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2025年5月17日至9月7日呈现“陈可:无名包豪斯”。展览聚焦艺术家持续创作至今的“包豪斯女孩”系列的最新作品,通过60余件绘画、纸本创作,以及特定场域毛毡壁画,回望与审视包豪斯编织工坊的历史,以充满情感张力的视觉语言,重新诠释包豪斯女性先驱的形象与生命轨迹,揭示这些女性艺术家在现代主义运动浪潮中被遮蔽的创造力与历史贡献。
2025年5月17日至9月7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陈可:无名包豪斯”,展出艺术家陈可自2020年开始创作的“包豪斯女孩”系列的最新作品。自2000年代初登上艺术舞台以来,陈可(1978年生于四川)以富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广受关注,其艺术实践深入探索了更广阔的社会与历史语境下个人情感的复杂性。本次展览汇集了60余件绘画、纸本创作,以及特定场域毛毡壁画,聚焦包豪斯学校女性群体及其往往被忽视的贡献,尤其是编织工坊中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与对编织与纺织艺术的深远影响。此次展出作品的感染力在UCCA所在的北京798艺术区的特殊语境下得到进一步凸显——这片后工业建筑群最初由德绍国家设计院的建筑师于1950年代设计,1925年至1932年包豪斯曾在这座东德城市达到其发展巅峰。陈可以跨越时空的多维视角,重新回望包豪斯的历史,通过细腻而充满情感张力的图像,将包豪斯的色彩与意象巧妙融入细腻的叙事之中。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包豪斯作为创新策源地的重新审视与重构,更通过对这段历史中被边缘化的女性群体的致敬,揭示了其长期被低估的艺术影响力与创造性贡献。“陈可:无名包豪斯”由UCCA馆长田霏宇策划。
UCCA北京所在的798艺术区前身为工业园区,园区内为1950年代由东德建筑师设计的包豪斯风格厂房。展览自构思之初就希望与坐落于此的UCCA的建筑空间展开对话,从而展现艺术家陈可对空间与记忆的探索。在《工厂No.3》(2024)和《工厂No.4》(2024)中,陈可描绘了如梦幻般的工厂建筑。这些工厂,无论虚构还是基于现实,皆由抽象的色彩层次、形态以及碎片化的细节构成,仿佛在追溯这片土地从工业园区到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地标的变迁,同时也呼应了包豪斯所倡导的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相融合的理念。
作为本次展出的两件重要作品,《安妮·阿尔伯斯在织布背景前》(2024)与《睡梦中的安妮》(2024)展现了包豪斯那段被忽视的历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安妮·阿尔伯斯(Anni Albers,1899—1994)。阿尔伯斯进入包豪斯时原本希望学习绘画,最终却进入了编织工坊。在那里,她将这一媒介重新定义为一种充满力量与表现力的艺术表达,如今她已被公认为纺织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受现代编织与抽象绘画之间紧密关联的启发,陈可拓展自己的绘画语言,重构了包豪斯历史档案中的阿尔伯斯的照片——色彩与线条被视作编织元素,交叠的几何色块既建构出人物造型,也构成了画面的色彩肌理。
场域特定作品《Unknown》(2025)则深入探索了包豪斯学院的历史与形式创新。这件巨幅工业彩色毛毡壁画是陈可专为UCCA展厅创作,展现了艺术家受包豪斯理念启发,在遵循与突破之间对绘画语言的持续拓展。作品素材取自两张历史照片:一张是知名的包豪斯大师合影,另一张为包豪斯编织课堂的合影。陈可借鉴包豪斯纺织品的鲜明几何图案与丰富色彩质感,根据水彩小稿,先用彩纸进行拼贴构图,再于展厅中组合毛毡,重新建构历史照片,这同时亦是对约瑟夫·阿尔伯斯和安妮·阿尔伯斯的色彩理论的回应与致敬。
展览还呈现了“黑色背景的彩色梦”(2022)等纸本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综合运用水彩、油画棒、铅笔与拼贴等多种媒介,在艺术家最擅长的绘画领域之外,以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方式探索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可能性。艺术家柔化了学院派严谨的几何结构,将其转化为犹如梦境般的构图,唤起一种情感上的亲密感,与包豪斯结构性视觉语言形成鲜明对比。
“陈可:无名包豪斯”重新审视了通常以男性视角为主导的包豪斯历史,将目光转向这场现代主义浪潮中被遮蔽的“另一面”——女性参与者。尽管这些女性艺术家的姓名与故事已随时光流逝而湮没,陈可仍以敬意追索其创造性贡献,尤其聚焦包豪斯鼎盛时期编织工坊的女性群体——她们极具实验性的艺术实践与观念严谨性即便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深受启发。“陈可:无名包豪斯”与包豪斯风格的UCCA场馆形成对话,通过艺术家极具个人化与情感共鸣的视角,重新勾勒出这段被遗忘的历史,邀请观众一同思考应如何重新书写这一既鼓舞人心又不尽完美的文化遗产。
关于艺术家
陈可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近期个展包括“包豪斯女孩–剧场”(贝浩登画廊,巴黎,2023);“包豪斯女孩–房间”(贝浩登画廊,上海,2021);“无名女艺术家”(C5CNM空间,北京,2020);“和爸爸聊天才是正经事”(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8-2019);“梦·露”(贝浩登画廊,⾹港,2016);“密林——陈可近作展”(星空间,北京,2015)。部分群展包括“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中国美术馆,北京,2024);“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肖像”(龙美术馆,上海,2023);“余德耀基⾦中国当代艺术精选”(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洛杉矶,2021);“雨滴的阅读——西部艺术家文献展”(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17);“中国私语——乌利·希克收藏展”(伯尔尼美术馆,瑞士伯尔尼,2016)。她的作品被纳入诸多机构收藏,其中包括荷兰沃林登美术馆,瑞士乌利·希克收藏,英国弗兰克斯-苏斯收藏,瑞士BSI艺术基金会,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和上海龙美术馆等。
赞助与支持
展览独家环保墙面方案支持由多乐士提供。同时亦感谢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会、UCCA国际委员会、UCCA青年赞助人、首席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首席艺读伙伴DIOR迪奥、首席影像伙伴vivo、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彭博,以及特约战略合作伙伴友邦保险、巴可、多乐士、真力、北京SKP和Stey长期以来的宝贵支持。
展览同期公共项目
展览对公众开放首日,UCCA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田霏宇将与艺术家陈可共同带领观众近距离观看展览,介绍本次展览的策展思路以及作品意涵。展览期间,UCCA特别策划一系列公共项目活动。首先邀请青年学者、文化研究博士李丁开展专题讲座,聚焦包豪斯历史上的女性艺术家,从艺术史的视角出发,梳理其在纺织工坊内的艺术实践与创作突破,还原她们的群体形象;艺术家陈可还将与李丁展开对谈,共同探讨女性艺术家在包豪斯历史中的独特贡献,及其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启示。活动将从对话中的知识传递,延续到工作坊里的身体感知,鼓励观众体验纺织的乐趣。UCCA还邀请建筑设计师周贞徵作为工作坊导师,引导参与者认识纺织机以及纺织工作的基本原理、创作逻辑,感受经线与纬线交织迸发的无限创意,体会这项艺术活动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