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枕水漱石
导览手册

平面图

前言

林金(1936–1997)在战后艺术史上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她出生于新加坡,具有华人血统,20世纪50年代移居伦敦,就读于圣马丁艺术学院与斯莱德美术学院。她的人生与创作由这一多重身份所塑造,但她始终拒绝被任何既定的分类与标签所束缚。林金的作品游离于主流的西方现代主义之外,逐渐发展出一套自成体系的视觉语言。她从自然的节奏汲取灵感,也从来自亚洲与世界其他各地的前现代艺术、风景与建筑获得启发。无论是在雕塑还是版画中,她总是在探寻物质形态如何超越自身:以石头唤起水的流动,以雕塑表面捕捉光影闪烁,以抽象的形式传达生命的律动。

展览标题取自“枕水漱石”这一形容隐逸生活的成语,寓意一种独立、朴素、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本次展览的语境中,亦可以视为林金独特艺术立场的映照,以及对其作品内在感性的呼应。经由她的双手,坚实之物仿佛获得了流动的韵律,静默的石头开始与光影的节奏言语,表面起伏的纹理如水波泛起。

壮丽的海岸景观与柔和的自然光线,让UCCA沙丘美术馆成为呈现林金艺术实践的理想地点。在这片由自然元素构筑的场域中,林金对节奏、材质与光线的探索在此被充分唤醒,观众得以聆听她生命体一般的作品与周遭自然的对话。展览的亮点之一是呈现林金于20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敦煌系列”六件版画,并将其与她当时在中国旅行期间拍摄的档案照片并置展出。敦煌石窟所体现的雕刻形态、精神空间,以及它们与周遭荒漠之间的呼应与张力,深深打动了她。这些版画与照片重现了那段旅程如何成为她艺术思考的契机,以及她如何将亚洲的视觉传统融入更为广阔的艺术脉络之中。

通过将林金的作品融入UCCA沙丘美术馆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并且将她自身与风景和传统艺术的相遇并置,此次展览力图全面展现林金独特的艺术路径——既跨越国界,又极具个体性。始终拒绝被主流现代主义的叙事所限定,林金以节奏与流动的创作根基,至今仍在拓展我们对雕塑与抽象的理解边界。 

“林金:枕水漱石”由UCCA策展人张南昭策划。感谢林金艺术遗产(伦敦)为本次展览提供全部展品。展览独家环保墙面方案支持由多乐士提供,独家音响设备与技术支持由真力提供。同时亦感谢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会、UCCA国际委员会、UCCA青年赞助人、首席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首席艺读伙伴DIOR迪奥、首席影像伙伴vivo、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彭博,以及特约战略合作伙伴友邦保险、巴可、多乐士、真力、北京SKP和Stey长期以来的宝贵支持。

 

公共项目

展期内,UCCA将携手LAZYPRINT版画工坊,邀请观众体验版画制作的乐趣。观众将在动手实践中体会艺术家如何通过手工刻板与印刷探索事物间的留白,并借由简约的形状与色彩感受自然与韵律的深邃意境。

版画工作坊北京UCCA剧场2025.11.8 周六  13:00-18:00


关于艺术家

林金1936年出生于新加坡,1997年去世。她在17岁时前往伦敦,在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之后在斯莱德美术学院学习版画和雕塑。她的两场重要个展于2024年秋季同时亮相:“林金:空间之间”回顾展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呈现,而另一场于瑞士阿彭策尔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戴加:格兰蒂纳:林金笔记”标志着其作品在欧洲美术馆的首次呈现。林金曾于韦克菲尔德·赫普沃斯美术馆(英国韦克菲尔德,2023-2024)、特纳当代美术馆(英国马盖特,2024)、白教堂美术馆(伦敦,2022)、巴比肯艺术中心(伦敦,2022)、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伦敦,2021)、STPI画廊(新加坡,2018),以及卡姆登艺术中心(伦敦,1999)等机构举办个展和参与群展。她还参与了第13届台北双年展(2023)、第14届光州双年展(2023)。林金的作品被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英国艺术委员会收藏、英国泰特收藏和香港M+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