年轻时代与母亲有关的创伤性记忆困扰;同时,老年作家的年轻化身在尘封多年的档案室中漫无目的地搜寻。随着历史画面的交织闪现,作品凌空构建出一个异度空间,历史创伤和现实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在此处被揭露。王拓创作的关于书生的鬼故事在这里化作历史伤痕的隐喻,成为一个随时等待着被召唤的幽灵,在现实生活和心理空间的缝隙中游荡。作品的名字暗指一代人对于这一矛盾的共同忽视或压抑,最终演变为一场关于失忆的共谋。历史成为记忆与记忆、记忆与现实的角逐,人与鬼魂的共栖关系隐喻了人与历史文献之间的羁绊,而这一切的纠葛最终在影片主角幻想中母亲的戏台上演。
《奠飨赋》
王拓,《奠飨赋》(静帧),2016,彩色有声三频4K影像,26分15秒。
《奠飨赋》用错位的方式重新讲述了赛珍珠小说《梁太太的三个女儿》(1969)中的一段故事。艺术家将小说的原文通过翻译软件重构,形成了一段貌似词不达意的隐晦讲述,同时隐喻历史故事和移民生活在文化现实中的语境之困。王拓影片中的两个角色——女儿与母亲的魂魄,影射着个体与历史文献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正如同作品中的女儿通过烹饪为魂魄准备晚宴,展开一场伤感的祭奠和召唤仪式,魂魄通过不可见的方式强调了她的存在,文献也正是通过缺位的方式成为被记忆召唤的对象。
《痴迷录》
王拓,《痴迷录》(静帧),2019,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20分31秒。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创作。
《痴迷录》源于艺术家对一起绑架失踪案的关注,由此案件展开的联想引发了他对人类欲望和执念、建筑构造和精神分析的探讨。作品的独白暗示了一位建筑师正在接受催眠的过程,他把自己想象成一座建筑,透过对这栋建筑从远到近,继而由表及里,深入其构造的主观视角探索,观众得以层层进入这个人的内心,发现隐藏于建筑和潜意识中的 “密室”。观众看到的影像拍摄于辉煌一时的福绥境大楼,这栋位于北京西城区的“社会主义大楼”建造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而今处于半荒废状态,它外表规整朴素,内里布局却极尽迂回幽深,一如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 · 克拉克笔下近在眼前却无法沟通的 “巨大沉默物”。在此,艺术家以建筑的空间结构指代人类难以被认清的潜意识世界,进而探讨了公共性与隐秘性之间的张力与矛盾。
《角色扮演》
王拓,《角色扮演》(静帧),2016,彩色有声单频4K影像,24分31秒。
《角色扮演》是一个基于行为的短片,由两个空间内的叙述穿插而成: 互不相识的两位专业演员在艺术家租赁的高级公寓客厅中回答常规的婚姻咨询问题,即兴扮演一对“完美的”中产阶级夫妇。另一场景中,两位演员分别身处各自现实生活的家里,用第一人称代入美国经典电影《邮差总按两遍铃》(1981)中的人物角色并讲述电影情节。两套叙事在结构上的逼近和内容上的极大反差,突显出“表演”在这两种被建构的情境下迥异的形成方式和隐喻。通过对即兴情境下表演的调动,艺术家探讨了人造观念(如“中产阶级”、“完美婚姻”)如何潜入集体无意识并在话语实践当中生效;而两种表演所制造出的间离感,则反向强调着社会观念中的假定事实与现实之间不可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