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导览

这次在UCCA展出的“寰宇全图”是我的“世界地图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大概是2010年开始的,到2012年之后我的工作的重心就集中在这个“世界地图计划”上。那么我画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的地图,比如这次展出“寰宇全图”的这个系列里面,它有药的地图、食物的地图、故事的地图、建筑的地图等等,这个部分我把它叫做“万物”系列。此外我会有一部分是讲故事的,比如说马航失联的故事,或者我根据一本小说《波多里诺》(翁贝托•埃科 Umberto Eco)所画的一张地图,这个部分我会把它称之为“叙事”系列。在此外我会用地图画一些和自己有关的东西,比如说尤伦斯的馆长田霏宇曾经约我画过一张“后感性”的地图,那张图叫《“后感性”的回忆》,我还画过我自己的工作总结,叫做《尝试理解自己的工作》,某种程度上连古根海姆美术馆约我画的这张《中国当代艺术地图》也属于一种自传性的回忆地图,那么我把这个系列叫做“自传”系列。第4个系列是画人的手和脸,脸其实我还没画过只是计划中。我画过很多人的手,有的是真实存在的人,比如说我画我女儿的掌纹叫做《被祝福的孩子》,或者我也画过一张叫《儒商》那是一个真实的商人的手,或者画过一个收藏家的手叫做《志得意满的艺术收藏家》。有一些是想象中的人,比如说算命先生的手,或者一个国色的手,也就是一个很漂亮的全中国最美的姑娘的手,那么这些是一些想象虚构的人物。这些当然和人的命运有关,人的手是一张地图,人的脸是一张地图,甚至手指头的指纹放大之后也是一张地图,一切都是地图。第5个系列是它的装置版本,就是空间中的地图。那么我曾经用各种各样的植物,都是从国外迁移到中国的植物做过《殖民史植物考》,我也曾经在球体上面刻着字然后在地上滚,由此形成一种空间中的地图,就是地图的装置版本。实际上还有第6个系列,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去做,就是在真实的城市空间或者乡村空间中一种基于地图的行动。但最近我又开发出了人工智能生成的地图,我都不知道应该把它归属在目前的这6个系列的哪一个部分。“世界地图计划”相当的庞杂,由这么6、7个系列的作品组成,到目前为止应该已经有一百多张地图,我没办法算到底是多少张,因为像人工智能,如果它愿意的生产话一天就能生产很多张,每秒钟都在生产。这就是这个创作的大体情况。
我画地图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从小就喜欢的一件事情,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种竞赛要把中国32省的地图迅速地拼成一个中国地图,我大概在半分钟内就能搞定这件事,永远是第一名,可能考美术的考生中我是少有的高考地理可以考90分以上的那种人,似乎是有点天生的习惯。然后我也收集地图,以前在新疆西藏地区旅行,我就会画一个村庄哪一边是池塘,哪一边是牧地,哪一边是田野,就是有一种人类学的兴趣吧。可能也跟我从小喜欢考古学有关,就是考古坑挖下来哪个器物埋在什么位置都要把那个外轮廓先描下来,和那种考古感是有关系的。当然,后来自己做艺术家,我又做艺术家又做策展人,所以几乎每天都在接触这个floorplan(平面图)这种东西,去安排展厅里面作品的位置,我也是都会自己给自己做地图,所以之前我其实就画过挺多地图的。
2010年的时候刚好策展人小汉斯(HansUlrichObrist)约我画一张《21世纪地图》来参加慕尼黑的一个《DLD-Digital Life Design》(数字,生活和设计)研讨会。我画了这张《21世纪地图》之后我画得非常爽,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尝到书法的快感,因为那张图必须得是英文的。然后到了2012年,我碰到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我被古根海姆美术馆的Hugo Boss奖提名,那么这个Hugo Boss 奖过去是办一个群展然后从中选一个人得奖,96年那次蔡国强入选,然后得奖的是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到我这一年游戏规则改了,它不做群展了,而是直接编一本书然后从中选一个人得奖然后做个展。这本书里面有6个P(即6页纸)是叫做artistic project(艺术项目),然后我就发愁我用6个P怎么介绍我自己,我觉得我自己好复杂,又策展人又教授又艺术家又writer(作家),就是我的艺术一直从书法到科技电脑里面的东西,从戏剧、装置、录像到摄影,那我怎么办?我就想那好吧,我很贪心,我不愿意被人简单化,所以我想那我来画5张地图。一张可以介绍我作为教师叫《总体艺术地图》,一张介绍我最重要的艺术计划叫《南京长江大桥地图》,那么一张介绍我作为策展人的工作就是为上海双年展做的《重新发电地图》,再有原来现成的《21世纪地图》,又画了一张乌托邦思想的《乌托邦地图》,我就用这5张地图去放进Hugo Boss奖的画册里面。
然后同时另一件事情是我被任命为上海双年展的总策展人。那我想全世界那么多策展人,我只是一个业余策展人,但是我是策展人里面素描画得最好的,因为我是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的高材生。那我为什么要写一篇很长的1万字的策展文章放在画册的前面就像所有的策展人所做的一样,我不,我要画一张地图来代替我的那篇策展文章,所以我就画了上海双年展的《重新发电地图》。
所以因为这3件事情吧,因为小汉斯,Hugo Boss奖和上双,我就大规模地开始画地图。画了地图就收不住了,因为我发现这个事情非常适合我做,因为对我来说它可以把画画、书法、研究、写作包括策划都在画地图这件事情里面可以一起都实现掉了。有些时候我会觉得做research,做研究的快感超过画画,有些时候我会觉得作为一个策展人去组织起新颖的关系比去创造一个新的个体更重要,那么这些想法都可以在画地图这件事情里面实现。
我们在这个展览推出的《香港文化地图》,它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原稿,是香港地铁预约我画的一组画。最后的展品是以金属板的壁画的方式,出现在香港西九龙火车站的候车大厅,就是香港人要坐高铁来北京上海广州的话,有点像香港的Central Station (中央车站)。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地方画这个香港文化地图特别有意思。我这张地图涉及到了香港的各个方面:从它的人口构成,它的文学,从武侠小说到严肃文学都有,它的报刊杂志的历史,从最早的英文、中文报纸一直到现在新媒体重要的网站和社区,一直到香港的漫画,接着是香港的流行歌曲,香港的电视剧,电影,美食,戏剧,建筑,包括香港的体育,还有香港的都市传奇。整张地图最对称的中心的小岛来自是漫画里的 “麦兜”。所以这张地图应该会让人觉得百感交集,因为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电影和流行歌曲其实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有一个小岛是梅艳芳,一个小岛是张国荣,有一个山谷是“四大天王”。我一边在画这个地图,一边就会有人一看到其中某几个字,就眼泪哗哗地开始唱歌,所以说这应该是一幅让人百感交集的,非常情绪化的一个地图。有些地方又非常有趣,特别是吃的,有一个岛是茶餐厅,有一个岛是甜食,有一个半岛是西餐,有一个半岛是潮州菜和广东菜,是会让人流口水的地图。香港文化地图就是这样的一个创作。
《世界尽头的思想》这件作品目前有28张桌子,实际上还可以更多,基本上每一张桌子还是比较集中的的议题。比如说有一张桌子是东亚的哲学,有一张桌子大概更接近基督教,有一张桌子大概更接近在谈社会主义思想,有一张桌子在谈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有的桌子就比较文艺是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等等。基本上我想用这些桌子来做一个人类的意识形态地图,并且每张桌面稍加归类。这些桌面被我设计成岛屿的造型,所以它可以靠得很近,也可以离得很远,如果从2楼的一个至高点看,它就会看上去非常像岛屿,人们在其中穿行。那么我试图去寻找这些典型的可以被加上“ism”(主义)的这些词,然后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毛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主义。但是最后我惊奇的发现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词都可以被加上主义,茶可以被称为茶主义,啤酒主义。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后面都可以加上主义,他可以是田霏宇主义的信奉者,或者尤伦斯主义的信奉者。然后似乎每种情感也都可以变成主义,悲观主义或者乐观主义,唯一一个不能被加上主义的一个词就是“ism”本身,没办法出现“主义主义”。那么这个丰富的现实使我把它命名为《世界尽头的思想》。
这24张地图就是这次展出中最重要的一个系列之一——“寰宇全图”。每一张图有独立的题目,从建筑、故事、情绪地图、乌托邦地图、食物的地图、身体的地图、职业的地图到服装的地图,就是我能想到的事情我就都去展开一张地图。这个系列有意思的特点是它每一张在构图上几乎是可以连起来的,它实际上可以围合成一个圆圈,最后一张和第一张又可以接在一起,所以它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当然这套地图它画了3年,3年前开始画的风格和3年后画的风格略微有点不同,画画的办法都已经变了。在这3年中,我写英文的水平由很幼稚变得很熟练。虽然风格上不太能够统一,但我也不觉得应该回头重新画前面的那几张,因为它就保留着那个时候对地图的认识和思考。那么画这套地图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像它画面是互相连接的,我也发现它的概念也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比如说我画过《旅行者地图》,《旅行者地图》左边是《宗教地图》,因为事实上旅行者中有一大部分是出于宗教原因去旅行的,不管是去传教还是去朝圣。《旅行者地图》的右边是《乌托邦地图》,因为旅行文学中有一种文学其实就是乌托邦文学,比如说像《乌托邦》这本书,人们总是会想象一个更美好的制度设计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之外的一个远方。然后《植物地图》自然和《食物地图》更加联系在一起,而《动物地图》里的动物很容易被神化然后就变成神兽,变成一种很神奇的像麒麟和龙这样一些不存在的神奇的动物,由神兽又很容易变成神的地图。所以在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互相连接,同时概念和隐喻也不断地滑动
我和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何晓东博士一起做了这个实时演讲思维导图地图。前端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团队根据我的地图做的,里面的数据库内核是由京东的工程师团队做的。我们把每个人讲话的时候,每个词的联想的思维导图去发散,同时在发散的时候我又嫌它过于正经,于是我做了一批思维导图来训练这个AI模型,使它慢慢地拥有了像我一样会开玩笑和恶作剧的能力,开始具有某种跳跃的诗意。我们训练了它一个月之后,结果还比较让我惊喜。所以现在这个地图就变成我们在讲话,它会把我们讲的话发散成一张地图。山脉建筑都是从过去我画过的地图中抠出来的,我们可以不断的点击去深入放大这张地图。当然随着我们的这个语言的推进,它这张地图也会不断地翻新,那么这个在我看来敞开了一种可能性。我们知道我们以前的交流,两个交谈者互相提起字面的意义,现在每一个字义都被我用一个思维导图来进行扩充,也就是说你的耳朵里面听着这个人的语音,但是你的眼睛里看着后面的思维导图,看着的是一整套的语境。我们一方面在文本的层面,隐喻的层面上在理解和交流,一方面我们的视觉接收到了它每句话所携带着的更广阔的语境,而这个语境又是我根据我的地图逻辑去训练过而产生出来的,那么这样就有可能形成一种超级的交流,这是这件作品的一个意义所在。
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孟璐(Alexandra Munroe)有一天给我打电话说:“志杰对不起,我依然还是需要展你的《兰亭序》,但是我们听了你的建议不展那张‘不’字的照片,但是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想委约你画一张新的地图,是这个展览里面唯一的一件新作品”。那我当然非常开心能够把最新的工作呈现在古根海姆美术馆,而且在课堂上讲了40年的中国艺术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以及跟全球化的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这个是我在美术学院里面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所以画这张地图对我来说它的研究工作是空前轻松的,等于过去几十年的时间我一直在为这张地图做研究。所以这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中间一条河流从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反思,然后85新潮,现代艺术展,一个当代的中国艺术实验像一股洪流结成水库然后冲向一个大坝,滚滚地向前然后一直来到我们今天的这个出海口。中间经历了90年代的市场化和城市化,经历了媒体的变革,大家开始用录像,用行为,经历了策展实验,798艺术区的崛起,美术馆,奥运会,金融危机,中间的这条就是我们当代中国艺术的河流。上面的山脉是整个中国的思想史,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始,然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山,这里面有邓小平理论,有“三个代表”的山峰,有“科学发展观”的山峰,一直到“中国梦”的山峰。我画这张地图的时候十九大还没开,所以还不叫“新时代”。然后下面是整个全球化的进程,从中美建交冷战开始一直到多元文化主义崛起,然后到911,金融危机。这就是夹在全球化的政治史和中国40年来政治史两个山脉之间,蜿蜒曲折的中国当代艺术地图。
《不息之图》是我为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而画的地图。这张图里面一切都似乎特别的机缘巧合,我在筹备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展览“不息”期间,我的父亲去世了,所以刚好我也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死、关于人跟人之间信息的传承、意志的传承、人和乡土和家族的关系。那么这张图远远看起来就像一张太极图,其实它也是威尼斯的地图,威尼斯大运河的S形长得很像太极图。那么它把威尼斯双年展里面中国馆所涉及到的几个故事,像《骷髅幻戏图》这张画,愚公移山的传说,精卫填海的传说,夸父追日的神话,鲲鹏变化的传说,这几个意象都是不息地追日,不息地挖山,不息地填海,不息地变化。然后左半部分讨论的是师承,右半部分讨论的是变化,整个中国馆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散布在这张地图里面,分别藏在这张地图的不同局部。那么和上海双年展一样,我是把这张地图作为整个策展的一种工具来使用,同时这张图也成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海报,贴在威尼斯的各种地方。当时因为来不及,我只画了一张铅笔稿,这次为了UCCA的展览我专门画了我一直想画但放了一年半还没有完成的水墨版的《不息之图》,终于在这次完成了。
地图的视觉性和思想性使它非常适合在墙上被反复的阅读,因为它不是那种看一眼就可以了结的事情,非常适合多次的回访然后反复地看,每次都可能有机会多看出来一点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才是人们喜欢叫我去墙上画地图的一个原因吧。那么这次田馆长跟我商量尤伦斯的这个展览那边一面大墙能不能画一张地图,我想以尤伦斯艺术中心在798的这个地位,以798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里面的地位,整个当代艺术在中国艺术里面的地位,中国艺术在整个社会和世界当中的位置,这张图的题材某种程度上我别无选择,我必须画一张《艺术生态地图》。而我是一个在艺术生态里面,又当鱼,又当水,又当网这么一个人来画《艺术生态地图》,这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唯一让我为难的是我知道的那么多的秘密是不是都要放在这张地图里面,当然我们知道地图总是可以zoom in,zoom out(放大,缩小)。我会在有些地方详细,有些地方略过,保留空白也挺好。

什么是“世界地图计划”

这次在UCCA展出的“寰宇全图”是我的“世界地图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大概是2010年开始的,到2012年之后我的工作的重心就集中在这个“世界地图计划”上。那么我画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的地图,比如这次展出“寰宇全图”的这个系列里面,它有药的地图、食物的地图、故事的地图、建筑的地图等等,这个部分我把它叫做“万物”系列。此外我会有一部分是讲故事的,比如说马航失联的故事,或者我根据一本小说《波多里诺》(翁贝托•埃科 Umberto Eco)所画的一张地图,这个部分我会把它称之为“叙事”系列。在此外我会用地图画一些和自己有关的东西,比如说尤伦斯的馆长田霏宇曾经约我画过一张“后感性”的地图,那张图叫《“后感性”的回忆》,我还画过我自己的工作总结,叫做《尝试理解自己的工作》,某种程度上连古根海姆美术馆约我画的这张《中国当代艺术地图》也属于一种自传性的回忆地图,那么我把这个系列叫做“自传”系列。第4个系列是画人的手和脸,脸其实我还没画过只是计划中。我画过很多人的手,有的是真实存在的人,比如说我画我女儿的掌纹叫做《被祝福的孩子》,或者我也画过一张叫《儒商》那是一个真实的商人的手,或者画过一个收藏家的手叫做《志得意满的艺术收藏家》。有一些是想象中的人,比如说算命先生的手,或者一个国色的手,也就是一个很漂亮的全中国最美的姑娘的手,那么这些是一些想象虚构的人物。这些当然和人的命运有关,人的手是一张地图,人的脸是一张地图,甚至手指头的指纹放大之后也是一张地图,一切都是地图。第5个系列是它的装置版本,就是空间中的地图。那么我曾经用各种各样的植物,都是从国外迁移到中国的植物做过《殖民史植物考》,我也曾经在球体上面刻着字然后在地上滚,由此形成一种空间中的地图,就是地图的装置版本。实际上还有第6个系列,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去做,就是在真实的城市空间或者乡村空间中一种基于地图的行动。但最近我又开发出了人工智能生成的地图,我都不知道应该把它归属在目前的这6个系列的哪一个部分。“世界地图计划”相当的庞杂,由这么6、7个系列的作品组成,到目前为止应该已经有一百多张地图,我没办法算到底是多少张,因为像人工智能,如果它愿意的生产话一天就能生产很多张,每秒钟都在生产。这就是这个创作的大体情况。

对地图的兴趣始于儿时

我画地图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从小就喜欢的一件事情,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种竞赛要把中国32省的地图迅速地拼成一个中国地图,我大概在半分钟内就能搞定这件事,永远是第一名,可能考美术的考生中我是少有的高考地理可以考90分以上的那种人,似乎是有点天生的习惯。然后我也收集地图,以前在新疆西藏地区旅行,我就会画一个村庄哪一边是池塘,哪一边是牧地,哪一边是田野,就是有一种人类学的兴趣吧。可能也跟我从小喜欢考古学有关,就是考古坑挖下来哪个器物埋在什么位置都要把那个外轮廓先描下来,和那种考古感是有关系的。当然,后来自己做艺术家,我又做艺术家又做策展人,所以几乎每天都在接触这个floorplan(平面图)这种东西,去安排展厅里面作品的位置,我也是都会自己给自己做地图,所以之前我其实就画过挺多地图的。

地图创作的缘起

2010年的时候刚好策展人小汉斯(HansUlrichObrist)约我画一张《21世纪地图》来参加慕尼黑的一个《DLD-Digital Life Design》(数字,生活和设计)研讨会。我画了这张《21世纪地图》之后我画得非常爽,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尝到书法的快感,因为那张图必须得是英文的。然后到了2012年,我碰到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我被古根海姆美术馆的Hugo Boss奖提名,那么这个Hugo Boss 奖过去是办一个群展然后从中选一个人得奖,96年那次蔡国强入选,然后得奖的是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到我这一年游戏规则改了,它不做群展了,而是直接编一本书然后从中选一个人得奖然后做个展。这本书里面有6个P(即6页纸)是叫做artistic project(艺术项目),然后我就发愁我用6个P怎么介绍我自己,我觉得我自己好复杂,又策展人又教授又艺术家又writer(作家),就是我的艺术一直从书法到科技电脑里面的东西,从戏剧、装置、录像到摄影,那我怎么办?我就想那好吧,我很贪心,我不愿意被人简单化,所以我想那我来画5张地图。一张可以介绍我作为教师叫《总体艺术地图》,一张介绍我最重要的艺术计划叫《南京长江大桥地图》,那么一张介绍我作为策展人的工作就是为上海双年展做的《重新发电地图》,再有原来现成的《21世纪地图》,又画了一张乌托邦思想的《乌托邦地图》,我就用这5张地图去放进Hugo Boss奖的画册里面。
然后同时另一件事情是我被任命为上海双年展的总策展人。那我想全世界那么多策展人,我只是一个业余策展人,但是我是策展人里面素描画得最好的,因为我是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的高材生。那我为什么要写一篇很长的1万字的策展文章放在画册的前面就像所有的策展人所做的一样,我不,我要画一张地图来代替我的那篇策展文章,所以我就画了上海双年展的《重新发电地图》。
所以因为这3件事情吧,因为小汉斯,Hugo Boss奖和上双,我就大规模地开始画地图。画了地图就收不住了,因为我发现这个事情非常适合我做,因为对我来说它可以把画画、书法、研究、写作包括策划都在画地图这件事情里面可以一起都实现掉了。有些时候我会觉得做research,做研究的快感超过画画,有些时候我会觉得作为一个策展人去组织起新颖的关系比去创造一个新的个体更重要,那么这些想法都可以在画地图这件事情里面实现。

《香港文化地图》

我们在这个展览推出的《香港文化地图》,它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原稿,是香港地铁预约我画的一组画。最后的展品是以金属板的壁画的方式,出现在香港西九龙火车站的候车大厅,就是香港人要坐高铁来北京上海广州的话,有点像香港的Central Station (中央车站)。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地方画这个香港文化地图特别有意思。我这张地图涉及到了香港的各个方面:从它的人口构成,它的文学,从武侠小说到严肃文学都有,它的报刊杂志的历史,从最早的英文、中文报纸一直到现在新媒体重要的网站和社区,一直到香港的漫画,接着是香港的流行歌曲,香港的电视剧,电影,美食,戏剧,建筑,包括香港的体育,还有香港的都市传奇。整张地图最对称的中心的小岛来自是漫画里的 “麦兜”。所以这张地图应该会让人觉得百感交集,因为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电影和流行歌曲其实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有一个小岛是梅艳芳,一个小岛是张国荣,有一个山谷是“四大天王”。我一边在画这个地图,一边就会有人一看到其中某几个字,就眼泪哗哗地开始唱歌,所以说这应该是一幅让人百感交集的,非常情绪化的一个地图。有些地方又非常有趣,特别是吃的,有一个岛是茶餐厅,有一个岛是甜食,有一个半岛是西餐,有一个半岛是潮州菜和广东菜,是会让人流口水的地图。香港文化地图就是这样的一个创作。

《世界尽头的思想》

《世界尽头的思想》这件作品目前有28张桌子,实际上还可以更多,基本上每一张桌子还是比较集中的的议题。比如说有一张桌子是东亚的哲学,有一张桌子大概更接近基督教,有一张桌子大概更接近在谈社会主义思想,有一张桌子在谈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有的桌子就比较文艺是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等等。基本上我想用这些桌子来做一个人类的意识形态地图,并且每张桌面稍加归类。这些桌面被我设计成岛屿的造型,所以它可以靠得很近,也可以离得很远,如果从2楼的一个至高点看,它就会看上去非常像岛屿,人们在其中穿行。那么我试图去寻找这些典型的可以被加上“ism”(主义)的这些词,然后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毛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主义。但是最后我惊奇的发现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词都可以被加上主义,茶可以被称为茶主义,啤酒主义。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后面都可以加上主义,他可以是田霏宇主义的信奉者,或者尤伦斯主义的信奉者。然后似乎每种情感也都可以变成主义,悲观主义或者乐观主义,唯一一个不能被加上主义的一个词就是“ism”本身,没办法出现“主义主义”。那么这个丰富的现实使我把它命名为《世界尽头的思想》。

《世界地图计划——万物系列》

这24张地图就是这次展出中最重要的一个系列之一——“寰宇全图”。每一张图有独立的题目,从建筑、故事、情绪地图、乌托邦地图、食物的地图、身体的地图、职业的地图到服装的地图,就是我能想到的事情我就都去展开一张地图。这个系列有意思的特点是它每一张在构图上几乎是可以连起来的,它实际上可以围合成一个圆圈,最后一张和第一张又可以接在一起,所以它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当然这套地图它画了3年,3年前开始画的风格和3年后画的风格略微有点不同,画画的办法都已经变了。在这3年中,我写英文的水平由很幼稚变得很熟练。虽然风格上不太能够统一,但我也不觉得应该回头重新画前面的那几张,因为它就保留着那个时候对地图的认识和思考。那么画这套地图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像它画面是互相连接的,我也发现它的概念也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比如说我画过《旅行者地图》,《旅行者地图》左边是《宗教地图》,因为事实上旅行者中有一大部分是出于宗教原因去旅行的,不管是去传教还是去朝圣。《旅行者地图》的右边是《乌托邦地图》,因为旅行文学中有一种文学其实就是乌托邦文学,比如说像《乌托邦》这本书,人们总是会想象一个更美好的制度设计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之外的一个远方。然后《植物地图》自然和《食物地图》更加联系在一起,而《动物地图》里的动物很容易被神化然后就变成神兽,变成一种很神奇的像麒麟和龙这样一些不存在的神奇的动物,由神兽又很容易变成神的地图。所以在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互相连接,同时概念和隐喻也不断地滑动

《京东AI生成地图》

我和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何晓东博士一起做了这个实时演讲思维导图地图。前端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团队根据我的地图做的,里面的数据库内核是由京东的工程师团队做的。我们把每个人讲话的时候,每个词的联想的思维导图去发散,同时在发散的时候我又嫌它过于正经,于是我做了一批思维导图来训练这个AI模型,使它慢慢地拥有了像我一样会开玩笑和恶作剧的能力,开始具有某种跳跃的诗意。我们训练了它一个月之后,结果还比较让我惊喜。所以现在这个地图就变成我们在讲话,它会把我们讲的话发散成一张地图。山脉建筑都是从过去我画过的地图中抠出来的,我们可以不断的点击去深入放大这张地图。当然随着我们的这个语言的推进,它这张地图也会不断地翻新,那么这个在我看来敞开了一种可能性。我们知道我们以前的交流,两个交谈者互相提起字面的意义,现在每一个字义都被我用一个思维导图来进行扩充,也就是说你的耳朵里面听着这个人的语音,但是你的眼睛里看着后面的思维导图,看着的是一整套的语境。我们一方面在文本的层面,隐喻的层面上在理解和交流,一方面我们的视觉接收到了它每句话所携带着的更广阔的语境,而这个语境又是我根据我的地图逻辑去训练过而产生出来的,那么这样就有可能形成一种超级的交流,这是这件作品的一个意义所在。

《当代中国艺术地图——为古根海姆美术馆“世界剧场”展所制》

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孟璐(Alexandra Munroe)有一天给我打电话说:“志杰对不起,我依然还是需要展你的《兰亭序》,但是我们听了你的建议不展那张‘不’字的照片,但是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想委约你画一张新的地图,是这个展览里面唯一的一件新作品”。那我当然非常开心能够把最新的工作呈现在古根海姆美术馆,而且在课堂上讲了40年的中国艺术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以及跟全球化的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这个是我在美术学院里面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所以画这张地图对我来说它的研究工作是空前轻松的,等于过去几十年的时间我一直在为这张地图做研究。所以这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中间一条河流从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反思,然后85新潮,现代艺术展,一个当代的中国艺术实验像一股洪流结成水库然后冲向一个大坝,滚滚地向前然后一直来到我们今天的这个出海口。中间经历了90年代的市场化和城市化,经历了媒体的变革,大家开始用录像,用行为,经历了策展实验,798艺术区的崛起,美术馆,奥运会,金融危机,中间的这条就是我们当代中国艺术的河流。上面的山脉是整个中国的思想史,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始,然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山,这里面有邓小平理论,有“三个代表”的山峰,有“科学发展观”的山峰,一直到“中国梦”的山峰。我画这张地图的时候十九大还没开,所以还不叫“新时代”。然后下面是整个全球化的进程,从中美建交冷战开始一直到多元文化主义崛起,然后到911,金融危机。这就是夹在全球化的政治史和中国40年来政治史两个山脉之间,蜿蜒曲折的中国当代艺术地图。

《不息之图》

《不息之图》是我为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而画的地图。这张图里面一切都似乎特别的机缘巧合,我在筹备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展览“不息”期间,我的父亲去世了,所以刚好我也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死、关于人跟人之间信息的传承、意志的传承、人和乡土和家族的关系。那么这张图远远看起来就像一张太极图,其实它也是威尼斯的地图,威尼斯大运河的S形长得很像太极图。那么它把威尼斯双年展里面中国馆所涉及到的几个故事,像《骷髅幻戏图》这张画,愚公移山的传说,精卫填海的传说,夸父追日的神话,鲲鹏变化的传说,这几个意象都是不息地追日,不息地挖山,不息地填海,不息地变化。然后左半部分讨论的是师承,右半部分讨论的是变化,整个中国馆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散布在这张地图里面,分别藏在这张地图的不同局部。那么和上海双年展一样,我是把这张地图作为整个策展的一种工具来使用,同时这张图也成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海报,贴在威尼斯的各种地方。当时因为来不及,我只画了一张铅笔稿,这次为了UCCA的展览我专门画了我一直想画但放了一年半还没有完成的水墨版的《不息之图》,终于在这次完成了。

《艺术生态地图》

地图的视觉性和思想性使它非常适合在墙上被反复的阅读,因为它不是那种看一眼就可以了结的事情,非常适合多次的回访然后反复地看,每次都可能有机会多看出来一点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才是人们喜欢叫我去墙上画地图的一个原因吧。那么这次田馆长跟我商量尤伦斯的这个展览那边一面大墙能不能画一张地图,我想以尤伦斯艺术中心在798的这个地位,以798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里面的地位,整个当代艺术在中国艺术里面的地位,中国艺术在整个社会和世界当中的位置,这张图的题材某种程度上我别无选择,我必须画一张《艺术生态地图》。而我是一个在艺术生态里面,又当鱼,又当水,又当网这么一个人来画《艺术生态地图》,这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唯一让我为难的是我知道的那么多的秘密是不是都要放在这张地图里面,当然我们知道地图总是可以zoom in,zoom out(放大,缩小)。我会在有些地方详细,有些地方略过,保留空白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