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尹萍:你可以随时开始”邀请观众走进一场天马行空而又颠覆常规的另类时空,同时与促成这个项目背后同样富于想象和跳脱既定设想的创作方式相遇。值此于UCCA沙丘美术馆举办个展之际,艺术家胡尹萍(1983年出生于四川)重新构想她与“胡小芳”这一长期项目之间的关系及其参与性机制,进一步探索艺术介入社会、推动改变的潜力。她提出一种新的共创模式,使创意劳动不仅被正视,更成为想象力得以流动与共享的载体。
“胡小芳”项目始于2015年,最初源于胡尹萍希望给母亲的时间与劳动成果留下记录,并赋予其应有的价值。通过这一平台,她悄然为女性的创意劳动提供经济支持。项目以编织与钩针为核心创作媒介,由胡尹萍与一群充满热情的参与者共同推动。她通常会给出创作提示,设定初步指引,随后任由参与者们发挥想象与技巧。与此同时,她始终尊重每位编织者的自主性与表达自由。这样的创作过程——动手的体验、艺术表达的觉醒,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正是该计划的精神内核。“胡小芳”挑战了观念艺术以及协同创作的既有定义,运行于经济再分配与集体创作的交汇处。
此次展览标志着“胡小芳”社群实践的一次转向,进一步回应了艺术家在其个人创作中更为宏观的美学探索与好奇心。除“胡小芳”之外,胡尹萍还创建了多个项目与虚构身份,例如此次户外展厅中呈现的她与广东一位名为“玲姐”的种植者合作的项目,以及她以“乔小幻”为化名进行的创作——这位虚构角色被设定为一位接受学院派训练的雕塑家,其作品自称旨在“反映主流审美、契合市场需求”。这正是胡尹萍用以质疑艺术生产机制及其所引领的美学取向的另一重方式。这些相关作品所带来的销售收入,也被她用于反哺其他艺术项目的实践。在本次展览中,胡尹萍不再区分这些不同的身份与创作路径,尽管其核心始终如一:整合多元的创作实践,使艺术回归并贴近其所回应的社会现实。她主导作品的初步构思与概念方向,而作品最终的外观与美学则由“胡小芳”项目的参与者共同决定,从而使创作过程真正转化为一场集体实践。每一位参与者都成为“小芳共同体”的一分子,以自己的时间与想象力,共同缔造出这些超越既定社会与艺术角色定位的形态。
展览由多个沉浸式场景构成,涵盖纺织、视觉与嗅觉的装置,共同塑造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图景。在这个图景中,劳动、记忆与有机生命被新兴的、颠覆性的社会结构与协作机制重新定义。通过一系列未经定义的未来视角,重新审视当下的社会体系——在这片开放的想象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被模糊与打破。正如展题所示,改变与参与无需获得许可——创作对所有人敞开。你,可以随时开始。
此次展览大部分作品为UCCA委任新作,亦精选“胡小芳”过往阶段成果,凝聚数百位女性参与者的时间与心力。“胡尹萍:你可以随时开始”由UCCA策展人容思玉策划。
展览独家环保墙面方案支持由多乐士提供。同时亦感谢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会、UCCA国际委员会、UCCA青年赞助人、首席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首席艺读伙伴DIOR迪奥、首席影像伙伴vivo、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彭博,以及特约战略合作伙伴友邦保险、巴可、多乐士、真力、北京SKP和Stey长期以来的宝贵支持。
生命力场
Hall of Vital Forces
这组装置作品作为展览的开篇,确立了整体基调,呈现了一个对未来的想象:植物生命将超越既定的生物学框架,开拓新的能量、供养与生存模式。在紫外线照明的环境中,各种“母菇”物种闪烁跳动,仿佛拥有某种感知能力。有的自展厅中央立柱向外生长,姿态自信;有的则从洞穴般的天花板悬挂而下。每一株都嵌有数百颗手工缝制的LED感应灯,仿若有机体般呼吸、发光。
在这一展厅中呈现的作品,均由包括艺术家胡尹萍本人在内的“胡小芳共同体”成员共同完成。她们投入时间与想象力,集体创作出这些色彩斑斓、结构复杂且充满生命力的植物形态,从而突破了自身原有的身份定位。创作伊始,胡尹萍以3D建模设计出雕塑结构,其造型与她以“乔小幻”之名创作的系列作品一脉相承。随后,她邀请“胡小芳共同体”成员为这些结构编织外壳,要求她们对“最有毒的植物”展开想象,并特别强调作品要“看起来像是有毒的”,借此确保其色彩超越自然形态。这些由想象驱动、由集体完成的“有毒植物”,不仅在形式与美学上打破常规,更构成了一种因生存需要而生成的崭新视觉体系——炽烈、异化,却充满能量。
未来植域
Hall of Future Flora
土豆从天而降,小麦生长在水边,花菜四处行走,观众被邀请走进一场对未来植物的想象。在本展厅的装置作品中,胡尹萍邀请“胡小芳共同体”的参与者编织他们日常所熟悉且亲自种植过的农作物形象。然而,艺术家将这些熟悉的园艺场景以一种充满童趣又错置的方式进行转换与重组。这些作品一方面以幽默的语调回应当代人对土地与农业生产现实的疏离;另一方面,也邀请观众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时间尺度:一边是快速、焦虑的现代生活节奏,另一边则是植物那悄然发生、持续演化的生命韵律。
你可以随时开始
You Can Start Anytime
本展厅作为一个多功能空间,在展览期间将用作编织工作坊,同时汇集了“胡小芳”项目各个阶段创作的作品,并通过一段影像,呈现该项目的来龙去脉,及其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参与式艺术作品的持续演变。
“胡小芳”既是一个艺术项目,也是一个运作中的创意品牌,通过毛线编织的合作形式,将胡尹萍家乡四川的女性群体纳入创作之中。自2015年起,胡尹萍化身“胡小芳”,大批量采购这些出自家乡女性巧手的编织制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座小镇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关系。最初,她只是购买母亲亲手编织的毛线帽,而如今,该项目已扩展为一系列的参与式作品,每一阶段都回应着具体的生活经验与更广泛的社会现实。
在UCCA举办此次展览之前,“胡小芳”已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小芳”(2015年至今)、 “雪白的鸽子”(2017-2019)、 “安全感”(2018年至今)、“联合国”(2018年至今),以及“标准配置”(2020年至今)。
记忆魂瓶
Hall of Future Memory
这个展厅呈现了七个容器,胡尹萍将其称为“魂瓶”,并视为收集意识的媒介。“当肉体的存在已无意义,人们将精神与信息储存起来,接入信息链与云端系统。人的物理生命是有限的,而未来是无限的。”艺术家与编织者们分享关于世界七大洲的神话与传说,邀请她们想象天堂的模样,并以此为灵感,发挥创意进行织造与诠释。通过将未来意识的创造权交予“小芳共同体”,胡尹萍不仅重新定义了“未来”的归属,也在其中探讨了艺术美学在面向未来的过程中可能承担的角色与位置。
生命数据库
Hall of Lived Data
计算能力的基础是数据,而数据的基础则是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时代特征的独特映射。在这个展厅里,“小芳共同体”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这个项目的美学实践者——受邀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个人简历”或“人生故事”。其中包括家庭主妇以及从事非正式经济工作的女性,她们此前都不曾为自己构思或制作任何一份简历。最终形成的116份独一无二的编织档案,展现出每个参与者的不同地理背景与人生经历,承载着个人生命的记忆,并将其投向一个未来的时空。展厅的设计犹如一个存储“小芳共同体”的“DNA数据机房”,让观众沉浸于一张交织着生命经验的网络之中。在这里,数据的力量并非源于算法,而是记忆、劳动与生命本身。
放空中枢
Hall of Rest and Records
数据库捕捉着生活中最微小的现实切片。每一条个体数据在孤立状态下也许微不足道,但当它们被收集、连接并分析后,便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肖像,一幅由日常习惯、选择与行为塑造的个人存在图景。衡量体系已渗透日常的每一个角落,连我们所摄入的每一口食物都能被精确记录。在本展厅中,胡尹萍设想了一个“放空”的角落,将个人数据具象化、实体化,随后编织者将她们所食之物、所获之滋养化为可触之织物。通过这一创作过程,作品反思了数据如何被记录、存储与解读,同时提出一个问题: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细节,如何在时间的积累下塑造出我们的身份?
监视之眼
Panopticon Hall
摄像头、面部识别系统、智能手机、社交网络、信用评分、心理测评……这些技术静默地收集、处理并分析我们的生活片段。它们承诺生活的安全、便利,甚至成为自我认知的途径,但与此同时,它们的存在无处不在,目光永不移开。它们,洞察你的一切。
在美术馆窗边的这个小角落, “小芳共同体”的参与者们编织了一对“眼睛”,将空间转化为一个既是观察所,又处于监视之下的场域。这双眼睛里布满各种各样的动物轮廓,并且时不时发出动物的声响。观众可触摸这些编织装置,激活其中的纤细感应线,触发声音反馈,从而模糊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在场与感知之间的界限。
闻起来很像
Hall of Familiar Smells
如果未来的记忆,不再依附文字与图像,而是寄存在转瞬即逝的气味留存里,会怎样?在这个展厅里,气味不再只是感官体验,胡尹萍将其想象成一座集体记忆的档案馆,记录着时代、情感的痕迹。她根据自己的家庭回忆与时代印记,与嗅觉创作者大石香織合作,调制出五款代表不同年代女性气息的香氛,每款都对应着特定的时代与地域。在她看来,“家族中的女性成员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携带了时代气息的同时却也传承着坚韧的共性,这些气味各有不同却在同一个母体里,‘闻上去很像’……”
提示:展厅内含气味装置
本展厅包含气味元素。若您对香味敏感或过敏,
请注意并酌情安排参观。
玲姐花园
Sister Ling’s Garden
在UCCA沙丘的户外展区,呈现了《玲姐你真棒》中的系列摄影作品。虽然形式不同,却也携带着“小芳共同体”作品中的共同愿景,探讨劳动、自主性与替代经济体系。项目源于胡尹萍与广州农民玲姐的长期合作,玲姐坚持拒绝使用农药,导致产量比邻居低三至五倍。胡尹萍租下她的一小块地,签约十年,每年以高于收成价值两倍的金额作为租金来鼓励玲姐自由耕种。因为“这样可以让玲姐不受土地性质限制而获得某种自由。自由引来羡慕,羡慕产生思考,思考产生改变。”
UCCA为此次展览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公共活动。展览对公众开放的首日,策展人容思玉、艺术家胡尹萍与嗅觉创作者大石香織共同带领观众近距离解读作品,揭示“胡小芳”项目如何从一项朴素的社会行动演变为一场跨越十年的艺术实践。同时,UCCA将举办系列编织工作坊,邀请“胡小芳”项目参与者带领观众亲身体验编织创作。参与者可以感受编织作为表达媒介的独特魅力,并循序渐进地进入由编织构筑的女性劳动叙事之中。此外,策展人容思玉、艺术家胡尹萍还将与专长于纺织艺术的研究者进行对话,进一步挖掘“胡小芳”项目如何以纺织为起点集结女性社群,探索这一项目在女性议题中的实践意义。
开幕特邀导览 | UCCA沙丘美术馆 | 4.27 周日12:00-13:00 |
对话|编织未来世界 | UCCA北京 报告厅 | 9.27 周六 |
编织工作坊 | UCCA沙丘美术馆 展厅2+ | 4.27 周日 14:00-16:30、6.28 周六 14:00-16:30、8.30 周六 14:00-16:30 |
胡尹萍,1983年出生于四川,2010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部分个展包括“胡尹萍个展:胡小芳和乔小幻”(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2);“雪白的鸽子”(箭厂空间,北京,2018);“游客”(IAER,意大利,2017);“小芳”(箭厂空间,北京,2016);“谢谢”(3号空间,成都,2016)。参加的群展包括“商人的故事”(kurimanzutto画廊,墨西哥城,2023);“希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松隐艺术空间,首尔,2023);“年年:动物的能与术”(德基美术馆,南京,2023);“不可思议的行动”(A4美术馆,成都,2022);“出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份”(挪威利勒哈默尔美术馆、奥地利萨尔茨堡现代艺术博物馆、哥本哈根加姆勒斯特兰德国际艺术中心,2022);“无尽的服装”(X美术馆,北京,2021);“身体视觉”(云美术馆,深圳,2021);“帘幕”(Para Site,香港,2021);“空港双年展”(广州,2019);“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19);“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民生美术馆,北京,2018);“甜蜜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7)。
UCCA沙丘美术馆是一座隐于沙丘之下的美术馆,坐落于北戴河渤海海岸,距北京300公里的繁荣海滨社区内。美术馆由OPEN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展厅由一系列形似洞穴的细胞状空间彼此吸引联结而构成;来自天窗的自然光为部分室内展厅提供光源,几个户外展厅则朝向开阔的海滩。UCCA沙丘美术馆每年推出注重与在地环境的互文关系、呼应建筑形态与馆内空间的展览,尤为关注国内外新兴艺术家的创作实践。UCCA沙丘美术馆由UCCA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建设且提供资金支持,自2018年对公众开放,现已成为阿那亚海滨文化生活社区靓丽的艺术风景线。