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
参观信息
票务
会员
团体
商店和咖啡厅
展览
UCCA北京
UCCA沙丘
UCCA Edge
UCCA Offsite
项目
公共实践
出版物
档案
图书馆
尤伦斯艺术基金会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支持我们
加入我们
关于我们
UCCA北京
今日闭馆,
UCCA沙丘
今日闭馆,
UCCA Edge
今日闭馆,
EN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EN
返回
语音导览
在绘画之外,刘小东的创作涉足多种媒介,并且都颇有建树。他与电影一直走得很近,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导演都和他是多年好友,他主演的王小帅的电影《冬春的日子》是90年代中国独立电影的杰作。刘小东习惯以纪录片记录自己的创作过程,其中由侯孝贤率领团队拍摄的《金城小子》获得第48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此次“你的朋友”项目也包含一部同名纪录片。刘小东组织绘画项目的工作方式更让他获得了“画家导演”的称号。摄影则是刘小东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方面,他从80年代开始就一直以照片记录下周遭人们生活的状态,其中一些直接成为他日后绘画的素材,我们在他的绘画中也常常能感受到其中“照相般”的视角与现场感。他曾举办过多次摄影展,也出版过摄影集,近年来他还经常在自己拍摄的照片上作画。除此之外,刘小东在每次写生时都以日记形式记录下当时的创作心态,生动的日记恰如其分地补充了画面之外的内涵,他自己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别人仅仅把我当成具象画家,其实,在我写生的过程中有日记,有电影,它们和绘画一样都是艺术痕迹。艺术是有限制的,在这段被限制的时间内,一切皆为艺术。”
2020年底,刘小东终于搭上回国的航班,并在随后与家人一同返回父亲的故乡黑土村——一座位于辽宁省锦州市附近的小村落。10年前回乡创作“金城小子”,如今再回故里,开启了全新的绘画项目“你的朋友”。刘小东在这个项目中分别描绘了阿城、张元、王小帅三位相识多年的好友以及家人喻红、母亲、哥哥和远亲杨华等人,并且再次携手导演杨波拍摄了一部92分钟的同名纪录片。这里展出的是刘小东在此期间绘制的水彩作品,其中包括一系列方形的单色肖像水彩,两册分别描绘家人和朋友的充满故事性的水彩集“黑土坑乐章”和“半辈子”以及几幅零散静物与人物场景(“黑土大哥”系列)。刘小东在水彩画的创作中,找到了不同于大幅油画创作的叙事乐趣,也让我们看见他更为个人化与感性的一面。
1993年刘小东与阿城相识时,阿城已经出版了《棋王》(1984)等小说,并且担任了《芙蓉镇》(1987)等多部电影的编剧,十余岁的年龄差异并未阻碍两人成为挚友。这些年,阿城曾多次参与刘小东的绘画项目,包括为《三峡大移民》(2003)、《三峡新移民》(2004)首次在北京展出时撰写的长文《长江辑录》,为“多米诺:刘小东新作品”展览(2006)担任图片记录与纪录片拍摄者,作为“刘小东在和田”(2012)项目艺术指导参与研讨会等。《阿城》是“你的朋友”项目中第一幅完成的油画,画面中的阿城安然闲适地站在北京小院一角,早秋十月,年近迟暮的阿城瘦骨清风的形象,与身后院落里微黄的爬藤落叶、利落的竹枝相互映衬。刘小东在阿城家现场创作近一周才完成这幅作品的大致构架。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画画是最好的借口,让我们待着。”难得的相处时光不仅让刘小东回忆起了诸多往事,也让此次项目的创作架构与方向逐渐变得清晰——他决定将绘画对象的范围缩小到身边的三两好友与亲人,通过专注的面对来反复思考肖像绘画的可能性与凝聚于其中的时间性和情感。
上世纪80年代初,刘小东与王小帅先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两人的生活轨迹从此开始了持续至今的交叠。他们共同度过了桀骜不驯的大学时期,并自然而然地开始参与和影响彼此的创作。刘小东大学毕业之后画的第一幅油画 《吸烟者》(1988)即以王小帅为主角,随后王小帅又相继出现在《青春故事》(1989)、《走神儿》(1995),以及《野外麻将》(1997)等一系列作品中,正如刘小东在日记中坦言:“除了喻红我可能画小帅是最多的,因为我们是一起长大成人的。”而王小帅执导的第一部长片,《冬春的日子》(1993)也邀请了刘小东和喻红以男女主角身份出演;2010年当他在北川的地震现场拍摄《我的镜头》(2018)时,刘小东和他创作《出北川》的过程成为了这部短片中的一组镜头。这次创作《小帅》时,北京正值桃花盛开的清明时节,画中的王小帅坐在工作室阳台上,面对着地上巨大的火盆,随着炭火的温度在空气中升高,早年一起拍摄电影的点滴往事仿佛也在此刻回温。这对老友一起从青年步入中年,他们的儿女也已成长到了当时两人相识的年纪,生命在平凡的日子中开启了新的轮回。
一直与电影界交往密切的刘小东与张元相识时,张元还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学生。兴趣相投的两个人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刘小东不仅参演了张元的第一部短片,还曾担任其代表作《北京杂种》(1993)的美术指导。此次的画像绘制于张元家中,画中的他面带红光,随意地将一只手和脚搭在沙发上,近景是一杯他最喜爱的混有威士忌的咖啡,简练的构图和饱满的笔触让张元开朗不羁的形象跃然眼前。借着这次创作的机会,艺术家细细观察眼前这位老朋友的样貌变化,将时间的痕迹与精准的叙事凝固在画面之上。两人在创作间隙谈天说地,张元总爱挂在嘴边的“你的朋友”让刘小东觉得颇为诙谐有趣,最后决定以此作为这次展览的标题。
喻红是著名的艺术家,也是刘小东的妻子。两人在中央美院附中上学时相识相知,此后喻红无数次成为刘小东的画中人。刘小东坦言,在自己创作的油画、素描、水墨和版画作品中,几乎描绘过“这个生命的每个节点”,从附中毕业创作的“少女的胳膊”(《场院》,1983),大学时期“青春的侧面”(《大学时期喻红像》,1985)到情人温暖的依偎(《相拥》,1991),“临娩前的巨腹”(《喻红怀孕七个月》,1994),以及侧卧“护着孩子的母性的霸气”(《喻红与红孩儿》,2020)。作为画家的喻红,也在持续进行的绘画项目“目击成长”(1999开始)中, 每年选取一张自己生活中的照片绘成油画,同时与一张挑选自同年新闻杂志的图片并置,以温柔而敏锐的目光捕捉社会变迁的难忘瞬间。在刘小东的眼里,时间的流淌仿佛并没有在妻子身上留下痕迹,两人共同度过的四十载岁月凝聚着彼此的青春与理想。北京的春天里,手持一把红剪的喻红就站在两人工作室红砖墙院中的玉兰树下,午后温暖的阳光轻柔地笼罩在喻红的黑色大衣上,在地上形成一片小小的淡影。她静静望着远方,仿佛永远“不会衰老”。
这幅自画像是整个“你的朋友”项目的缘起,最初是刘小东为他在格陵兰岛一座孤儿院的绘画项目“乌玛奈克”创作的一幅作品,他光着身子以起跑的姿势撑在老家的雪地中,立意是估量从黑土坑跑到北极所需要的时间。后来因为刘小东觉得这幅画与孤儿院的主题不太符合,便没有将作品放入展览,一直在家反复修改这幅画,越改越接近自己的状态和心境。随后与UCCA馆长田霏宇讨论新展主题的时候,刘小东建议就以这张画作为出发点,并打趣说道:“第一次在UCCA办展览,我把老家献给你,这次展览我把中老年最后的肉体献给你,都是最舍不得给人看的那部分。上次在UCCA的展览是掏心窝子,这次展览其实也是掏心窝子:有家乡,有我自己,也有我的老朋友。”
眼前的这幅大型群像描绘了刘小东的一众好友,后排从左到右分别是张元、宁岱、刘小东自己、王小帅、邬迪以及喻红,前景中的两位年轻人则是邬迪的女儿和王小帅的儿子。画面中的每个人之间都隔着一定的距离,观众可以清晰地观察画中人的样貌,艺术家以此突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和神态。刘小东在画完几位友人的单独肖像之后,在王小帅工作室院子里举行了一场朋友聚会,以此为契机绘制了这幅群像,取名为《宁岱同学亲自笑了》则是希望以这个诙谐的名字缓和群体站像的严肃性,同时也是朋友之间亲切情谊的体现。这幅作品可以被视为“你的朋友”项目的总结,前景中这两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与身后步入中老年的一众好友在画面中形成了有趣的反差与互补,似乎预示着希望与生命中新的轮回。
对刘小东而言,描绘自己的母亲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很少画妈妈,小时候画过一两张,画不好,总容易将妈妈画得苦大愁深。”这一分苦涩可能来自其母亲颇为坎坷的人生经历——在金城造纸厂当工人的同时还要养育家里的四个孩子,退休后靠卖冰棍补贴家用,经历过丧子的悲恸,也见证了地方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距离创作“金城小子”系列(2010)已经十年之久,刚刚经历了全球疫情辗转回国的刘小东再次带着画笔回到家乡,少了几分近乡情怯,多了几分归家的亲切感。在创作这张母亲画像的过程中,刘小东找回了孩时与母亲朝夕相处的踏实与温暖,与曾经不能理解母亲辛劳付出的自己达成了和解。画面中的母亲坐在已去世丈夫老家院子的石凳上,逆光的脸庞被玻璃窗的反光照亮。此刻正值丰收的秋季,成熟的蔬菜瓜果将她围绕。正如这片沉默而丰饶的黑土,母亲在经历了生命的严寒酷暑之后,最终迎来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
杨华是刘小东母亲家的远亲,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华子”,这些年一直跟着刘小东的哥哥干活。他手脚勤快麻利,性格有些执拗,始终孑然一身,可谓小城里特立独行之人。刘小东在日记中娓娓道来华子坎坷的身世,以及他因不喜欢“没有人,闷得慌”的农村转而搬至“出门好逛,还能串门的金城镇”;两人在闲聊中还感叹起农村小伙难找对象的话题。画中的华子闲适地靠在黑土坑小院的石柱上,这是他和其他伙计为给刘小东盖画室刚刚立起来的,他若有所思地望向前方,草木景深处错落的一根根盖新房用的地基立柱给人以废墟之感。刘小东在这幅作品中以饱满生动的笔触勾勒出简单真切的乡土人情,以及他对故乡风貌变迁的牵挂和惦念。
刘小东此次回乡创作,也正好有机会来到哥哥晓春与妈妈新迁入的位于父亲老家黑土坑的农家小院。刘小东的哥哥比他年长三岁,几年前从金城造纸厂退休之后一直没闲着,手脚勤快的他不是四处打零工,就是忙活着小院儿的装修。借着这次机会,刘小东终于让他停下手上的活计,稳稳地站在画布前,在清晨的阳光下,一笔一画描绘出他的面部、手和体态。画中的哥哥一手拿着玉米棒子,另一只手端着碗,黝黑的面容和皱紧的额头流露出被生活打磨过的痕迹, 却也锁不住安土乐天的精神。在这次回乡与哥哥短暂相处的日子里,艺术家忆起兄长曾跟随自己的绘画项目远赴奥地利,或者为砍树而起口角的趣事,并且感叹哥哥染黑的头发之下花白的发根——一如父亲曾经的模样。刘小东经常感觉哥哥的生活方式一如当年的父母,既充满回忆和亲切感,同时也能在他身上看到时代变迁所留下的最真实且微小的注脚。
这幅群像描绘了刘小东的哥哥、妈妈以及杨华等友人在黑土坑的院子门口换灯的场景,作为“你的朋友”项目最后完成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可以说是艺术家这一年多以来先是滞留纽约数月然后终于回到北京,随后往返老家多次的绘画旅程的终点。我们在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座朴实农家小院的全貌,正值初春时节,树木吐新,花朵含苞,家人与好友在一起忙碌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寄托着最令艺术家安心的归家感。如果说十年前刘小东创作“金城小子”的时候,更多地带着洞察的心态在观察家乡的变化,这一次回家他则安静地待在故乡现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家长里短之间,不仅关于记忆与乡愁,似乎还孕育着新的变化与可能。
在媒介之间
在绘画之外,刘小东的创作涉足多种媒介,并且都颇有建树。他与电影一直走得很近,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导演都和他是多年好友,他主演的王小帅的电影《冬春的日子》是90年代中国独立电影的杰作。刘小东习惯以纪录片记录自己的创作过程,其中由侯孝贤率领团队拍摄的《金城小子》获得第48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此次“你的朋友”项目也包含一部同名纪录片。刘小东组织绘画项目的工作方式更让他获得了“画家导演”的称号。摄影则是刘小东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方面,他从80年代开始就一直以照片记录下周遭人们生活的状态,其中一些直接成为他日后绘画的素材,我们在他的绘画中也常常能感受到其中“照相般”的视角与现场感。他曾举办过多次摄影展,也出版过摄影集,近年来他还经常在自己拍摄的照片上作画。除此之外,刘小东在每次写生时都以日记形式记录下当时的创作心态,生动的日记恰如其分地补充了画面之外的内涵,他自己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别人仅仅把我当成具象画家,其实,在我写生的过程中有日记,有电影,它们和绘画一样都是艺术痕迹。艺术是有限制的,在这段被限制的时间内,一切皆为艺术。”
水彩作品
2020年底,刘小东终于搭上回国的航班,并在随后与家人一同返回父亲的故乡黑土村——一座位于辽宁省锦州市附近的小村落。10年前回乡创作“金城小子”,如今再回故里,开启了全新的绘画项目“你的朋友”。刘小东在这个项目中分别描绘了阿城、张元、王小帅三位相识多年的好友以及家人喻红、母亲、哥哥和远亲杨华等人,并且再次携手导演杨波拍摄了一部92分钟的同名纪录片。这里展出的是刘小东在此期间绘制的水彩作品,其中包括一系列方形的单色肖像水彩,两册分别描绘家人和朋友的充满故事性的水彩集“黑土坑乐章”和“半辈子”以及几幅零散静物与人物场景(“黑土大哥”系列)。刘小东在水彩画的创作中,找到了不同于大幅油画创作的叙事乐趣,也让我们看见他更为个人化与感性的一面。
《阿城》
1993年刘小东与阿城相识时,阿城已经出版了《棋王》(1984)等小说,并且担任了《芙蓉镇》(1987)等多部电影的编剧,十余岁的年龄差异并未阻碍两人成为挚友。这些年,阿城曾多次参与刘小东的绘画项目,包括为《三峡大移民》(2003)、《三峡新移民》(2004)首次在北京展出时撰写的长文《长江辑录》,为“多米诺:刘小东新作品”展览(2006)担任图片记录与纪录片拍摄者,作为“刘小东在和田”(2012)项目艺术指导参与研讨会等。《阿城》是“你的朋友”项目中第一幅完成的油画,画面中的阿城安然闲适地站在北京小院一角,早秋十月,年近迟暮的阿城瘦骨清风的形象,与身后院落里微黄的爬藤落叶、利落的竹枝相互映衬。刘小东在阿城家现场创作近一周才完成这幅作品的大致构架。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画画是最好的借口,让我们待着。”难得的相处时光不仅让刘小东回忆起了诸多往事,也让此次项目的创作架构与方向逐渐变得清晰——他决定将绘画对象的范围缩小到身边的三两好友与亲人,通过专注的面对来反复思考肖像绘画的可能性与凝聚于其中的时间性和情感。
《小帅》
上世纪80年代初,刘小东与王小帅先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两人的生活轨迹从此开始了持续至今的交叠。他们共同度过了桀骜不驯的大学时期,并自然而然地开始参与和影响彼此的创作。刘小东大学毕业之后画的第一幅油画 《吸烟者》(1988)即以王小帅为主角,随后王小帅又相继出现在《青春故事》(1989)、《走神儿》(1995),以及《野外麻将》(1997)等一系列作品中,正如刘小东在日记中坦言:“除了喻红我可能画小帅是最多的,因为我们是一起长大成人的。”而王小帅执导的第一部长片,《冬春的日子》(1993)也邀请了刘小东和喻红以男女主角身份出演;2010年当他在北川的地震现场拍摄《我的镜头》(2018)时,刘小东和他创作《出北川》的过程成为了这部短片中的一组镜头。这次创作《小帅》时,北京正值桃花盛开的清明时节,画中的王小帅坐在工作室阳台上,面对着地上巨大的火盆,随着炭火的温度在空气中升高,早年一起拍摄电影的点滴往事仿佛也在此刻回温。这对老友一起从青年步入中年,他们的儿女也已成长到了当时两人相识的年纪,生命在平凡的日子中开启了新的轮回。
《大元子》
一直与电影界交往密切的刘小东与张元相识时,张元还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学生。兴趣相投的两个人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刘小东不仅参演了张元的第一部短片,还曾担任其代表作《北京杂种》(1993)的美术指导。此次的画像绘制于张元家中,画中的他面带红光,随意地将一只手和脚搭在沙发上,近景是一杯他最喜爱的混有威士忌的咖啡,简练的构图和饱满的笔触让张元开朗不羁的形象跃然眼前。借着这次创作的机会,艺术家细细观察眼前这位老朋友的样貌变化,将时间的痕迹与精准的叙事凝固在画面之上。两人在创作间隙谈天说地,张元总爱挂在嘴边的“你的朋友”让刘小东觉得颇为诙谐有趣,最后决定以此作为这次展览的标题。
《喻红》
喻红是著名的艺术家,也是刘小东的妻子。两人在中央美院附中上学时相识相知,此后喻红无数次成为刘小东的画中人。刘小东坦言,在自己创作的油画、素描、水墨和版画作品中,几乎描绘过“这个生命的每个节点”,从附中毕业创作的“少女的胳膊”(《场院》,1983),大学时期“青春的侧面”(《大学时期喻红像》,1985)到情人温暖的依偎(《相拥》,1991),“临娩前的巨腹”(《喻红怀孕七个月》,1994),以及侧卧“护着孩子的母性的霸气”(《喻红与红孩儿》,2020)。作为画家的喻红,也在持续进行的绘画项目“目击成长”(1999开始)中, 每年选取一张自己生活中的照片绘成油画,同时与一张挑选自同年新闻杂志的图片并置,以温柔而敏锐的目光捕捉社会变迁的难忘瞬间。在刘小东的眼里,时间的流淌仿佛并没有在妻子身上留下痕迹,两人共同度过的四十载岁月凝聚着彼此的青春与理想。北京的春天里,手持一把红剪的喻红就站在两人工作室红砖墙院中的玉兰树下,午后温暖的阳光轻柔地笼罩在喻红的黑色大衣上,在地上形成一片小小的淡影。她静静望着远方,仿佛永远“不会衰老”。
《黑土坑自画像》
这幅自画像是整个“你的朋友”项目的缘起,最初是刘小东为他在格陵兰岛一座孤儿院的绘画项目“乌玛奈克”创作的一幅作品,他光着身子以起跑的姿势撑在老家的雪地中,立意是估量从黑土坑跑到北极所需要的时间。后来因为刘小东觉得这幅画与孤儿院的主题不太符合,便没有将作品放入展览,一直在家反复修改这幅画,越改越接近自己的状态和心境。随后与UCCA馆长田霏宇讨论新展主题的时候,刘小东建议就以这张画作为出发点,并打趣说道:“第一次在UCCA办展览,我把老家献给你,这次展览我把中老年最后的肉体献给你,都是最舍不得给人看的那部分。上次在UCCA的展览是掏心窝子,这次展览其实也是掏心窝子:有家乡,有我自己,也有我的老朋友。”
《宁岱同学亲自笑了》
眼前的这幅大型群像描绘了刘小东的一众好友,后排从左到右分别是张元、宁岱、刘小东自己、王小帅、邬迪以及喻红,前景中的两位年轻人则是邬迪的女儿和王小帅的儿子。画面中的每个人之间都隔着一定的距离,观众可以清晰地观察画中人的样貌,艺术家以此突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和神态。刘小东在画完几位友人的单独肖像之后,在王小帅工作室院子里举行了一场朋友聚会,以此为契机绘制了这幅群像,取名为《宁岱同学亲自笑了》则是希望以这个诙谐的名字缓和群体站像的严肃性,同时也是朋友之间亲切情谊的体现。这幅作品可以被视为“你的朋友”项目的总结,前景中这两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与身后步入中老年的一众好友在画面中形成了有趣的反差与互补,似乎预示着希望与生命中新的轮回。
《老妈》
对刘小东而言,描绘自己的母亲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很少画妈妈,小时候画过一两张,画不好,总容易将妈妈画得苦大愁深。”这一分苦涩可能来自其母亲颇为坎坷的人生经历——在金城造纸厂当工人的同时还要养育家里的四个孩子,退休后靠卖冰棍补贴家用,经历过丧子的悲恸,也见证了地方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距离创作“金城小子”系列(2010)已经十年之久,刚刚经历了全球疫情辗转回国的刘小东再次带着画笔回到家乡,少了几分近乡情怯,多了几分归家的亲切感。在创作这张母亲画像的过程中,刘小东找回了孩时与母亲朝夕相处的踏实与温暖,与曾经不能理解母亲辛劳付出的自己达成了和解。画面中的母亲坐在已去世丈夫老家院子的石凳上,逆光的脸庞被玻璃窗的反光照亮。此刻正值丰收的秋季,成熟的蔬菜瓜果将她围绕。正如这片沉默而丰饶的黑土,母亲在经历了生命的严寒酷暑之后,最终迎来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
《杨华》
杨华是刘小东母亲家的远亲,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华子”,这些年一直跟着刘小东的哥哥干活。他手脚勤快麻利,性格有些执拗,始终孑然一身,可谓小城里特立独行之人。刘小东在日记中娓娓道来华子坎坷的身世,以及他因不喜欢“没有人,闷得慌”的农村转而搬至“出门好逛,还能串门的金城镇”;两人在闲聊中还感叹起农村小伙难找对象的话题。画中的华子闲适地靠在黑土坑小院的石柱上,这是他和其他伙计为给刘小东盖画室刚刚立起来的,他若有所思地望向前方,草木景深处错落的一根根盖新房用的地基立柱给人以废墟之感。刘小东在这幅作品中以饱满生动的笔触勾勒出简单真切的乡土人情,以及他对故乡风貌变迁的牵挂和惦念。
《哥哥》
刘小东此次回乡创作,也正好有机会来到哥哥晓春与妈妈新迁入的位于父亲老家黑土坑的农家小院。刘小东的哥哥比他年长三岁,几年前从金城造纸厂退休之后一直没闲着,手脚勤快的他不是四处打零工,就是忙活着小院儿的装修。借着这次机会,刘小东终于让他停下手上的活计,稳稳地站在画布前,在清晨的阳光下,一笔一画描绘出他的面部、手和体态。画中的哥哥一手拿着玉米棒子,另一只手端着碗,黝黑的面容和皱紧的额头流露出被生活打磨过的痕迹, 却也锁不住安土乐天的精神。在这次回乡与哥哥短暂相处的日子里,艺术家忆起兄长曾跟随自己的绘画项目远赴奥地利,或者为砍树而起口角的趣事,并且感叹哥哥染黑的头发之下花白的发根——一如父亲曾经的模样。刘小东经常感觉哥哥的生活方式一如当年的父母,既充满回忆和亲切感,同时也能在他身上看到时代变迁所留下的最真实且微小的注脚。
《换灯》
这幅群像描绘了刘小东的哥哥、妈妈以及杨华等友人在黑土坑的院子门口换灯的场景,作为“你的朋友”项目最后完成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可以说是艺术家这一年多以来先是滞留纽约数月然后终于回到北京,随后往返老家多次的绘画旅程的终点。我们在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座朴实农家小院的全貌,正值初春时节,树木吐新,花朵含苞,家人与好友在一起忙碌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寄托着最令艺术家安心的归家感。如果说十年前刘小东创作“金城小子”的时候,更多地带着洞察的心态在观察家乡的变化,这一次回家他则安静地待在故乡现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家长里短之间,不仅关于记忆与乡愁,似乎还孕育着新的变化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