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
参观信息
票务
会员
团体
商店与书店
展览
UCCA北京
UCCA沙丘
UCCA陶
UCCA Edge
UCCA Offsite
项目
公共实践
会员
UCCA儿童
出版物
尤伦斯艺术基金会
图书馆和档案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支持我们
加入我们
关于我们
UCCA北京
今日闭馆,
UCCA沙丘
今日闭馆,
UCCA陶
今日闭馆,
EN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EN
返回
语音导览
廖斐的早期作品多以探究物质材料之间的关系与张力为出发点。在《一件短暂的真空雕塑》中,他将多个马桶搋子组装在一起,理论上这个结构可以向地平线两端无限延伸,但实际上却受到限制。由于橡皮吸盘之间依靠真空形成的吸力是短暂的,在视频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最右边的搋子已经松脱。学习雕塑出身的廖斐,通过这件作品解构了现代艺术史上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经典之作《无限之柱》——一个通过不断叠加雕塑底座而构成的垂直重复结构。这件作品也体现了他对于单一元素不断重复和推演,以及在创作中触及“无限”及显现“有限”的持续兴趣。
在“移动”系列中,廖斐关注物质的物理属性及其引发的因果关系。他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组合至临时性的平衡状态。在作品中两张椅子反扣相叠,中间夹着两块和椅面等大的冰块,由此形成一个具备运动潜能的初始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块逐渐融化,原有的力矩被打破,椅子随之滑落,最终呈现出一个由人为设定引发物体自然运动的剧场。
如何确立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数学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某种确定性。在二维世界中,点、线、面构成了空间的基本元素。矩形中最长的线段是其对角线。
在这件作品中,廖斐将一个点拓展为线,再由线拓展为平面空间。伴随着空间的延展,这根线也在其中不断生长,并始终是这个空间里最长的直线。随着空间的延展,我们眼前的这根线,也将无限接近平坦。黑格尔曾在《逻辑学》中批判由于数学抽象的、外在推演的属性,其所提供的确定性有一定局限性。但当我们看见坚实的墙面上,线段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视觉体验,抽象的数理逻辑开始变得坚固起来。
在《信号》中,廖斐以交通规则为前提,设定了一个可以“永不停歇”的骑行方式:遇到绿灯直行,红灯则右转不停。他每天从同一路口出发,不间断地骑行1小时,持续30天,并用软件记录每次的骑行路径。此次展览呈现了其中一日的骑行影像记录,并将这30天内经过的不同路线打印呈现。观众从中可以看到,在这个限定之下,有些路径不断在周围区域打转,有些则可以延伸到平时鲜少到达的偏远地点。这些在一定规则之下生成的路径变化,也可以视作对人们认知活动的局限性及可能性的隐喻。
廖斐选用塑料扎带这一日常物件,作为探索空间结构可能性的材料。扎带的结构设计决定了它只能从一个连接点向外延展,具备射线的单向性;同时,它只有往一个方向弯折,尺扣才能对齐并被拉紧,若反向则无法固定。这样的双重限制,使扎带在艺术家手中被抽象为仅具有单一延伸方向及最大弯折角度减半的“1/4直线”。虽然说扎带构成的形状是无限的——任何一点移动和变化都会带来新的可能性——但是“1/4直线”所能构成的空间结构则是可以穷尽的。廖斐从1根扎带所能构成的空间结构开始,逐步推演到2根、3根、4根,以穷举的方式展现出所有空间结构的可能性。有限和无限并存在这些排列组合之中,以严密而又轻盈的方式,勾勒出日常之物所蕴含的形而上本质。
艺术家在波士顿查尔斯河畔巨量的石头中选择了7块重量不等的石头,并将7只浮标分别绑在7块石头上,依次奋力将它们扔进河里。理论上可以形成一条因为石头的重量不同而造成的间距不等的虚线,但现实中石块的分布受河流的影响,最终显得十分随意。浮标随之浮起成为坐标,形成水面上的一道虚线。随着河水的冲刷,浮标随之波动,绑着较轻石块的浮标更容易随着水流飘移,近处较重石块的浮标则相对稳定,于是,这条虚线将在河流中不断延长。
在《蜿蜒的曲线》中,艺术家将A4纸对折后折叠成三角形,形成一对镜像空间。随着不断重复拼接,构成一条从近处看呈曲线,延长到一定程度后又可被视作直线的形态。如果说廖斐此前的作品像是一场与环境互动的物理实验,那么自《蜿蜒的曲线》这个时期的作品开始,他的创作逐渐摆脱对外部空间与物质材料的依赖,转向最低限度的单一元素与逻辑推演,以更为几何化、纯粹化的方式,探索感知与经验背后“物质世界”的潜在结构与运行机制。
在廖斐看来,双手的运动规律与手势组合,既是客观物理属性的显现,又承载着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被赋予超越其自身维度的丰富意涵。例如佛教造像中各异的手的姿态被称为手印,象征着特定的教义或理念;而在粒子物理领域,手的对称性与左右旋转的“手征性”亦成为描述粒子行为性质的专有概念。廖斐以此为灵感,在“手征空间”系列雕塑中,探索抽象状态下手的指向性,推演手的对称性、平衡性及其所能组成的空间语言。这一系列的排列与推演,令人联想到人类以自身为标尺去理解和想象世界的认知模式,亦可延伸至艺术家对于篆书字体结构及其在书写中对于物我映射关系的思考。
廖斐在“局部被遮蔽的圆”系列里,延续折纸这种最为简化的创作形式,进一步探索物质在微观层面的构成规则。他将同等大小的方形纸片标画出单位圆,并根据正方形顶点及其与圆形切点所催生的各类连线进行对折。随着对折的进行,圆在二维与三维之间不断转换,最终以一系列局部被遮蔽的形态呈现。在此基础上,廖斐通过图形的并置、叠加并逐渐加入色彩,推演出出人意料的抽象图案,亦令人联想到重叠簇生的晶体结构。整个系列的作品在看似简单而又机械的铺陈排列之下,呈现出别样的静谧与旋律感。
《一件短暂的真空雕塑》
廖斐的早期作品多以探究物质材料之间的关系与张力为出发点。在《一件短暂的真空雕塑》中,他将多个马桶搋子组装在一起,理论上这个结构可以向地平线两端无限延伸,但实际上却受到限制。由于橡皮吸盘之间依靠真空形成的吸力是短暂的,在视频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最右边的搋子已经松脱。学习雕塑出身的廖斐,通过这件作品解构了现代艺术史上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经典之作《无限之柱》——一个通过不断叠加雕塑底座而构成的垂直重复结构。这件作品也体现了他对于单一元素不断重复和推演,以及在创作中触及“无限”及显现“有限”的持续兴趣。
《移动》
在“移动”系列中,廖斐关注物质的物理属性及其引发的因果关系。他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组合至临时性的平衡状态。在作品中两张椅子反扣相叠,中间夹着两块和椅面等大的冰块,由此形成一个具备运动潜能的初始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块逐渐融化,原有的力矩被打破,椅子随之滑落,最终呈现出一个由人为设定引发物体自然运动的剧场。
《无限自然拓扑1》
如何确立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数学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某种确定性。在二维世界中,点、线、面构成了空间的基本元素。矩形中最长的线段是其对角线。
在这件作品中,廖斐将一个点拓展为线,再由线拓展为平面空间。伴随着空间的延展,这根线也在其中不断生长,并始终是这个空间里最长的直线。随着空间的延展,我们眼前的这根线,也将无限接近平坦。黑格尔曾在《逻辑学》中批判由于数学抽象的、外在推演的属性,其所提供的确定性有一定局限性。但当我们看见坚实的墙面上,线段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视觉体验,抽象的数理逻辑开始变得坚固起来。
《信号》
在《信号》中,廖斐以交通规则为前提,设定了一个可以“永不停歇”的骑行方式:遇到绿灯直行,红灯则右转不停。他每天从同一路口出发,不间断地骑行1小时,持续30天,并用软件记录每次的骑行路径。此次展览呈现了其中一日的骑行影像记录,并将这30天内经过的不同路线打印呈现。观众从中可以看到,在这个限定之下,有些路径不断在周围区域打转,有些则可以延伸到平时鲜少到达的偏远地点。这些在一定规则之下生成的路径变化,也可以视作对人们认知活动的局限性及可能性的隐喻。
《单向雕塑1-4》
廖斐选用塑料扎带这一日常物件,作为探索空间结构可能性的材料。扎带的结构设计决定了它只能从一个连接点向外延展,具备射线的单向性;同时,它只有往一个方向弯折,尺扣才能对齐并被拉紧,若反向则无法固定。这样的双重限制,使扎带在艺术家手中被抽象为仅具有单一延伸方向及最大弯折角度减半的“1/4直线”。虽然说扎带构成的形状是无限的——任何一点移动和变化都会带来新的可能性——但是“1/4直线”所能构成的空间结构则是可以穷尽的。廖斐从1根扎带所能构成的空间结构开始,逐步推演到2根、3根、4根,以穷举的方式展现出所有空间结构的可能性。有限和无限并存在这些排列组合之中,以严密而又轻盈的方式,勾勒出日常之物所蕴含的形而上本质。
《延长的虚线》
艺术家在波士顿查尔斯河畔巨量的石头中选择了7块重量不等的石头,并将7只浮标分别绑在7块石头上,依次奋力将它们扔进河里。理论上可以形成一条因为石头的重量不同而造成的间距不等的虚线,但现实中石块的分布受河流的影响,最终显得十分随意。浮标随之浮起成为坐标,形成水面上的一道虚线。随着河水的冲刷,浮标随之波动,绑着较轻石块的浮标更容易随着水流飘移,近处较重石块的浮标则相对稳定,于是,这条虚线将在河流中不断延长。
《蜿蜒的曲线》
在《蜿蜒的曲线》中,艺术家将A4纸对折后折叠成三角形,形成一对镜像空间。随着不断重复拼接,构成一条从近处看呈曲线,延长到一定程度后又可被视作直线的形态。如果说廖斐此前的作品像是一场与环境互动的物理实验,那么自《蜿蜒的曲线》这个时期的作品开始,他的创作逐渐摆脱对外部空间与物质材料的依赖,转向最低限度的单一元素与逻辑推演,以更为几何化、纯粹化的方式,探索感知与经验背后“物质世界”的潜在结构与运行机制。
“手征空间”系列
在廖斐看来,双手的运动规律与手势组合,既是客观物理属性的显现,又承载着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被赋予超越其自身维度的丰富意涵。例如佛教造像中各异的手的姿态被称为手印,象征着特定的教义或理念;而在粒子物理领域,手的对称性与左右旋转的“手征性”亦成为描述粒子行为性质的专有概念。廖斐以此为灵感,在“手征空间”系列雕塑中,探索抽象状态下手的指向性,推演手的对称性、平衡性及其所能组成的空间语言。这一系列的排列与推演,令人联想到人类以自身为标尺去理解和想象世界的认知模式,亦可延伸至艺术家对于篆书字体结构及其在书写中对于物我映射关系的思考。
“局部被遮蔽的圆”系列
廖斐在“局部被遮蔽的圆”系列里,延续折纸这种最为简化的创作形式,进一步探索物质在微观层面的构成规则。他将同等大小的方形纸片标画出单位圆,并根据正方形顶点及其与圆形切点所催生的各类连线进行对折。随着对折的进行,圆在二维与三维之间不断转换,最终以一系列局部被遮蔽的形态呈现。在此基础上,廖斐通过图形的并置、叠加并逐渐加入色彩,推演出出人意料的抽象图案,亦令人联想到重叠簇生的晶体结构。整个系列的作品在看似简单而又机械的铺陈排列之下,呈现出别样的静谧与旋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